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葉劍英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葉劍英傳 > 第二十二章領導中央後方委員會工作

第二十二章領導中央後方委員會工作

書籍名:《葉劍英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一從延安到臨縣三交鎮

  
      葉劍英從北平回到延安的時候,延安城正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戰争氣氛之中。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由于無力繼續進行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便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中共中央面對國民黨軍隊對陝北的進攻,決定主動放棄延安。中央指定葉劍英、楊尚昆負責駐延安各機關撤退的組織指揮工作。3月18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機關在西北野戰部隊的掩護下,全部撤離延安。同時,任粥時電告晉綏軍區的賀龍和李井泉,中央直屬隊将轉移到晉西北。3月29日,中共中央于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會議,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黨中央的精幹機關繼續留在陝北,指揮全國解放戰争;劉少奇、朱德和一部分中央委員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前往華北,進行中央委托的各項工作。随後,中共中央又決定葉劍英、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以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後方支隊司令,在晉西北臨縣地區,統籌後方工作。

  
      3月下旬,葉劍英東渡黃河,前往晉西北地區。從延安撤退的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3000餘人,經過艱苦行軍,至4月上旬陸續到達山西省臨縣三交鎮雙塔村及其附近的10多個村莊。

  
      三交是一座山鄉小鎮,東倚呂梁山脈,西臨滾滾黃河,是山西省通往陝西省的要沖之一。三交又是1941年即被八路軍解放的老解放區,人民群衆覺悟高,對中國共産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懷有深厚的感情。聽說中央機關要來,他們主動騰出窯洞,準備物資,熱情迎接。4月2日,周恩來、劉少奇、朱德、董必武、賀龍、葉劍英在三交開會,讨論中央工委、後委的工作。這次讨論的問題,由周恩來回陝北同毛澤東、任弼時研究後确定了下來。

  
      葉劍英、楊尚昆等領導的中央後方委員會,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攤子。它包括:軍委總參謀部一、二、三局一部分,軍委總衛生部,中央辦公廳、城工部、交際處、外事組、立法委員會、婦委、工委等部分單位以及中央警衛團的一小部分,還有烈士家屬等。以後,從國民黨統治區撤回的幹部,也陸續到達三交。中央後委領導的人員最多時達5000餘人。

  
      中央和軍委機關撤到三交以後,許多人聽到革命聖地延安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又聽不到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消息,一時不了解戰局的發展,十分焦急。

  
      針對這種情況,葉劍英立即決定給後委的幹部們作一次形勢報告。

  
      4月的一天下午,後委的工作人員和家屬,聽說葉“參座”作報告,一個個急切地湧進會場,坐在老槐樹底下靜候。不多時,葉劍英來到會常他舉起雙手向大家緻意,并告訴大家,毛主席很好,中央的領導同志們都很好,他們仍轉戰在陝北。接着,他介紹了解放軍在西北和全國其他戰場的戰況,說:目前的形勢對我們很有利,我們給胡宗南留下了延安一座空城。敵人雖然進了延安。但他們背了個包袱。我們在延安附近連續打了勝仗。當然,戰争是殘酷的,艱難的。同志們要有精神準備,克服困難,戰勝困難,要有勝利的信心。大家聽了葉劍英的講話,消除了自延安撤退以來籠罩在心頭的沉悶情緒,受到了很大鼓舞。①為了加強對後委機關的統一領導和指揮,葉劍英明确提出:中央機關合①訪問張明、任友青談話記錄,1985年5月。

  
      并後,要加強集中領導;各機關的任務,按組織系統落實;加強組織紀律性,糾正某些散漫的現象;充實業務人員,減少雜務人員;各機關隻開展補助性、供給性的生産,使工作人員集中精力從事工作;适當地、妥貼地安置老弱、幼孝疾病人員,減少工作機關的負擔。為此,特設中央直屬縱隊管理處,在中央副秘書長直接指導下,統一管理中央直屬機關的供給、衛生、黨務、教育、行政各事項,形成一個行政管理系統。後委其他領導同志一緻贊同葉劍英的意見。②在葉劍英的主持下,後委的組織系統很快進行了調整和整頓,統一了領導。接着,葉劍英要求各部門立即恢複業務工作,并向軍委機關提出一些題目,責成各有關部門負責人進行研究。這些專題主要是:自延安到臨縣的行軍總結;保衛工作;保密工作;情報保障;通信聯絡;後勤供應保障等。爾後,葉劍英多次主持後委領導同志開會,對上述題目逐個進行研究讨論。參加讨論的除後委負責人葉劍英、楊尚昆、李維漢、李克農、鄧穎超(不久到中央工委工作)等人外,還有帥孟奇、戴鏡元、王诤等。經過多次讨論,作出了相應的決定,各部門迅速将各項業務工作開展起來。

  
      ②葉劍英:《關于後委機關調整和業務工作的意見提綱》,1947年7月。

  
      二中央的“耳目”

  
      中央後委的首要任務,是協助留在陝北主持中央工作的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指揮全國的解放戰争。為此,既要擔負中央的後方保障工作,更要做好參謀部的工作。葉劍英在統籌後委全面工作的同時,将大量精力放在領導軍委總參謀部的工作上。總參謀部機關除留下少數機構和人員跟随中央前委以外,大部分都撤到了三交,由中央後委領導和指揮。中央在陝北指揮全國的解放戰争,要了解全國的戰争動态和國内外政治、軍事形勢,主要靠後委提供情報。中央同全國各戰略區的通訊聯絡,也主要靠後委保障。因此,後委的任務十分繁重。葉劍英十分重視情報工作,他說:情報是指揮員定下作戰決心的重要依據,後委要充分利用電台集中和駐地固定的有利條件,為中央做好情報工作。他經常聽取情報部門的彙報,及時給予指示。1947年5月18日,葉劍英在聽取情報工作負責人戴鏡元的彙報後,作了明确指示。他說:情報工作的方針,應以抓戰略偵察為主。要加強對國民黨中央重要的軍事部門、特務系統和各大戰區的偵察,注意收集戰略性的情報。按照葉劍英這一指示,情報部門立即對工作作了調整和部署。他們想方設法克服許多困難,完成任務。電源不足,就采用手搖馬達發電。設備性能差,就想辦法進行改善。在不長的時間内,他們就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20多部電台,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次,葉劍英到情報部門駐地檢查工作,發現有些電台架設方向不對,便對戴鏡元說:電台這樣架設,不利于對敵工作。戴鏡元很快同工作人員作了研究,大家都覺得“參座”的意見提得好,立即對電台的位置重新作了調整。葉劍英還提出情報部門每天收集的情報,要及時報告給他,同時編一個軍政情況彙報,及時通報給中央的毛、劉、周、朱、任5位領導。6月5日,葉劍英又指示戴鏡元,通知各大區野戰軍的情報分支機構,要把所得的情報,每3天或者5天向總部彙報一次,以便總部全面地加以綜合整編,上報中央和軍委。這樣,便形成了一個全軍性的情報網。有些重要的軍事情報,葉劍英以自己的名義直接向中央報告。如1947年6月12日,他向正在陝北天賜灣駐紮的中央前委報告,追擊中央前委的國民黨軍董鍘部整編第一軍,已到巡檢司、馬家台一帶,前委機關西去如受阻,建議往楊橋畔之東南、青陽岔以北之線東向小理河。中央前委機關随後重返小理河一帶,并在此駐紮一個半月,舉行了著名的小河村會議。6月22日這天,他又兩次緻電中央,報告獲得的國民黨在沈陽、長春的軍隊準備增援四平街國民黨守軍的計劃。

  
      後委的情報工作不僅保證了中央和軍委耳聰目明,有效地進行指揮,而且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各戰略區的作戰行動。1947年6至8月,為了配合劉鄧大軍強渡黃河,進軍魯西南,挺進大别山等戰略性作戰行動,情報部門先後及時提供了國民黨軍隊的作戰部署、兵力配置和蔣介石對戰局的判斷等極有價值的情報,使中央和劉泊承、鄧小平在明了敵情我情的情況下,及時定下決心,正确選擇戰機和作戰方向,保證了戰役的勝利。這期間,人民解放軍在西北、中原、華東、華北等各個戰場的重要作戰,情報部門也都及時提供了可靠的情報,因而受到中央和各戰區指揮員的贊揚。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就不止一次地說:總參情報部門的情報搞得及時準确。鄧小平直到1975年,還沒有忘記情報部門在解放戰争中立下的功勞。這年4月,他見到戴鏡元時,感慨地說:我們在解放戰争時期情報工作做得好,對敵人的情況了解得很清楚,對解放戰争的勝利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①通訊聯絡,是總參謀部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葉劍英對這項工作也十分重視。他要求通信部門的同志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時刻保持中央和各地通訊聯絡的暢通,不能出任何差錯。中央軍委的電台,  90%以上都集中在三交,黨中央、中央軍委的命令、指示,絕大多數都由後委轉達。各戰略區和國民黨統治區地下黨的許多電報,也是由後委向中央轉報的。根據中央的指示,後委還負責各戰區的經驗交流。各野戰軍的作戰經驗總結,絕大部分都先送到中央後委,再由後委整理上報中央,或介紹給各戰略區。在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許多部隊迫切需要了解城市攻堅作戰經驗。葉劍英指示參謀人員,及時組織總結和介紹了解放軍解放石家莊等戰役的經驗。1947年底,陳毅去陝北參加中央會議,途經三交時,葉劍英請他介紹了華東地區人民解放戰争的經驗。葉劍英組織參謀部人員,認真研究全國解放戰争的戰局,及時向中央提出了許多關于戰争指導方面的建議,為中央所采納。

  
      後委還是一個人員和物資的中轉站。由中央工委和各解放區籌措的供應中央的物資、經費,以及部分兵員,都是先集中到後委,再由後委運送給中央的。葉劍英還多次同各戰略區聯系,為陝北戰場征召、訓練新戰士。1947年6月至7月,他與晉綏、晉察冀解放區聯系,征召了一個團的新戰士,并配足武器,經過短期訓練,開往陝北。

  
      後委為協助和保證中央指揮全國解放戰争,做了大量工作。正如王震回憶所說:“那時毛主席、周恩來、任弼時在陝北打圈圈,彭老總帶我們在前邊打仗,劍英同志在山西三交的窯洞裡,默默無聞地擔負着中央後委工作。

  
      不隻是管後方保障,更多的是做參謀部工作。每天,我們軍隊的行動,敵人兵團的運動,雙方态勢的變化,都得及時掌握,并向統帥部通報。那時,後委實際就是軍委的參謀部,中央的‘耳目’,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了毛主席的贊揚。”

  
      ①訪問戴鏡元談話記錄,1990年8月。

  
      三城工部與外事組

  
      葉劍英在抓緊軍委參謀部工作的同時,還以很大精力關注中央機關的工作。中央城工部,負責對全國各地的地下黨工作和統一戰線工作的統籌和聯絡,部長由周恩來兼任,李維漢任副部長。撤離陝北時,李維漢和城工部遷到了後委。在周恩來領導下,葉劍英與李維漢具體指導了各地地下黨的工作。

  
      1947年4月29日,中央在給各中央局、分局、區黨委的指示中說,城工部自去年底改組以後,其任務已定為:在中央規定的方針下,研讨與經管蔣管區的一切工作,并訓練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幹部。現在除各解放區的中央局下設城工部外,各解放區的區黨委,如周圍有蔣管區可進行工作的也得設城工部。5月5日,中央又發出關于蔣管區工作方針的指示,提出:要保護中國共産黨及民主進步力量,以繼續加緊開展人民運動;要堅持放手動員群衆進行反美反蔣的方針,将公開合法的鬥争與隐蔽的鬥争結合起來;蔣管區城市工作,一切要從長期汀在打算,以推動群衆鬥争,開展統一戰線,如此,方能“配合解放區勝利,推動全國新高潮的到來。”①葉劍英、李維漢組織城工部人員認真學習中央的這些指示,并結合各地的情況具體貫徹落實。5至6月,葉劍英同李維漢及城工部人員一起,對蔣管區的農村武裝鬥争、統戰工作、黨的組織、城市鬥争等問題研讨出一個提綱,報中央批準後,發給了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上海分局參考。同時,還抽調了20名經過學習及土改鬥争鍛煉的得力幹部,從7月起陸續派駐蔣管區,加強了對蔣管區鬥争的領導。

  
      這期間,葉劍英與李維漢一起,多次根據中央的指示,緻電香港分局方方、林平和上海分局的劉曉、劉長勝,就組織機構、遊擊戰争、愛國民主運動等問題,提出了重要意見,有力地指導了黨在蔣管區各項工作的開展。

  
      根據中共中央指示,葉劍英将原軍委外事組改組為中央外事組。1947年5月11日,他就外事組的改組及工作開展情況向中央作了報告。報告中說:外事組包括前京(南京)平(北平)渝三地外事人員,已于5月1日改組,主任由葉劍英兼任,副主任王炳南。現有工作人員20親人,分為3個處:編譯處由徐大年負責,研究處由柯柏年負責,新聞處由董越千負責。各部門已于10日開展工作。他在報告中還談到了各處的工作計劃。編譯處主要翻譯毛澤東文選,編譯有關介紹土地改革和解放區文化的材料;研究處主要研究國際形勢、黨的外交政策,編寫有關參考資料;新聞處主要編發和油印新聞材料。②當年曾參加中央外事組工作、後來做了多年外交工作的淩青回憶說:“1947年4月在山西臨縣成立了中共中央外事組,為中央直屬八大單位之一,葉劍英同志兼任外事組主任。我在研究處一科任科長,研究美國情況,編輯過一本《美國手冊》。那時我們不光坐機關,還下鄉參加土改。這樣一直到全國解放,我們便參加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機關。”

  
      ①《周恩來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第271頁。

  
      ②葉劍英:《關于外事組改組及工作情況給中央的報告》,1947年5月11日。

  
      四出席全國土地會議

  
      1947年7月,葉劍英從山西臨縣到河北省建屏縣(今平山縣一部分)西柏坡村出席中央工委召開的全國土地會議。劉少奇主持會議,并作了報告和總結。9月10日,葉劍英在會上作了發言。他首先強調了貫徹中央頒布的土地法的重要意義,接着,着重談了外線作戰問題。他說,黨中央确定的自衛戰争第二年的方針,就是要把中共主要力量,打到外線去,打到蔣管區去,舉行全國性的反攻。這一方針,是黨中央、毛主席根據戰争發展的規律提出來的,是鬥争形勢決定的。他認為,解放軍進行外線作戰,存在着不少有利條件,主要是:(一)蔣管區人民歡迎我們打過去。(二)蔣軍士氣低落,兵力空虛,是可以打出去的。(三)蔣管區在人力物力方面都有很大潛力,我們打出去以後,可以就地得到補充。解放軍進行外線作戰,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但在中央和軍委的領導下,困難是能夠克服的。葉劍英強調指出,擺在老解放區面前的任務是要大力支援外線作戰。要抽調、訓練、輸送幹部,參加新解放區建設工作。還要在武器、物資、兵員等方面幫助外線作戰的部隊。

  
      葉劍英在報告中,還就蔣管區的城市工作和軍事上的一些具體問題,如加強武工隊的組織、戰地俘虜工作、農村建設和消滅地主武裝等提出了重要意見和措施。①全國土地會議從7月17日一直開到9月13日才結束。會後,葉劍英離開西柏坡村,返回中央後委駐地。途經山西五台縣時,中共五台縣委正在召開全縣區委書記聯席會議。與會同志聽說葉參謀長來了,紛紛要求他給大家作一次形勢報告。葉劍英在報告中,再一次談了外線作戰問題。他說:過去在解放區打仗,吃的是解放區的糧,要的是解放區的兵,花的是解放區的錢。

  
      現在形勢變了,黨中央要求我們進行外線作戰,打到蔣管區去,向蔣管區要糧、要錢、要兵,以加快解放戰争的進程。解放區的幹部要适應新形勢,樹立全局觀念,積極參加新解放區的建設,為争取全國勝利早日到來多作貢獻。

  
      五台縣委積極響應葉劍英的号召,先後動員組織幾批幹部,随軍進入湖南、廣東、内蒙古、新疆等新解放區,在工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時劍英在五合縣暫住期間,抽暇參觀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他看到寺内許多文物古迹遭到破壞,心情很沉重。陪同的人員告訴他:群衆說五台山的和尚是大地主,和尚下山收租還帶兵和槍。土改中,群衆鬥争了和尚,把寺廟的許多東西當成大地主的浮财分了。葉劍英聽了這話,沉吟了許久。下山後,他對縣委負責人說:你們領導群衆反對地主階級,包括反對封建迷信,這都是對的。但是,反對封建剝削制度,破除封建迷信,同破壞曆史文物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五台山寺廟,是勞動人民修建的,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風格。廟中的東西,大多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破壞了十分可惜。你們應采取措施,保護這些曆史文物。縣委的領導們聽了葉劍英的話,很受教育,并很快采取了一些保護文物的措施。

  
      葉劍英對五台勝境及其被破壞的情況感觸很深,揮筆寫下組詩《過五台山》(三首),以紀其事:千年古刹千年債,萬個金身萬姓糧。

  
      打破禅關驚破夢,

  
      未妨仇恨是清狂。

  
      荒涼殿宇有啼鴉。

  
      稀世藏經灰化也。

  
      昔日莊嚴金佛像,

  
      而今流落萬人家。

  
      南台山上白雲低,

  
      人在雲中路徑迷。

  
      可有神工能掃霧,

  
      讓吾放眼到平西。①

  
      ①《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7頁。

  
      五臨縣反“左”

  
      葉劍英于9月下旬回到雙塔村,繼續領導後委各項工作的開展。11月底,他西渡黃河,前往陝西米脂縣參加中央會議。會議分為兩個階段,從12月7日到24日為準備階段,  25日至28日為正式會議。在準備階段,會議又分為政治、軍事、土地改革三個小組,讨論研究當前形勢和黨的政策。葉劍英擔任土地改革小組副組長,同組長任粥時一起主持土地問題的讨論。在讨論中談到農村土地政策和階級政策時,葉劍英語重心長地說:“内戰時由于‘左’的錯誤政策,卻把自己孤立了。蘇區裡赤白對立,買不到東西,像海中孤島,白區裡剩下些光棍黨員,最後連根都拔掉。現在我們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援,蔣介石集團則日形孤立。但是我們并不是沒自己被孤立的可能。隻有正确的執行聯合中農,聯合中小資産階級的政策,才可避免。”①在正式會議階段,讨論通過了毛澤東所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書面報告。1948年1月,葉劍英回到中央後委,立即向幹部傳達了中央工作會議精神,組織學習讨論毛澤東的報告。這期間,中共中央還提出了土改中注意糾正“左”傾偏向的問題。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發出了《關于改正錯定成份與團結中農的五項指示》,要求對解放區土地改革中發生的“左”的做法進行糾正。中央後委所在地臨縣的土地改革,是以康生為首的土改工作團主持,于1947年3月開展起來的。在運動中,康生推行“左”傾政策,高劃成份、亂打亂殺的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壞分子借機報複,殺害了許多革命幹部和群衆。

  
      臨縣土改中出現的這些錯誤傾向,引起了廣大幹部和群衆的不滿。晉綏分局的指示下達以後,臨縣的部分縣區幹部,對土改工作團能否真正貫徹分局的指示表示懷疑。他們想到,中央後委就住在本縣,後委書記葉劍英是中央委員、中央軍委領導人,因此,希望他能出面領導糾正本縣土改中的偏向。

  
      臨縣縣委副書記馮文耀來到雙塔村,向葉劍英簡要彙報了土改中的問題,同時反映了幹部群衆要他出面領導糾正偏向的願望。

  
      葉劍英對臨縣土改中出現“左”的偏向早有所聞。聽了馮文耀的彙報後,他感到問題比較多。遂答應一面向中央請示,一面找些幹部群衆代表,開座談會,進一步了解情況。

  
      葉劍英邀請了臨縣勞動英雄、副縣長劉萬山和部分區委領導幹部開座談會。同時,又同楊尚昆等一起到附近農村作實地調查。經過座談和調查,葉劍英掌握了許多第一手材料。

  
      經中共中央同意,葉劍英于1948年2月中旬,在三交鎮召開糾正臨縣土改偏向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縣委、縣政府負責同志,各區區委書記和土改工作團的成員。會議原定開2至3天,但到會的同志認為問題太多,一緻要求延長會議時間,切實把問題搞清楚,結果開了13天。

  
      會議開始時,葉劍英根據中央12月會議精神和臨縣土改中的實際情況,作了報告。他着重講了形勢問題以及怎樣劃分階級問題,對待各個階級、階層的政策問題,如何處理打入殺人的後遺症問題和平分土地問題。①在談到形勢的時候,他說,中國革命鬥争20多年,從來沒有出現過目前這樣好的形勢。在政治上,全國人民心向共産黨,向往解放區,蔣介石的處①轉引自《謝覺哉日記》(下),第1175―1176頁。

  
      ①葉劍英在臨縣土改糾偏會議上的講話,1948年2月。

  
      境空前孤立。在軍事上,解放軍已逼近長江,離全國勝利已經不遠了。要奪取勝利就要團結更多的人,分清敵我友,善于向同盟者作必要的讓步,才能團結90%的人;要善于分化10%的革命對象,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總之,要牢固樹立團結90%的觀念。在談到怎樣劃分階級的問題時,他重申中央的規定:對生産資料的各種不同占有關系,是劃分階級的唯一标準。并向大會宣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劃分階級的8條新規定,指出孤寡殘廢,以及教師、醫生、工人有部分土地出租或請人代耕者,都不能定為富農;對富農與中農的界限要分清,隻要剝削不超過總收入的25%,都是富裕中農;對革命軍人成分的評定,要持慎重态度,否則會影響部隊的鞏固。他要求到會同志,嚴格掌握中央關于劃定成份的标準,回去認真作一次檢查,對的就堅持,錯的要堅決糾正過來。關于對待各個階級、階層的政策,葉劍英說,我們黨領導土改的目的,是消滅封建剝削制度,地主富農作為一個階級是要消滅的。但是,對待地主、富農分子,應和貧農、中農一樣分給土地和财産,并在勞動中把他們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新人。對中農要團結,中農在農村中人數占50%以上,對戰争出力多,貢獻大。在農村團結了中農,就團結了大多數。在城市,團結了中小工商業者,就是掌握了黨的政策。關于如何處理打人殺人的後遺症問題,葉劍英主張,要用冷靜的頭腦來考慮和處理,不能草率從事。他提議由縣司法部門與各區人民法庭,組織一個專門機構,受理死人案件。受難者和被誣陷者,準其申訴;搞錯了的,由公家負責賠償;假公濟私和蓄意陷害他人者,要依法嚴懲。關于平分土地問題,葉劍英根據中央關于區别老解放區、半老解放區和新解放區,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的精神,再次強調臨縣是老區,不實行平分土地,而應采用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辦法,解決貧雇農的土地問題。①與會人員根據葉劍英的報告,結合實際進行認真讨論。葉劍英每天聽取各小組的彙報,同大家一起研究糾偏的辦法。2月24日,大會進行總結。葉劍英又就如何處理打死人和退賠等問題,作了進一步說明。

  
      三交糾偏會議以後,上改工作團和臨縣縣委、各區區委認真貫徹會議精神,糾正過去出現的“左”的偏差,妥善處理一些遺留問題,得到廣大幹部群衆的擁護。各項工作逐漸走上了正常發展的軌道。

  
      ①葉劍英在臨縣土改糾偏會議上的講話,1948年2月。

  
      六與群衆共甘苦

  
      葉劍英在中央後委期間,工作異常忙碌。他的女兒向真回憶說:“記得1947年,我們住在山西三交雙塔村。父親整天忙碌,晚上看文件至深夜,從第二天燃餘的蠟燭的長短可以推知他究竟睡過覺沒有。”①雙塔村生活十分艱苦。後委的炊事人員常常到河裡捕魚,到山上揀木耳來改善生活。葉劍英有時親自去打山雞。打到以後,便請楊尚昆、馬海德等和身邊的同志們來一起分享。他對幹部和群衆的生活十分關心。對于一些幹部的家屬問題、孩子問題,他總是挂在心上,經常過問,并幫助解決困難。他還經常同當地群衆談話,了解他們的生産、生活情況。

  
      一天早上,葉劍英散步來到村外,看見許多老百姓挑着水桶排隊。他走到山腳下的水井邊,隻見下面有個小坑,僅僅有淺淺的一點渾水。挑水先要下10多個台階,到達坑底,然後用瓢一下一下地把水舀進桶裡。水量很小,挑一擔要花很長時間。

  
      看到這種情景,葉劍英的心情很不平靜。他想,根據地的人民多好啊!

  
      他們無私地支援革命,支援戰争,可他們的生活卻是這樣艱苦!回到駐地,他立即将後委的有關負責同志找來,對他們說:“雙塔村的群衆吃水這樣艱難,我看了心裡很難過。我們應該幫助群衆解決這一困難。”當時,從陝北調來的一些石匠正在山腳下挖防空洞,修指揮所,葉劍英決定讓他們暫停幾天,為群衆突擊打井。同時,抽調一些身強力壯的戰士一起于。葉劍英盡管工作很忙,每天早晚都要抽空到工地去看看工程進度,并和大家一起搬石頭,同志們勸他休息,他笑着說:“為群衆打井,我也應該出一分力嘛。再說,我還等着水喝呢!”

  
      經過連續幾個晝夜的奮戰,這口井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向下挖了一丈多深,井水變清,井的容積擴大了,還壘起了井台。從此,雙塔村的群衆再也不用排隊挑渾水了。群衆喝着清冽可口的井水,十分感激地說:“葉參謀長為我們做了一件大好事!”①1948年3月,中共中央根據人民解放戰争勝利進展的情況,決定毛澤東、周恩來、任粥時離開陝北,前往晉察冀解放區,中央機關也随之遷往,同中央工委、後委機關合并。同月,葉劍英率領後委機關部分人員離開雙塔村,向晉察冀解放區進發。

  
      ①《萦思錄――懷念葉劍英》,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第259頁。

  
      ①訪問路寶銀談話記錄,1991年9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