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葉劍英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葉劍英傳 > 第十四章初到陝北

第十四章初到陝北

書籍名:《葉劍英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一東征戰役中的中路指揮

  
      沖央紅軍陝甘支隊在陝西吳起鎮(今吳旗縣城)進行短期休整後,于1935年11月初到達甘泉地區同紅十五軍團(由陝甘紅軍和先期到達的紅二十五軍組成)勝利會師。

  
      11月3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決定成立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同時決定恢複紅軍第一方面軍番号,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葉劍英任參謀長,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8日,葉劍英被任命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部參謀長。

  
      11月下旬,葉劍英協助毛澤東、彭德懷指揮直羅鎮戰役,殲敵一個師又一個團,俘敵5300餘人,繳槍3500餘枝。這次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鞏固了陝甘蘇區,有力地配合了全國紅軍的行動,為中共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舉行了“奠基劄”。

  
      這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日益加緊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繼攫取中國東北之後,又制造了華北事變。國民黨政府卻繼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賣國政策,整個中國面臨着淪為日本殖民地的危險。中日兩國之間的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主要矛盾,促使國内各階級、各政治集團的政治态度發生了新的變化,全國各地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勢不可當。

  
      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工農紅軍始終站在抗日救國的前列。1935年10月至12月,中共中央連續發表宣言和決定,号召全國人民和各黨派、軍隊團結起來,抗日救國,反對蔣介石的内戰政策。12月中、下旬,中共中央在陝西省安塞縣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讨論黨的戰略方針與策略路線問題。會議通過了《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決議》,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同時确定黨的戰略方針是:在以堅決的民族戰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的總任務之下,首先須在一切政治的、軍事的号召上和實際行動上,“把國内戰争同民族戰争結合起來”,“準備直接對日作戰”,“猛烈擴大紅軍”,紅軍行動與蘇區發展以山西和綏遠等省為主要方向。

  
      在瓦窯堡會議讨論黨的戰略方針過程中,葉劍英擁護黨的正确主張,并提出積極的建議。1935年12月19日,毛澤東特複電葉劍英等:“對戰略方針的提議均收到,我完全同意兄等的意見。洛甫同志及中央各同志在大會上均無不同意見,政治局已開了三天會,很好的讨論了當前的形勢力量與任務。

  
      後天讨論軍事問題,詳情後告。”

  
      根據瓦窯堡會議《中央關于軍事戰略問題的決議》所确定的渡河東征的方針,和國民黨軍企圖阻止紅軍發展、圍困陝甘地區紅軍的新情況,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于12月24日下達了《四十天準備行動的計劃》。葉劍英根據這一計劃,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東渡黃河作戰的具體準備工作之中。據程子華回憶,葉參謀長親赴前線組織調查由延安、甘泉、左鋪各地到黃河西岸臨真鎮的交通道路,同部隊指揮員察看渡河地點,提出部隊作戰行動方案和建議,協助各部隊收集和制造木船、皮筏等渡河器材,征調造船和劃船民工,組建工兵部隊進行造船、劃船、架橋等技術訓練和戰術訓練。

  
      1936年1月底,毛澤東來到陝西省延長縣,與在這裡的彭德懷、葉劍英等召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會議,進一步研究了東征作戰的問題。會後,彭德懷到黃河岸邊詳細偵察地形,了解敵軍兵力部署、工事構築、火力配備等情況,選擇渡河點。葉劍英留在延長,組織地方黨政機關,繼續做渡河的各種準備工作,并對渡河先鋒隊和船工進行政治動員和技術訓練。2月2日,葉劍英緻電毛澤東、彭德懷,提出應立即派人到延水南區黃河邊,動員60名水手備用,并對渡河器材的籌備、部隊集結待命等問題,提出了明确具體的建議。

  
      毛澤東、彭德懷接到葉電後,于2月5日電示各部移動駐防位置,要求由葉劍英具體部署,并指定葉劍英将所準備的渡河器材,盡快交給一軍團。

  
      葉劍英根據軍委的指示,立即制定出行軍、宿營計劃,調整部署,組織部隊向前沿陣地運動,并認真檢查落實。2月8日,毛澤東、彭德懷緻電葉劍英,詢問渡河準備情況,要求立即秘密征集皮筏水手;确定随軍東征的地方幹部、警衛連等今後歸葉劍英指揮調動,并由葉劍英派山西遊擊隊到延水城同另一獨立營及兩個遊擊隊集中訓練。葉劍英即命賴傳珠、楊森率山西獨立營及延水第一遊擊支隊、延長第六遊擊支隊開往延水城待命,并将30個渡河箋子交賴傳珠帶給一軍團。随後,葉劍英将一方面軍直屬隊帶往川口鎮集結待命。

  
      2月18日,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政治委員毛澤東下達了東征作戰命令。20日20時,紅一方面軍以“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名義,在毛澤東、彭德懷指揮下開始東渡黃河作戰。

  
      夜幕沉沉,河水滔滔。第一、第十五兩個軍團冒着凜冽寒風,利用夜暗從陝北綏德縣溝口、清澗縣河口開始強渡。葉劍英親臨渡口,檢查渡河情況,并随時向毛澤東、彭德懷報告。21日10時,葉劍英緻電毛澤東、彭德懷:十五軍團己渡河,一軍團約下午16時才能過完。一方面軍直屬隊拟本日17時開始過河。同日,葉劍英還将從前線接收的400餘名晉綏軍俘虜官兵的安置情況報告了毛澤東。21日晚,葉劍英最後率領一方面軍直屬隊渡河。部隊渡河後,按預定計劃迅速向縱深發展。至23日,占領了三交、留譽、義牒各鎮及其周圍地區,完成了戰役展開,取得東征戰役的第一個勝利。①東渡黃河後,葉劍英協助彭德懷指揮部隊,在中陽縣關上村、孝義縣兌九峪等地區打退了晉綏軍的反擊,控制了石樓、中陽、孝義、隰縣、永和等縣,并大力開展群衆工作,得到山西人民群衆熱情支持。閻錫山倉促應戰,驚慌萬狀,一面急電向蔣介石求援,一面調動部隊向抗日先鋒軍反撲。紅軍将反撲之敵全部擊潰,在上述數縣廣大地區建立起臨時根據地。為了發展勝利,軍委決定以這一地區為作戰樞紐,分兵南下北上,組成右、中、左路軍。

  
      以紅十五軍團主力為左路軍,在徐海東、程子華指揮下,向北進攻;以紅一軍團主力為右路軍,在林彪、聶榮臻指揮下,向南急進;以紅十五軍團的一個團又一個營、一方面軍直屬隊和新成立的紅三十軍、山西遊擊隊等部為中路軍,由葉劍英直接指揮,以牽制和吸引晉綏軍主力,支援左右兩路軍的進攻行動。左右兩路軍分南北兩線向晉綏軍進攻,迅速進抵侯馬和太原近郊,占領了晉西南廣大地區。

  
      閻錫山為阻止紅一方面軍繼續東進,集中14個旅,編為4個縱隊,再次向石樓方面實施反擊。蔣介石應閻錫山的請求,從3月上旬開始,先後派遣約10個師進入山西,同時命令西北軍、東北軍等部向陝甘革命根據地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紅軍左右兩路軍從南北兩線向中路軍靠攏,集中兵力準備殲滅敵人。

  
      為了加強中路軍的武裝力量,中革軍委于3月11日電令:“一切在石樓①訪問劉惠農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機關、部隊、遊擊隊工作人員,歸葉劍英統一指揮。”3月21日,毛澤東、彭德懷又進一步明令:“為保障後方交通,赤化石樓全縣、中陽南部、永和北部,猛烈擴大上述地區遊擊隊、赤衛軍、少先隊,并達繼續包圍石樓之目的,所有上述地區内一切武裝、部隊統一歸葉劍英指揮。”

  
      葉劍英根據軍委指示,指揮中路軍與敵軍巧妙周旋,鉗制敵人,尤其注意控制石樓通往水頭、石口鎮、隰縣、永和、留譽五條道路,充分發動群衆,堅壁清野,阻截敵軍的物資供給。

  
      4月10日,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辦事處命令,任命葉劍英、聶榮臻、劉志丹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

  
      4月中旬,敵軍集中兵力進逼石樓。葉劍英一方面命令馬家站兵站暫停向河西運送繳獲的物資,一方面請示毛澤東、彭德懷同意,集結中路軍主力在石樓城北30裡處阻擊敵人,同時在永和一線打擊北進之敵。這樣,石樓地區的緊張形勢得以緩和,黃河渡口繼續控制在紅軍手中,從而保證了前後方的交通運輸和傷員的轉運工作。與此同時,葉劍英組織部隊大力開展地方工作,建立和發展抗日遊擊隊,建立中共地方組織和政權,征集兵員,籌糧籌款。有一次,遊擊隊在石樓縣縣長家炕裡挖出六大罐銀元。葉劍英命令部隊将這些銀元運回後方,用作紅軍的經費。

  
      葉劍英領導的中路軍兵力雖然不多,但他果敢機智,巧于用兵,吸引和鉗制晉軍主力,圓滿地實現了軍委的戰略意圖,受到毛澤東的贊許。

  
      中共中央鑒于全國抗日形勢的發展和晉西敵軍變化的态勢,于4月28日決定撤回河西,結束東征。5月2日,一方面軍開始有計劃地西渡黃河,至5日全部回師至延長、延川、永坪地區。葉劍英率部尾随十五軍團西渡回師,勝利完成了東征任務。

  
      紅一方面軍東征是在毛澤東指揮下一次勝利進攻的戰役。這次作戰雖然隻有75天,但在戰略上卻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它使經過長征,剛剛立足于陝北的紅一方面軍在政治上、軍事上由被動轉入主動,并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經濟困難。

  
      東征戰役共消滅國民黨晉綏軍約7個團,俘4000餘人,繳獲各種槍4000餘枝,炮20餘門;取得了強渡江河作戰的重要經驗,提高了部隊的戰鬥力;迫使“圍剿”陝北革命根據地的晉綏軍撤回山西,打擊了蔣介石、閻錫山的反動氣焰,使陝北革命根據地得到恢複和發展。紅軍吸收新兵約8000人,籌款30餘萬元,并在山西20多個縣開展了群衆工作,宣傳了中國共産黨的抗日主張,擴大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

  
      二參與籌劃西征

  
      紅軍回師以後,蔣介石仍然堅持其“剿共”政策,調集軍隊準備對陝甘根據地發動新的“進剿”。在根據地東北面,有蔣的嫡系湯恩伯的一個師兩個旅、閻錫山晉綏軍的一個師又一個旅渡河入陝,協同陝北的井嶽秀、高桂滋兩個師,采取堡壘政策,步步進逼。在根據地西部,蔣介石将甯夏馬鴻逵、馬鴻賓的一部,部署于陝甘甯邊界地區,防堵紅軍西進。在根據地周圍的國民黨軍隊中,隻有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第十七路軍與共産黨秘密建立了初步統戰關系,不願再同紅軍作戰。在這種形勢下,中共中央決定紅軍向國民黨軍力量薄弱的西部出征,以鞏固和發展陝甘根據地,擴大紅軍,争取西北抗日力量的聯合。葉劍英在西北軍委參謀部,積極投入了西征戰役的準備工作,參與制定了《西征戰役計劃》。1936年5月18日,軍委下達了戰役計劃。計劃确定:以紅一方面軍第一、第十五軍團和第八十一師、騎兵團共1.3萬餘人,組成西方野戰軍,進行西征,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二十九軍主力、第三十軍和陝北地方部隊、遊擊隊,在陝甘革命根據地開展遊擊戰争,鉗制入陝的蔣介石中央軍、閻錫山晉綏軍和原在陝西的敵軍,努力保衛陝甘革命根據地;紅二十八軍準備出陝南,會同在該地堅持鬥争的紅七十四師,在鄂豫陝三省邊區開展鬥争,吸引蔣介石中央軍主力于自己方面,以策應西方野戰軍的行動。

  
      但是,西征卻遇到了盤踞在甯夏境内的馬鴻逵、馬鴻賓軍的抵抗。他們憑借一些厚實堅固的“土圍子”阻止紅軍前進。一方面軍總部領導指示部隊幹部、戰士獻計獻策,自做炸藥,炸毀“土圍子”。葉劍英緻電在西安的李克農等,要他們設法從國統區購買硝藥。同時動員部隊能工巧匠自己動手制造炸藥。他在駐保安的總部機關和直屬隊大會上進行動員,希望凡在家熬過硝、做過炸藥的同志,都積極報名參加,并從總部抽調人員到盛産硝土的一軍團所在地甯夏豫旺堡,組建一個小制硝“工廠”。經多次試驗,終于制成了雪白的純硝。他們再在硝中加上其他成分,制成炸藥,送到前線。前線指戰員用這些炸藥,摧毀了敵人許多“土圍子”。

  
      三争取東北軍與十七路軍

  
      這一時期,全國抗戰出現了新的形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中有了很大的進展。葉劍英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在參與指揮西征戰役的同時,以主要精力投入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的統戰工作。

  
      東北軍原是以軍閥張作霖為首領、封建割據色彩極其濃厚的地方武裝集團。這支軍隊,一方面與占領東北的日本帝國主義存在着尖銳的矛盾,另一方面又與企圖兼并和消滅這支武裝的蔣介石集團存在着尖銳矛盾。因此,在東北軍中,存在着由來已久的抗日反蔣的積極因素。日本關東軍炸死張作霖後,其子張學良易幟歸蔣。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之下,張學良隻得流亡關内,蔣介石又把這支隊伍推向反共的第一線,陰謀在内戰中消滅之。東北軍1935年入陝時有5個軍1個師,号稱20萬人,在與紅軍作戰中,被殲滅3個師,損失嚴重。蔣介石非但不給補充,還取消了幾個師的番号。東北軍官兵此時背井離鄉,懷念故土,厭惡内戰,不願當亡國奴,迫切要求打回老家去,同時又深受蔣介石嫡系軍隊的歧視,反蔣情緒日益強烈。家仇國恨集于一身的張學良,受到中國共産黨“八一宣言”和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早有抗日救國、收複失地、報仇雪恥的要求。為了适應并推動這種有利形勢,  1935年12月,黨中央在瓦窯堡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就決定成立東北軍工作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葉劍英為副書記。并确定彭德懷、李克農、朱理治、蕭勁光、歐陽欽、聶洪鈞等參加此項領導工作:朱理治、蕭勁光負責日常領導工作。1936年1月下旬,黨中央指示中央聯絡局局長李克農釋放直羅鎮戰役中俘獲的東北軍團長高福源,并要高為紅軍與東北軍開展和平談判事宜進行聯系。當時,對東北軍俘虜的管教工作統由葉劍英負責。高福源在紅軍中生活兩個月期間,葉劍英曾耐心地開導教育他,向他分析抗日救亡的形勢,告訴他蔣介石利用東北軍、西北軍打紅軍,實際上也是企圖消滅這兩支隊伍,讓他回去勸告張學良,都是中國人,不要自己打自己。

  
      1月25日,中共中央以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聶榮臻、劉志丹等紅軍将領名義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緻東北軍全體将士書》,提出:中華蘇維埃政府與工農紅軍願意與任何抗日的武裝隊伍聯合起來,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同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收複失地。并表示:我們願意首先同東北軍來共同實現這一主張,為全中國人民抗日的先鋒。

  
      接着,李克農與中共中央北方局代表王世英分别到洛川、西安,與東北軍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談判,達成初步協議。4月9日晚,周恩來親赴延安城一座教堂内,與張學良就抗日救國問題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協議。

  
      6月中旬,葉劍英同李克農等奉命去蟠龍、琉璃坡、石家砭等地,了解中央軍、東北軍的兵力部署、進軍動态,及時向毛澤東、周恩來報告敵情。

  
      并盡一切可能,利用各種關系,向東北軍一○七師、一一七師官兵進行政治宣傳,積極開展統戰工作。對如何防止敵軍進攻瓦窯堡提出許多建議,并根據毛、周指示,進行了大量救護傷員、保障供給、修補道路等方面的工作。

  
      從6月15日至22日,一周之内,葉劍英親筆給毛澤東、周恩來寫信14封,并派盧偉良等專人送去。這些信忠實地記錄了當時時劍英辛勤工作的情形,内容涉及敵、我、友各個方面,不僅反映了當時抗戰與統戰形勢任務的複雜與艱巨,也反映了紅軍内部機構、人事和教育以及協助延安地區幹部開展工作等諸多問題。他在6月20日7時給毛澤東、周恩來的信中寫道:“劉惠農及政治部派來兩個人,昨日均到宋家川布置一切,準備接收劉家坪傷病員(約150人),并由省一級機關派人動員伏子,續向榆樹坪運搬。

  
      但本日伏子能有多少來,尚未得報,已催劉趕辦矣。??這兩天王輝正拟幫助特務隊整頓隊伍,而主要負責人都跑了。昨天,王輝問該隊政委:特務隊近來進行過什麼教育?他答:軍事、政治都是我一人擔任。又問:那麼你進行過什麼教育?他答:我隊盡是新戰士。王問:你上過政治課沒有呢?他說沒有。像這個政委和斯大林同志所引證過的那一位不可救藥的說空話的人,實在沒有什麼分别,建議撤換。”

  
      四在安塞領導東線工委

  
      6月20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提出了争取東北軍到抗日戰線上來是我們的基本方針。為了加強對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的領導,毛澤東于7月9日緻電周恩來,要劍英到安塞指導工作。随後,葉劍英來到安塞領導東線工作委員會(簡稱東線工委),與朱理治、邊章伍等一起作陝北地區東北軍的工作,争取他們聯合抗日。據馬文瑞、劉向三等回憶,葉劍英到安塞後,立即深入到各地工委調查研究,于7月26日召開安塞、延安兩縣工委及縣一級機關負責人會議。在會上葉劍英詳細報告了當前政治形勢和任務,并依據黨中央對東北軍工作的指導原則,解釋了争取東北軍工作的目的,說明各級東北軍工作機關的組織系統與同級黨組織機關的互相關系。當晚和翌晨,葉劍英又分别主持召開了安塞、延安兩縣工委會議,讨論和決定了以下一些問題:(一)安塞工委由馬文瑞、劉德明、時文平、李先河、石步月等組成,下設安塞辦事處和棗園辦事處,主要對象是東北軍六八四團;(二)延安工委由蕭離、劉仲明、白壽康等組成,下設牡丹川辦事處及富川辦事處、川口辦事處,主要工作對象是東北軍的六三一、六六○、六八五團等;(三)對所工作的對象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不僅了解部隊的番号、位置、主官、曆史、特點、一般來往電報,同時還要了解其官兵個人的履曆、政治表現、嗜好、個性等情況,并設法接近和親近他們,争取進行面談;(四)在東北軍中積極發展黨的組織,應當在“抗日複東社”的政治組織中進行黨的組織工作,發展時必須經過多次談話,進行介紹、填表、上級機關派人談話,舉行入黨儀式等程序,鄭重履行入黨手續。葉劍英還親筆書寫了黨員宣誓詞交給安塞和延安兩工委負責人,以便在發展新黨員時使用。

  
      (五)加派3個幹部去延安周圍的東北軍6個團工作,并派邊章伍去縣工委幫助工作,等等。①這次會議以後,葉劍英把領導的重點放在争取東北軍六十七軍的工作上。又将該軍第一○七師作為工作的突破口。

  
      一○七師先駐防于安塞附近,後移駐延安地區。師長叫劉翰東。安塞工委對劉師長及該師六三○團一名叫陶翊周的營長做了大量工作,并發展陶翊周加入了中國共産黨。陶入黨後,葉劍英不時地穿着東北軍的服裝,出入該營防區,去做該營官兵的工作。一○七師移駐延安後,葉劍英于8月22日單騎赴陶營,與陶會面。不巧,陶進延安城去了,沒有見着。第二天,葉劍英以中央工委代表名義給陶寫信,告訴他:黨決定陶翊周為一○七師黨委書記,王昌奎、李樸王為委員,劉仲明為中央巡視員(随一○七師行動),負責指導并幫助一○七師黨的工作,“望積極無畏地為黨工作”。

  
      陶翊周見信後,遂将劉仲明安插到該營工作,随部隊行動。由于葉劍英等積極開展工作,陶營士兵的覺悟有所提高,有些人便拖槍逃到紅軍中來,帶走16支步槍,兩挺機關槍。當時,東北軍有規定,丢失槍枝,要按價扣其直接長官的薪水。陶翊周無奈,隻好求助于葉劍英。葉劍英報經周恩來批準,從安塞警衛營中抽調槍枝送還給他。這樣,互相幫助,加深了陶營官兵與紅軍的友誼。

  
      葉劍英在争取陶營的同時,還親自做一○七師師長劉翰東的工作。劉翰東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要求抗日的将領。葉劍英派黨在東北軍的聯絡員與①葉劍英給周恩來的信,1936年7月28日。

  
      他秘密接觸,發展關系,以後又親自與他交談,做他的工作。8月20日,葉劍英和邊章伍二人身着東北軍軍裝,到延安城外10裡處,與劉會面,并如數帶去該師士兵投誠紅軍時攜來的槍枝,交還給他。劉翰東很感激,當場商定了雙方交換槍枝彈藥的具體辦法。22日夜,劉翰東派副官到離延安城20裡外的河莊坪,給紅軍送來1.5萬發子彈,葉劍英帶安塞警衛營二連在那裡接收,并以機槍回送。通過多次交往,劉翰東加深了對紅軍的了解和信任,同意中共派人去六二一團開展活動。葉劍英與該團代理團長周振互通信件,建立了關系。經過一段艱苦細緻的工作,終于在一○七師、一一七師和其他一些部隊中建立起了中共組織。

  
      周恩來、葉劍英和東線工委還派劉培植(曾參與做過一○七師長劉翰東工作)到一○五師做劉多荃師長的工作。1936年夏,歐陽欽給葉劍英、朱理治的信中說:“劉培植亦于昨日回來,結果比較好。劉多荃對我們的表示一貫的不壞的。同時劉培植同志還見了許多其他的人,影響都很好。??”葉劍英随即緻電周恩來報告:“東北軍工作仍是中心任務。陝甘來信。用複寫紙寫的材料《劉培植報告》,另有一份寫給你的。據劉培植同志說,劉多荃師長允許他随部隊行動。劉可随一○五團行動,拟去信。”其後,葉劍英派劉随東北軍行動,繼續進行統戰工作。①在葉劍英主持下,東線工委還開辦了楊家溝、棗園兩個市場,發展集市貿易,恢複“紅白通商”。當時東北軍駐防陝北,人地兩生,交通不便,糧草緊張,蔣介石對“雜牌軍”又不及時供應,使東北軍部隊生活供給發生不少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東線工委開設貿易市場,允許東北軍官兵來市場購物,或到蘇區采辦貨物,幫助他們解決糧、柴、肉、馬料等物資匮乏問題,這實際上是一種十分有效的統戰工作形式。在市場上,工委工作人員主動與東北軍官兵接觸,向他們宣傳停止内戰、一緻抗日的道理。彼此之間思想感情進一步得到交流。葉劍英還請周恩來派人民劇社到安塞市場演出。這個由危拱之擔任團長的劇團,第一次來演出,就吸引了大批東北軍的士兵和群衆觀看,受到熱烈歡迎。當東北軍官兵看到劇社演的《亡國恨》這幕悲劇時,許多人當場流下熱淚,泣不成聲。劇社共演出6場,場場爆滿。演員及工委人員借演出之機與東北軍官兵談話。并散發《打回老家去》等宣傳品。東北軍官兵不顧國民黨政訓處人員的破壞,堅持看戲聯歡,效果極好。對于東北軍中的右翼頑固分子、親蔣的政訓處人員的破壞行動,以及反動保甲人員,葉劍英指示安塞、延安兩縣工委發動群衆給以打擊。①葉劍英在工作中及時向黨中央和毛擇東、周恩來請示報告,發出了大量電文和書信。有時一日數封。僅從7月28日至8月25日就親筆給周恩來等修書10封,報告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工作的情形。信中大至方針策略,小至遣員購物,都一一陳述,不厭其詳。字裡行間充滿對革命事業的高度責任感和滿腔熱忱。

  
      東北軍的六十七軍西移時,楊虎城的十七路軍于8月下旬開始調往延安。為了打通與楊部的關系,做好該軍的工作,葉劍英8月18日在給周恩來的信中寫道:“十七路軍工作,依我所知,不能完全照東北軍工作指示原則,因該部與東北軍有許多差異,雖然我們工作目的則相同。請令曾希聖同志送①訪問劉培植談話記錄,1994年10月。

  
      ①訪問楊醉鄉談話記錄,1991年9月。

  
      一份十七路軍官長名冊給我們。”對于十七路軍的工作,葉劍英提出了與東北軍大體一緻又有區别的原則和辦法:(一)拟抽出一部分幹部進行訓練,專門研究如何做十七路軍的工作;(二)将對東北軍進行工作的經驗,傳授給他們,以利爾後工作的開展;(三)為使十七路軍工作盡快開展起來,應采取必要的組織措施,建議将縣區工委與地方黨組織合并,将地區劃出一段(從蘇區邊線起到蘇區内六十裡止),成立邊區工作委員會,統一黨政軍的領導,着重做争取白軍的工作;(四)工委辦事處工作人員随遊擊隊行動,以遊擊态勢進行十七路軍的工作,俟雙方溝通以後,再選地設立機關,進一步開展工作。

  
      為了開展對十七路軍的工作,葉劍英還同邊章伍、王立人、呂繼才等同志進到延安城,分别活動,利用東北軍的關系,與楊虎城部進行溝通,動員他們共同抗日。同時以安塞邊防司令部中央紅軍警備團團長時文平的名義寫信給楊部程鵬九團長,建議雙方休戰,彼此通商,并提請對方約束民團。為了争取楊部,葉劍英在軍事方面也做了對付國民黨軍進攻的相應準備。①在葉劍英直接領導下,東線工委經過一段時間艱苦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由于抗日形勢的發展和黨的統戰工作的深入開展,東北軍、十七路軍與紅軍不僅停止了敵對行動,而且和睦相處,互派代表,互通情報,互送禮品,使原來的“敵軍”變成了“友好的鄰居”,為西北地區抗日救國統一戰線新局面奠定了基矗8月25日,葉劍英根據陝甘、安塞、延安三工委的工作報告,整理出一份工作小結,報告周恩來。

  
      葉劍英在安塞領導東線工委期間,關心全局,積極搜集敵軍和友軍情況,随時通報中央。除此之外,他還極其關心紅二、四方面軍會師的情況。為了讓這兩個方面軍順利北上,與紅一方面軍會師,他及時通報敵情,介紹北上路線和沿途情形。7月8日、15日他緻電劉怕承,分别通報甘肅馬步芳、蘭州于學忠、毛炳文、王均、魯大昌以及張學良、楊虎城等軍隊部署情況。8月6日、7日又連電劉怕承,詳細介紹從俄界至瓦藏寺、哈達鋪的行軍路線及沿途山水、橋梁、寺廟、居民等情況。葉劍英所提供的一系列情報,對紅軍三大主力的順利會師起了重要作用。

  
      ①訪問周梵伯談話記錄,1991年9月。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