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開拓軍事科學研究(下)
一對現代戰争特點的新認識
在充分進行學術準備的基礎上,葉劍英以一個軍事理論家的學識和魄力,同軍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一道,集體“攻關”,研究解決一系列重大學術問題。
探讨現代條件下的未來戰争的規模和樣式,并适應這一戰争的特點來進行人民解放軍的訓練和戰備,這是軍事科研首要的重大課題。葉劍英認為,這是個大前提,一切軍事科研項目,都離不開這個課題。為了解決這個前提,就需要了解和研究外軍和敵軍的現狀和發展态勢,研究世界範圍内新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給軍隊和戰争造成的影響。葉劍英提出,要“擡頭看世界,埋頭鑽學術”。“要經常按住地球的脈搏,按住蘇美戰略的脈搏”,他不但親自翻閱大量外軍資料,還指導外軍部集中力量翻譯蘇聯、美國、日本、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等軍隊的資料,編輯《外軍動态》,同時要求把外軍的軍事思想、戰略、戰役、戰術以及著名戰例,彙編成書,發給本院研究人員、軍委總部各機關和各部隊進行學習參閱。外軍部成了名副其實的外國軍事學術動向的“偵察兵”。據王前、蔡祖銘、蔣樹興、鮑世修等回憶,葉劍英非常重視蘇軍、美軍的經驗,告誡大家,不能明于知己,暗于知彼,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他在分析研究1959年美軍的“黑獅子”演習以後,說:“美軍的作戰指導思想、戰術以及軍隊編制裝備等都在不斷地變化。我們作戰是為了打垮敵人,如果不适應敵人情況的變化來研究我們的戰略戰術,就會成為無的放矢,也就不可能戰勝敵人。”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葉劍英對現代條件下的未來戰争逐步形成了較為系統完整的理性認識, 1960年1月,他在全軍訓練會議上,對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作了精辟的闡述,從五個方面概括了現代戰争的特點:(一)戰争規模巨大。戰争将在廣闊的空間進行(空中、地面、海洋),雙方投入的人力物力空前巨大,戰争具有殘酷性。(二)總體戰争。戰争除武裝鬥争以外,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方面還繼續着極其緊張而廣泛的鬥争。所以,現代戰争是軍事、政治、經濟、文化各種鬥争的總和。(三)戰争通常由突然襲擊開始。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使用,為突然襲擊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增大了襲擊的效果。(四)戰争可能先從後方開始。敵人可能利用其戰略基地使用各種空襲兵器,首先集中突擊我們後方。有時也可能前方後方同時開始。(五)諸軍兵種合同進行的戰争。需要有裝備着各種尖端和常規武器的各軍種、兵種協同一緻的努力,才能奪得戰争的勝利。在充分認識現代戰争特點的基礎上,葉劍英進一步揭示了現代條件下人民戰争的特點和規律。他精辟地指出:“就我們來說,未來戰争,第一是人民戰争;第二是現代戰争。把這兩點用邏輯聯系起來,就是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争。這就是我對未來戰争的總概念。”
他解釋說,時代不同,給未來戰争帶來許多特點,但未來戰争的性質仍然是人民戰争,是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争。因此,毛澤東同志關于人民戰争、人民軍隊的基本原則仍然适用于未來戰争,但應根據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人民戰争是在全民戰、持久戰、運動戰、殲滅戰的思想指導下的戰争。人民軍隊是革命化、現代化的軍隊。這些未來戰争的問題,都是建築在現實物質基礎之上的。不考慮這些問題,就不能真正了解未來戰争。①①葉劍英在軍事科學院、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常委會和全軍訓練會議上的講話,1959年11―12月。
葉劍英認為,解放軍在新的曆史時期的國防建設、人民軍隊建設,必須從這些現代戰争的特點出發,研究解決軍隊編制、武器裝備、軍事後勤、軍事訓練教育等各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探讨現代條件下進行人民戰争的作戰指導規律。
他還指出:在研究未來戰争時,必須考慮到國際條件,但基點應放在自力更生上面。在未來戰争中,可能使用尖端武器,也可能不使用尖端武器,但基點應放在我以常規武器戰勝使用尖端武器的敵人上面。未來戰争,既有速決因素,又有持久因素,但我們的基點應放在持久方面。
二開展重大學術課題的研究
正确地對待中國曆代軍事遺産,開展古代近代軍事學術的研究,這是軍事科學領域裡的另一個重要攻關項目。葉劍英高度重視這項工作,他經常教育大家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去解剖古代的東西,整理古代的東西,給以批判的總結,用以為國防建設服務。他親自下達任務:在古代軍事理論方面,要編輯《古代兵法選輯》,譯注《武經七書》、《投筆膚談》等;在古代戰史方面,要編寫《中國曆代戰争戰略問題》、《中國曆代戰争年表》、《中國曆代戰争地圖集》等。此外,還規定了許多專題研究項目,如關于河西走廊的兵要地理、我國沿海島嶼作戰、古代突然襲擊戰例,以及兵器學――從戈矛到火器的演變、古代官吏緻仕問題,等等。據高體乾、吳如嵩等回憶,在賦予這些研究任務時,葉劍英每次都交代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方法,一再指出,研究曆史要本着“厚今薄古”的原則。要用曆史的觀點,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問題,避免鑽到古書裡搞材料的堆積。他特别強調研究曆史要為現實服務,把立足點放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用以解決實際的問題。
在軍事曆史學研究中,葉劍英尤其注重解放軍的軍史和戰史的研究。他指出:“我們還要抓緊研究和編寫我軍的戰争史,把我們豐富的建軍經驗、作戰經驗,加以系統地整理和總結。對我軍用鮮血換來的寶貴經驗,采取妄自菲薄的态度是不對的。要通過編寫戰争史,把我黨我軍的曆史經驗和優良傳統一代一代地傳下去。”據沈宗洪、仲肇良等回憶,葉劍英對如何編寫戰史,也作過多次指示,要明确編寫的目的和指導思想;要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指導下進行;要處理好史學分類的幾個關系,即戰史與黨史、戰史與軍史、通史與簡史的關系,還要确定編史的科學程序。他還親自主持會議,研究解決人民解放軍戰史編寫中一些重大學術問題。在他的主持下,軍史研究人員很快整理出一個《我軍三十年大事記》初稿和史料彙集,為編寫解放軍戰史打下了基矗如何研究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以及其他各科軍事學術的課題,葉劍英也作過許多明确具體的指示。他要求盡快研究撰寫出充分體現毛澤東軍事思想,反映現代戰争特點的戰略學、戰役學、戰術學、軍制學、軍事地理學和其他軍事學術著作,不斷完善各種條令條例,并随着情況的發展變化,适時進行修改和補充。在談到如何撰寫這些學術著作時,葉劍英主張要分主次先後,進行科學安排。他和彭德懷都曾設想先編寫一本《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綱要》。為編寫戰略學的著作,葉劍英認為,可以考慮先編寫出一部高質量的戰役學著作,這不僅對指導當前的戰役訓練和今後的戰役作戰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我軍高級幹部傳經交班、培養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使我們目前的高級戰術指揮員迅速成長為戰役指揮員。1964年5月,在南京召開全軍編寫戰役學會議,他親自定下編寫綱目。經過全軍積極努力,終于編成了一本戰役學初稿。
編寫條令是軍事科研的一個重要課目,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葉劍英全力以赴,為在一兩年内完成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賦予的此項重大任務,同全院全軍專業人員一起,投入了緊張的條令起草、彙稿和修改工作。
他規定編寫工作一定要經過“定目、定稿、彙稿、審稿、合稿”等5道工序,在文字上要求準确、明快、簡明,避免艱澀難懂。
根據葉劍英的要求,承擔編寫條令的各大單位陸續寫出人民解放軍戰鬥條令概則初稿。葉劍英先後在大連、南京主持編寫戰鬥條令專業會議,南京夙有“大火爐”之稱,适逢炎夏,揮汗如雨。葉劍英組織大家進行審修書稿。
他白天主持會議,晚間躲在地下室裡,穿着褲衩,審閱稿子,親自動手起草和修改條令。6本概則,上百個條文,數十萬字,他邊看邊改,逐字逐句推敲,經常熬到深夜。
1959年4月24日,彭德懷出國訪問,葉劍英到飛機場去送行,彭總交代要盡快把戰鬥條令搞出來。據蔣順學、郭樹枋等回學、戰術學、軍制學、軍事地理學和其他軍事學術著作,不斷完善各種條令條例,并随着情況的發展變化,适時進行修改和補充。在談封如何撰寫這些學術著作時,葉劍英主張要分主次先後,進行科學安排。他和彭德懷都曾設想先編寫一本《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綱要》。為編寫戰略學的著作,葉劍英認為,可以考慮先編寫出一部高質量的戰役學著作,這不僅對指導當前的戰役訓練和今後的戰役作戰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我軍高級幹部傳經交班、培養接班人的重要工作之一,使我們目前的高級戰術指揮員迅速成長為戰役指揮員。1964年5月,在南京召開全軍編寫戰役學會議,他親自定下編寫綱目。經過全軍積極努力,終于編成了一本戰役學初稿。
編寫條令是軍事科研的一個重要課目,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系統工程。葉劍英全力以赴,為在一兩年内完成毛澤東和中央軍委賦予的此項重大任務,同全院全軍專業人員一起,投入了緊張的條令起草、彙稿和修改工作。
他規定編寫工作一定要經過“定目、定稿、彙稿、審稿、合稿”等5道工序,在文字上要求準确、明快、簡明,避免艱澀難懂。
根據葉劍英的要求,承擔編寫條令的各大單位陸續寫出人民解放軍戰鬥條令概則初稿。葉劍英先後在大連、南京主持編寫戰鬥條令專業會議。南京夙有“大火爐”之稱,适逢炎夏,揮汗如雨。葉劍英組織大家進行審修書稿。
他白天主持會議,晚間躲在地下室裡,穿着褲衩,審閱稿子,親自動手起草和修改條令。6本概則,上百個條文,數十萬字,他邊看邊改,逐字逐句推敲,經常熬到深夜。
1959年4月24日,彭德懷出國訪問,葉劍英到飛機場去送行,彭總交代要盡快把戰鬥條令搞出來。據蔣順學、郭樹枋等回部隊廣大科研人員,進行了抵制和鬥争。他親自主持軍事科學院黨委會議并作出決定,強調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人民解放軍條令的統帥和靈魂,不要提以林彪的戰術思想為指導思想,繼續堅持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取得新的學術成果。他向軍委提出了“組織檢驗我軍戰鬥條令試驗性演習的建議”,确定在甘肅或内蒙指定一個師和一個軍的架子進行演習,但後來由于遭到林彪反對沒有搞成。盡管如此,軍事科學院還是根據葉劍英的建議,與部隊協商,使步兵戰鬥條令經過83個連隊和4個步校的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反複多次的修改。
1961年4月,葉劍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條令驗收會議,由軍委條令驗收委員會驗收三本條令:《合成軍隊戰鬥條令概則》、《連以下步兵戰鬥條令》、《空軍飛行條令》。會前,林彪對條令本來是肯定的。但會議一開始,他就變了調,妄圖全盤否定。他暗中組織一個班子,重新編寫條令,強行塞進他的私貨。結果使會議出現了大的争論,造成思想混亂,拖延了時間。在這種情況下,葉劍英親自進行大量艱苦細緻工作,說服到會的同志,堅持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結合實際進行審修并驗收條令。凡是合理的正确的意見,盡量吸收進來,使條今日臻完善。在會議總結時,他針對林彪妄圖推翻原稿的陰謀,對上述幾本條令作了充分肯定,指出:“大家都承認原稿是一個很好的基矗這個看法是對的,不看到這一點是不完全的。”他聯系條令的主要内容,進一步說明條令是中國人民及其軍隊同國内外敵人打了幾十年仗的基本經驗總結,并同國際上一些軍隊的條令加以比較,肯定我們的條令是有特色的。①憶,葉劍英回來後,立即找軍事科學院有關領導商量,決定組織力量,“兵分三路”來突擊進行:一路搞軍師條令;一路搞團營條令;一路搞連以下條令。各路“兵馬”立即按照計劃行動起來。到年底陸續拿出了初稿,随後,他親自在武漢、吉林、北京等地主持審修專業會議進行修改,并印發到部隊征求意見。
在葉劍英指導下,各軍區、各軍兵種、各院校分工負責編寫各種條令和教材的工作進展也比較快。截至1959年年底,總共編寫出空軍、海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通信兵、鐵道兵戰鬥概則和條令,以及司令部、後方勤務條令等20餘種,編寫出各種專業的條例、教程、教範、教材等1.5萬餘份。
有些條令和教範在完成初稿後,還送到部隊,通過訓練、教學和試驗性的演習,檢驗效果,再進行審修,使之符合實戰要求。編寫各種條令和教材等,是一項龐大的艱巨的工程。在這項工程裡面,凝聚着葉劍英和廣大科研人員、指戰員的無數心血和辛勤勞動。葉劍英對這項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這些條令和各種教範、教材,基本上體現了毛主席關于人民軍隊、人民戰争的思想,反映了現代戰争的特點,盡管還有某些缺點,但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更重要的它是我們軍隊自己創作的第一批成果。
三排除林彪的幹擾但是,任何工作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軍事科學領域,也充滿着尖銳複雜的鬥争。1959年廬山會議以後,林彪開始主持軍委工作,直接插手軍事科研,把持審修條令工作。他撤銷了各軍區的軍事科研機構,并以“反對教條主義”為名下令收書、燒書、多方進行幹擾。葉劍英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領導軍事科學院和在葉劍英親自主持下,經過軍事科學院和全軍共同努力、反複修改的《合成軍隊戰鬥條令概則》、《合成步兵戰鬥條令》、《合成軍隊軍師戰鬥條令》、《合成軍隊團營戰鬥條令》以及《内務條令》、《紀律條令》,《隊列條令》、《政治工作條例》等,從1961年至1964年先後經軍委批準頒發全軍試行。但葉劍英并未滿足,他認為編寫軍隊戰鬥條令和其他條令、條例是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研究一項經常的長期的重要工作,并對進一步編寫各種條令工作做了新的部署,要求各種條令能夠統一配套,争取早日完成。
四摸索符合科研規律的研究方法
研究軍事科學需要有科學的方法。葉劍英一貫重視軍事科研的方法問題,他曾多次引用毛澤東關于“橋”和“船”的比喻,來說明掌握正确的科研方法的重要性。1959年1月,他在全軍科學研究工作會議開幕式上說:“我們要用科學的方法,馬列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的思想方法,自然科學試驗的方法,來整理我們幾十年鬥争的經驗,整理成為科學。”他在長時期領導軍事科學院工作中,同大家一起逐步摸索和總結出一套符合軍事科學研究規律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他強調最根本的是要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态度,掌握聯系實際、聯系群衆的方法。
(一)“不孤不空”。葉劍英反複告誡大家,研究機關有兩怕:一怕孤立,孤立起來研究;二怕空洞,連篇累牍,沒有物質的東西。他指出:“研究軍事學術最根本的方法是不斷深入實際,密切聯系群衆。學術研究是為了謀求真理。真理來自實踐。離開了實踐,離開了群衆,把自己封在‘象牙塔’裡去研究學術,那就會變成‘無的放矢’、‘閉門造車’的老學究,對革命非但無益,甚至是有害的。”他要求一切做研究工作的同志必須嚴格地遵循毛主席的教導,深入到軍隊訓練實踐和各項戰備實踐中去,去開發軍事科學理論的源泉。
(二)“上山采藥”。葉劍英勸導大家要重視各方面知識的積累,收集資料。他說,資料是學術研究的基礎,資料主要來源是實際,書本則是次要的。我們要以李時珍上山采藥寫《本草綱目》的精神深入到連隊的士兵群衆、下級幹部中間去收集資料。同時,要有目的地收集整理曆史的現實的有關研究資料。隻有充分占有資料,才能發現問題,說話才能有根據。否則所研究的東西就失去了實際意義,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隻是主觀空想的東西了。(三)深鑽探寶。葉劍英形象地說:“從事研究工作,就好比地質學家的鑽探一樣,從一點上深入,針對一點,深入鑽研下去,取得我們所需要的寶藏。鑽,就是對占有的大量資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不僅一個問題一個問題、一個側面一個側面地去鑽,還必須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有選擇地進行分析研究。把問題一個一個地排列起來,找出關鍵,否則就會陷入複雜的資料迷霧中,一無所得。”
他強調不能孤立地鑽,要“一抓,二鑽、三産”。“抓”,就是抓資料,這是鑽的前提;“産”,就是創造新産品,這是鑽的結果。要把調查研究、刻苦鑽研、加工制造幾個環節結合起來。并要切實把好學術成品質量的關。
(四)發揚學術民主。葉劍英強調指出,學術民主、學術争鳴是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的必要條件。在學術研究上要貫徹群衆路線,造成一種鑽研學術的空氣。如何處理好學術研究中的民主與集中的關系?他主張“七分民主,三分集中”,要有“科學研究的民主”,“堅持真理的集中”。他參加讨論學術問題時,總是耐心聽取各種意見,耳聽手記。對那些有價值的意見,注意吸收采納,并給以鼓勵。對于有争論的問題,他主張作“冷處理”,要求大家查資料,找根據,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他經常告誡身邊的同志做到“守常應變”,堅持原則性,注意靈活性。(五)“牽騾子過橋”。為解決學術研究和編寫條令中遇到的困難,葉劍英專門組織了“學術組”,并請粟裕、廖漢生、李夫克等擔任正副組長,負責領導。他風趣地用騾子過橋來打比方,說:“你們不是行過軍嗎?過橋時,所有的騾子都要過橋,可是中間有匹騾子死也不肯過橋,如果不把它拉開,讓别的騾子走,一天也走不過去。
所謂難題就是不肯過橋的騾子。不把它拉開,老在你們組裡啃,十天半月也啃不爛。現在要把這些不肯過橋的騾子拉到粟裕、廖漢生同志那裡去處理,其他的就好一一通過了”。他提出先把所有的難題集中,然後把有關這些難題的各種論點集中起來,進行讨論,以求得出一個比較正确的結論。通過這種辦法,多年來積起來的難題,就逐步得到了解決。此外,葉劍英還指出,“有計劃地生産”、“分工協作,合力攻關”、“建立‘找岔子’小組”、“開展學術比賽”等方法,有效地推動了軍事科研工作的進展。
五建立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
如何适應人民解放軍合成軍隊建設發展的需要,迅速提高全軍高級幹部的現代軍事科學技術水平,并将研究、生産、運用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軍事技術的發展?葉劍英經過較長時間的考慮,提出在軍事科學院建立一個包括各軍兵種、各專業的技術教研館。他設想,在這個館裡,把各軍兵種最新的裝備和樣品擺起來,讓全軍各級幹部和研究人員随時參觀見學,有時間可以住下來學習研究,工作中遇到什麼技術問題也可以來館研究解決。1959年12月7日,葉劍英正式向軍委提出建立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的建議,得到了軍委的批準。1963年,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基本建成。教研館總面積5.5萬平方米,分10個所,即海軍所、空軍所、炮兵所、裝甲兵所、工程兵所、通信所、防化所、軍事交通所、後勤所和綜合所等。籌辦展出教具、器材1.3萬件。1964年至1965年,接受了軍委直屬院校學員和其他師以上幹部8批(包括部分外賓),共1618人的參觀和見學任務,還組織了軍師幹部160人的集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參觀、見學、集訓的人員普遍反映,成立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很有必要,這是加強戰備的一項重要措施。通過在教研館的學習,增加了軍兵種的專業知識和組織協同動作的知識,開闊了眼界,看到了祖國國防工業建設的發展面貌,受到了鼓舞,增強了保衛祖國的信心。
但是,這個深受全軍廣大幹部歡迎的學習場所,後來在文化大革命中卻被林彪一夥指令壓縮軍事科學院而砍掉了。
六.發展中國無産階級的先進軍事科學
1971年,葉劍英在林彪叛逃的“九一三”事件後,主持中共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工作非常繁忙,但他仍然十分關心軍事科學院,不斷給予指示,賦予新的任務。有些重大任務,是在他的親自領導下完成的。以撰寫《批判林彪資産階級軍事路線的若幹問題》為例,在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就3次主持軍委辦公會議,讨論、審查、修改這個材料。在文件内容上,他逐段逐句逐字地推敲,反複修改。在文件的寫法上,他也精心指導,嚴格把關。
通過這個文件的産生過程,使軍科的同志們再一次感受到了葉劍英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工作态度。
1978年3月,在軍事科學院建院20周年之際,葉劍英和華國鋒、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以及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其他的領導人親臨視察,親切地接見全院人員。葉劍英還特意撰寫了題為《發展我國無産階級的先進軍事科學》的紀念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他回顧人民解放軍曆史,進一步闡述軍事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再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軍事科學研究的任務和方針:“我們軍事科學研究工作面臨的根本任務,就是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完整地準确地學習和運用毛主席的軍事思想,以毛澤東思想為指針,總結我軍經驗,認真研究敵人,有選擇地吸取外國軍事上的有益經驗,探索現代條件下人民戰争的指導規律,為國防建設、軍隊建設和未來反侵略戰争的需要服務。”
他号召軍事科學戰線的研究人員和全軍指戰員,要把加強軍事科學研究,發展中國無産階級的軍事科學,作為準備打仗、實現國防現代化的一項迫切任務,作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一個重大責任。要把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實行領導與群衆相結合,專業研究機關與廣大指戰員相結合,全軍動手,建立和健全全軍軍事科學研究機構,培養又紅又專的軍事科學研究隊伍。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制訂軍事科學研究的規劃,促進軍事科學研究的迅速發展,奮發努力,攀登軍事科學高峰!
七關注全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
葉劍英在開展全軍科學研究工作的同時,還十分關注全國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1959年初,他赴廣東、海南考察,以歡快生動的筆觸寫下了《海南鳥》組詩,漚歌“海角天涯今異古,豐收處處秧歌舞”的“南島韶華”風貌。
①他視察守備二十一師和西瑁州島女民兵,鼓勵戰士、民兵“持槍南島最南方,苦練勤操固國防”。②他參觀海南熱帶作物研究所和石碌鐵礦,留下了“四十年前舊橡園,将來發展看無邊”“石碌青山蘊鐵藏,海南工業應提倡”③的詩句。這一年,他重返延安、西安等故地,寫下“一别延安二十年,延安已改舊時顔”“鄉親呼我最情真,棗子南瓜宴故人”④的詩句。在西安參觀了搪瓷廠,他鼓勵轉業到該廠的軍人:“手轉機輪歌奮進,戎場曾作健兒身,骨幹責非輕。”⑤60年代初,他又去貴州、成都、廣州、深圳、肇慶、新會、桂林、興國、瑞金、上海等地視察,觀看昆曲劇團、京昆劇團、廣西劉三姐劇團演出,親切地接見了俞振飛、嶽美缇、張詢澎、江幹、若雲、文德等演員,留下了“一笛橫陳響太空、英雄高奏大江東。移宮換羽關時局,吹徹東方萬古紅。”“自拉自唱自抒情,懷滿山歌萬裡行。唱到天涯雞破曉,一輪紅日慶升平”等名篇。⑥他還作東北之行,到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視察,專程看望大慶油田工人,“預祝高歌唱凱旋”,又登大興安嶺,探“蒼蒼林海”,提出“資源利用慎材艱”⑦。他在内蒙古黨委、軍區領導同志引導下,從海拉爾到滿洲裡,進行了為時七天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行,寫下了《草原記遊》(十首)。“鐵道西馳向國門,連天芳草見羊群。”“莫道邊城難奮起,人工湖水與雲平。”“鯉跳龍門事已陳,烏蘭湖畔一番新。①”??這些奇妙詩句,情景相生,托興高遠,使邊城新貌,魚雁牛羊,北國莽莽草原風光,盡收眼底,給人以豐富的知趣、清麗的美感和歡快的鼓舞。
1965年秋,葉劍英在大連開會,欣逢抗日戰争勝利20周年,他手捧《論持久戰》,回顧曆史,面對現實,心潮起伏,欣然命筆,寫下了“唱罷凱歌來灞上,集中全力破石頭。一篇持久重新讀,眼底吳鈎看不休”的名句②,熱情贊頌了黨和毛澤東的軍事戰略和敢于勝利的光輝思想。他從大連出海,巡視了海洋島、長山列島防務,高興地為守島官兵題詞:“魏武揮鞭看滄海,豈知東海有長城。汪洋滅敵空潛快,島岸堅防民與兵。”③鼓勵守衛海邊防的戰士和民兵,成為抵禦強敵的“鋼鐵長城”,加強國防建設。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7、28、29、29、31、41、45頁。
①
②《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35、52頁。
③《葉劍英詩詞選集》(注釋本)第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