人人書

明儒學案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古典文學 > 明儒學案 >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給事祝無功先生世祿

明儒學案·泰州學案·給事祝無功先生世祿

書籍名:《明儒學案》    作者:黃宗羲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祝世祿字延之,号無功,鄱陽人。由進士萬曆乙未考選為南科給事中。當緒山、龍溪講學江右,先生與其群從祝以直惟敬、祝介卿眉壽為文麓之會。及天台倡道東南,海内雲附景從,其最知名者,則新安潘去華、蕪陰王德孺與先生也。去華初入京師,雖親講會,不知為學之方,先生随方開釋,稍覺拘迫辄少寬之,既覺心懈辄鞭策之,終不為之道破,使其自得。先生謂:“吾人從有生來,習染纏絆,毛發骨髓,無不受病,縱朋友善攻人過,亦難枚舉。惟是彼此互相虛下,開一條受善之路,此真洗滌腸胃良劑。”故終身不離講席。天台以不容已為宗,先生從此得力。“身在心中”一語,實發先儒所未發。至謂“主在道義,即蹈策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此非儒者氣象,乃釋氏作用見性之說也。古今功業,如天空鳥影,以機權而幹當功業,所謂以道殉人,遍地皆糞土矣。
      祝子小言
      學者不論造詣,先定品格,須有鳳凰翔于千仞氣象,方可商求此一大事。不然,渾身落世情窠臼中。而因人起名,因名起義,辄号於人曰學,何異濯纓泥滓之渦,振衣風塵之路,冀還純白,無有是處。
      患莫患於不自振,《洪範》六極,弱居一焉,一念精剛,如弛忽張,風飛雷動,奮迅激昂,群疑以亡,諸欲以降,百行以昌,更有何事?
      世之溺人久矣,吾之志所以度吾之身,不與風波滅沒者也。操舟者,柁不使去手,故士莫要於持志。
      元來無窮,上天下地,往古來今,總遊我無窮之中。目終日視萬色,而視不匮;耳終日聽萬聲,而聽不匮;口終日言萬緒,而言不匮;身終日動萬應,而動不匮。是何物者也?奈何立志不堅,觌體不親,将此無窮者以瓦礫委之欤?故曰宇宙未嘗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學在知所以用力,不見自心,力将何用?試觀不識一字凡夫,臨不測之淵,履欲堕之崖,此時此心,惺惺翼翼,不着纖毫,入聖微機,政複如是。不則逐名義而捉意會,為力彌勞,去道彌遠。
      學者不領會中之所以為中,以意執之,長作胸中因緣影,大有不灑灑在,夫中本無物,執亦非我。古之執中者,如以手作拳,是一不是二;今之執中者,如以手持物,是二不是一。
      見人不是,諸惡之根;見己不是,萬善之門。
      學人恒言用心,用心實難,祇用耳目爾。日光萬古長圓,月受日光,三五缺焉,心與耳目之用似之。
      儒者論是非,不論利害,此言非也。是非利害自有真,真是而真利應,真非而真害應,以此提衡古今,如鼓答桴,未有爽者。
      人知縱欲之過,不知執理之過,執理是是非種子,是非是利害種子。理本虛圓,執之太堅,翻成理障。不縱欲,亦不執理,恢恢乎虛己以遊世,世孰能戕之?
      謬見流傳,心在身中,身中直肉團心耳。原來身在心中。天包地外,身地也,心天也。海起浮漚,身漚也,心海也。未有此身,先有此心,幻身滅後,妙明不滅,所以孔子許朝聞而夕可,莊生标薪盡而火傳。
      天之運,川之流,木之華,鳥之韻,目之盻,鼻之息,疾病之呻吟,豈因名義為之,自有不能已也。吾志吾道,乃因人為起滅,不名為志。
      問:“内持一念,外修九容,即可以為學乎?”曰:“唯唯。否否。念不可持也,容可修而不可修也。仁守莊莅,知實先之。弗然者,妄持一念,賈胡襲燕石之珍,徒修九容;俳優作王公之狀,為僞而已矣。
      德輶如毛,非以毛比德也。知德不徹,有這一絲在,便損全力,須是悟到無聲無臭處。
      問“所存者神。”曰“情識不生,如空如水。”問“所過者化。”曰:“雁度長空,影落寒水,雁無留迹,水無留影。”
      人必身與心相得,而後身與世亦相得,不然身與心為雠,将舉身與世亦相讎。得則俱得,讎則俱讎。讎,苦之趣也;得,樂之符也。學不二境,乃見學力。肅之乎賓友之見,忽之乎衆庶之臨,得之乎山水之間,失之乎衽席之上,吾所甚恥也。
      中庸非有二也,識此理而保在之,為戒慎恐懼之中庸,識此理而玩弄之,為無忌憚之中庸。
      王新建在事業有佐命之功,在學問有革命之功。蓋支離之說,浸灌入人心髓久矣,非有開天闢地大神力大光明,必不能為吾道轉此法輪。
      “大人無多伎倆,隻不失其赤子之心。若曰擴而充之,便蛇足矣。”“然則于體外更無工夫乎?”曰:“大人無本體,亦子自有工夫。”
      石中有火,擊之乃見。乍見孺子入井,莫不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特於石火見處點之,欲人因擊火悟火在石中,不擊亦有。夫擊之火,火之可見者也,不擊之火,火之不可見者也。見可見之火,不過見火之形,見不可見之火,而後見火之性。
      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讴,萬境自閑,人心自鬧。
      恒言學問,蓋有學必有問,問由學生也。每見友朋相聚,不切身從自家神理不通、工夫做不去處讨求,而低眉緘口,叉手齊足,壇場冷落,于是或拈話柄,或掉書囊,設為問目。其問也,不必關於學,其答也,不必關於問,浪問浪答,徒長一番遊談惡習,何益底?事?
      學者漫自随人言句轉,且直道本體是什麼物?工夫是如何下?原來本體自不容已,不容已處是工夫。若以工夫存本體,是猶二之。
      權勢之門,其利害入幕之客不能見,而千裡之外見之;仁義之門,其是非摳衣之士不能定,而百世之下定之。
      作用,人異會,須觀其所主,所主在道義,即蹈迹策士之機權,亦為妙用;所主在權利,即依心聖人之名教,祇為借資矣。
      古人言句,還之古人。今人言句,還之今人。自家如何道,道得出,是名真信。信者無不信,一信忽斷百疑。道不出,方發真疑。疑者無不疑,百疑當得一信。
      學莫病于認識作知,知與識疑而緻甚遠。知從性生,識從習起,知渾識别,知化識留。嬰兒視色而不辨為何色,聞聲不辨為何聲。夫知視知聽,知也;辨色辨聲,識也,非知也。真知之體,即能辨不加,不能辨不損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