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梅水之濱
一童年在雁洋
1897年4月28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葉劍英誕生在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形村一個個商人家庭。
梅縣古稱梅州、嘉應州,是一個釘着紮00多年曆史的古老城邑。自明清以來,梅縣由于華僑日益增多,文教事業日漸發達,因而被稱為“人文秀區”、“華僑之鄉”、“足球之鄉”。梅縣縣城東30公裡處的雁洋堡下虎形村,因地勢呈虎形而得名。它頭飲梅江水,背負虎形山,氣勢雄偉,風光崎麗。據葉氏宗詞族譜記載,葉劍英的祖先是宋朝時由中原南遷的漢人,即所謂“客家人”。葉家祖輩移居此地後,開山築室,創業傳宗。①葉劍英的祖父名福智(1828―1893)。他青年時期,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橫山鎮以屠宰為業,借屋娶妻,生有5子。葉福智按照家譜,依次給5個孩子起名為銘祥、欽祥、鑒祥、錫祥、鑽祥②。
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1872―1921),與4位兄長同繼父業,經營小本生意。後來兄長們相繼出走南洋,唯獨他留在家鄉。①葉鑽祥自幼跟随仲兄欽祥練習武藝,并考中過武秀才。盡管他練得一身武功,但無用武之地,隻好繼續留在橫山做釀酒、磨豆腐一類的小本營生。每逢圩日就到松口鎮去擺攤叫賣。此外,常常幫助窮苦人殺豬、打魚,有時還兼做‘冰客”,往返于南洋和雁洋堡之間,熱情地為華僑和僑眷捎物送錢,傳遞信息。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辦事穩妥,頗為鄉親們所稱道。②葉鑽祥19歲那年,與一個名叫陳秀雲的姑娘結為夫婦。陳秀雲比葉鑽祥小1歲,生在松口鎮梅教鄉田背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陳玉華,母親範氏,秀雲為長女。她自幼沒有讀過書,但聰明賢慧,勤勞能幹,對客家婦女的“四頭四尾”的婦工,即“家頭教尾”(教育子女)、“田頭地尾”(種田耕稼)、“針頭線尾!”(縫補衣裳)和“竈頭鍋尾”(家務勞動)樣樣在行。她敬重公婆,體貼丈夫,勤儉持家,睦族和鄰。平時操持繁重的家務,還常幫人打點短工,補貼家用,是一位賢妻良母。父母勤勞、善良的品德,對少年時期的葉劍英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葉劍英出生時,中國正處在災難深重的年代。自從1840年鴉片戰争以後,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大清帝國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勞苦大衆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以康有為、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産階級改良派和資産階級革命派,憂國憂民,奔走呼号,力圖喚醒全國人民奮起,與帝國主義、封建勢力抗争。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化,促使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加速走向滅亡。
反動統治階級越是接近末日,對人民群衆的剝削和壓迫愈加殘酷。人民的生活也就愈加困苦不堪。據《嘉應州志》載,清朝末年,梅縣一帶已是“土瘠民貧”、“苛法密布,民不聊生”,葉劍英出生前後的家庭經濟狀況,同①在梅州市、梅縣黨史辦、梅縣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查閱的資料,1987年10月――1991年5月。《光緒嘉應州志》,軍事科學院圖書館藏書。
②《葉俊賢公詞堂族譜》
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0年12月13日。
②雁洋、橫西部分于部、群衆座談記錄,1987年10月。
梅縣大多數勞動人民家庭一樣,十分貧苦。後來,葉劍英的4位伯父到南洋,積攢了些錢,寄回家來,由葉鑽祥掌錢理事,合夥蓋起一棟房子,為紀念父親,命名“福智堂”。那年月,天災人禍不斷,苛捐雜稅又多,葉鑽祥的小本生意很難維持,家中常缺錢買米,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窮人偏多子。葉劍英的父母先後生下8個孩子,因為貧病交加,無力撫養,有4個孩子未及成年就夭折了。葉劍英還算幸運,勉強活了下來。父母按照家譜給他起名為葉宜偉。活下來的還有2個妹妹,才英和順英,很小就當了童養媳。順英後來又被轉賣到江西,受盡折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兄妹才得以重逢。活下來的唯一的弟弟道英(宜導),也是曆經艱難,在颠沛流離、饑寒困苦的環境裡長大成人。①葉劍英7歲那年,父母送他到雁洋堡鐘做泉、古玉泉私塾讀書,曾受教于雨蒼公等。所學功課,無非是“詩雲子日”一套。②中日甲午戰争之後,随着西方外來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受到沖擊,國人逐漸提倡新學。梅縣開展新學運動比較早, 1905年,雁洋堡就辦起了初級小學懷新學堂,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算術、常識、唱遊等等。學堂的先生都是思想新穎的青年知識分子。葉劍英随着新學潮流,也轉到懷新學堂就讀。
貧家出俊才。葉劍英讀書很用功。在學堂上課時,他聚精會神地聽講,放學回來,一邊參加家務勞動,一邊堅持複習功課。
書本成了他的新夥伴。每天晚飯後,他和弟妹們幫助媽媽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攤開書本,做起功課來。家裡買不起油燈,他就在大人的幫助下,從山上砍來一種野生的細竹,經過加工,做成“竹精子”,點燃照明。“竹精子”燃燒時爆裂的火星,有時燒焦了他的頭發,母親見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卻仍在埋頭讀書,毫不在乎。這段燈下苦讀的歲月在葉劍英童年的記憶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5月, 83歲高齡的葉劍英重訪雁洋舊居時,看到幾時用的小方桌尚在,觸景生情,賦詩一首:八十三年一瞬馳,木窗燈盞憶兒癡。
人生百歲半九十,
萬丈霞光值暮時。
少年的葉劍英活潑好動,不但書讀得好,而且喜歡體育活動,是個踢足球、踢毽子的能手。他熱愛勞動,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與小同學們結伴上山打柴。除了打柴之外,葉劍英還時常在橫西村頭那棵大榕樹下,幫助父母喂豬,賣“仙人{”,幹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在那棵大榕樹下,葉劍英還常常聽來往的大人們談今論古。他在這裡聽過“三國”、“西遊記”、“封神榜”、“嶽母刺字”、“八仙過海”等故事,也聽過“長毛造反”的民間傳說和孫中山革命的消息。葉劍英和小朋友們慢慢知道了“紅頂子”、“洋鬼子”不是好東西,便把“捉人子”、“打野仗”的遊戲改叫“打洋鬼子”。葉劍英通常是這種遊戲的小首領。②大榕樹下,可以說是少年葉劍英的另一個“大課堂”。
①訪問阿緒嫂、葉選橋、葉複覺、葉選正、嚴煥松、嚴景松談話記錄,1987―1992年。
②在雁洋葉劍英元帥紀念館查閱的資料,1991年5月。
①《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09頁。
②訪問張啟成、陳耀忠、葉演豪、何亞順談話記錄,1987年10月。
二丙村三堡學堂
1908年, 11歲的葉劍英,已長成一個英俊少年。這時,家境也稍為好轉,父母決定送他到離雁洋10多裡路的丙村三堡學堂住校讀書。
三堡學堂,是由金盤堡、錦州堡、雁洋堡聯合創辦的一所公立高等小學。
這所學堂的校長和教員大都是不滿清朝封建統治、主張“教育救國”的愛國青年。當時學堂是四年制,設置甲、乙、丙、丁4個班次,葉劍英在甲班。
據他當年的同學溫日新、溫瑤生、廖光史回憶,葉劍英那時的學習成績是幾個班裡最拔尖的,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他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各門課程外,還多方借閱許多課外書籍,尤其愛好寫詩作文。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貼堂”展覽。
學校聘請的一位名叫李煮夢的老師,詩文極好,才華出衆,是柳亞子創立的“南社”的詩友。李老師很欣賞葉劍英的詩文,經常親加指點,使其習作大有長進。葉劍英直到晚年還懷念這位啟蒙老師,還能背誦李詩“調高位風雨,筆健走雷霆”,“劍氣縱橫盤北鬥,蕭聲凄咽拂南天”等佳句。①1977年夏天,一次偶然機會,葉劍英得到一部“南社”集刊,誦讀之餘,回憶起當年向李老師請教《詩經》的情景,在書的封面上意味深長地寫下這樣兩句詩:“說部我輸李煮夢,小戎離黍出诙諧。”
葉劍英自幼喜歡爬山和遊泳,到了三堡學堂學習國文、英文、地理、體操等課程後,對山山水水更加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到節假日,他常常約三、五個要好的同學去遊玩。附近的名勝“三坎石”、“仙水塘”、“北帝宮”、“梅子坑”,還有陰那山的“靈光寺”,都曾留下他的足迹。他随身帶着小本子,每到一處,凡是刻有楹聯的地方,他都要停下腳步,留意觀看,一邊吟誦,一邊抄寫。就這樣,一句句妙語佳聯深深地印迸了他的腦海,對他不斷提高詩文寫作水平很有幫助。
當時,長夜如磐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在發生劇烈的震顫。自從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于1905年在日本提出“驅除鞑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以後,全國各地的革命黨人相繼組織武裝起義,向封建帝制王朝發起了猛烈沖擊。在這種革命形勢下,參加同盟會的梅縣籍留日學生也創辦了《梅州雜志》,宣傳孫中山的革命學說,同時把大批革命宣傳品寄回梅縣。同盟會的《民報》,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還有鄒容的《革命軍》等等,成了三堡學堂進步師生争相傳閱的讀物。葉劍英讀到這些革命書籍,常常熱血沸騰,激動不已。
三堡學堂的進步老師,也不斷向學生們灌輸新的思想。校長謝魯情是一位出生于印度尼西亞邦加島的華僑富商之子,他受到孫中山思想的影響,回國參加同盟會,創辦新學,利用各種場合,向學生宣講孫中山的學說。還有一位老師林修明,也是同盟會會員,畢業于日本的體育學校,先後在松口體育學堂和三堡學堂任教。他上體育課有個規矩,無論春夏秋冬,每次排隊,都要使隊伍面向太陽。夏天學生們怕曬,請求背陰站隊,他不答應,并且說:“你們長大後,應當準備投筆從戎,而一個真正的軍人是不怕太陽曝曬的,怕曬就沒有資格當軍人!”他常常把體育課當成政治課,借題發揮,向同學們講了許多曆史上官逼民反的故事,從太平天國講到義和團,從義和團講到①訪問王匡談話記錄,1991年6月6日。
孫中山。
葉劍英從這兩位師長處得到許多有益的教誨,孫中山這位革命先驅的高大形象,在他心靈上逐漸打下了清晰的烙櫻三剪辮子,打“潮勇”有一次,林修明突然取下帽子,摘掉了頭上的發辮,學生們的幾十雙眼睛一下子都瞪大了。原來,林老師早已剪掉辮子,戴的是一盤假發。林修明慷慨激昂,向學生講述清朝規定男人蓄發,留辮子,要革命首先要剪掉頭上的辮子,表示反抗清朝封建制度的道理。葉劍英和同學們聽了,十分佩服林老師的學識和勇氣。他和其他幾個膽大的同學,也學着林老師的樣子,剪掉頭上的辮子。這件事很快轟動了學堂和村鎮。頑固保守的鄉紳罵他們“無法無天”,要校方嚴加懲處。葉劍英等幾位同學由于得到校長謝魯情和進步教師的支持,膽量更大了。在他們的影響下,三堡學堂又有些學生跟着造了自己頭上辮子的“反”。那些頑固保守的人見此情景,連聲哀歎,徒喚奈何。
剪辮子的風潮過去不久,學堂裡又發生了另一件引起丙村轟動的事。
丙村是梅江邊一個較大的鎮子,也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碼頭。東來西往的船隻常常在這裡停靠。當時,潮州的知府時常派官船到松口、丙村、梅縣縣城運送貨物,押解案犯,辦理公務。一些潮州府的清兵,頭戴紅纓帽,身穿青馬褂,胸前繡着一個“勇”字,人們稱之為“潮勇”。他們每次坐船來到丙村,總是為非作歹,勒索财物,鬧得雞犬不甯。百姓不堪其苦,罵他們是“紅頭蒼蠅”,告到官府,官府不但不管,反誣之為刁民告惡狀。“潮勇”得到官府庇護,氣焰更加嚣張。
“潮勇”明搶強奪的事,也驚擾了三堡學堂的校長和教師們。那時,學堂的經費來源,很大一部分靠鎮上肉鋪上繳的“牲口捐”。每逢肉鋪被搶,官府不管,總有肉鋪老闆跑到學校告狀,要求減免捐稅。學堂師生們對“潮勇”的惡劣行徑感到十分氣憤。
一天下午,葉劍英和同學們看到鎮上幾家肉鋪的老闆跑到學校告狀說,“潮勇”又來搶肉了。葉劍英和同學們義憤填膺,要求校方伸張正義。校長謝魯情很贊賞同學們的膽量,率領葉劍英等十幾個同學,帶着棍棒,向鎮上奔去。
幾個“潮勇”見校長帶着學生來問罪,便強詞奪理,耍賴狡辯,還辱罵學生們是狗咬耗子――多管閑事。謝校長和學生們寸步不讓,要他們把搶來的東西歸還物主,葉劍英等幾個大一點的學生上前動手與清兵争奪,鎮上的許多居民也紛紛圍上來給學生們助威。清兵見此情景,軟了下來,被迫交出了所搶的牛肉等财物。謝校長和學生們将他們帶到學堂,教訓了一頓,然後又扭送到了官府處理。
三堡學堂師生打“潮勇”一事,有力地打擊了“潮勇”的氣焰。從此,潮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輕易到丙村去騷擾了。①1911年春節剛過,三堡學堂校長謝魯情和教師林修明忽然不辭而别。葉劍英和同學們見不到這兩位受尊敬的先生,都很納悶,也很想念。原來,他們是秘密地去廣州參加了籌劃已久的黃花崗起義。林修明在戰鬥中壯烈犧牲。謝魯倩于起義失敗後,又去參加組織光複軍,繼續進行起義的準備。
1911年10月10日,震驚中外的辛亥革命爆發了,武昌新軍在同盟會的宣傳鼓動下,首先起義。各省紛紛響應,相繼獨立。梅縣地區也沸騰起來了,起義軍于12月攻占了縣城,民心大快。
①《廣東省梅縣丙村中學校刊(1905―1985年)》。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從此,2000多年封建帝王的統治宣告結束。三堡學堂的師生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慶賀革命政權的誕生。教師們眉飛色舞地給學生講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的詳細經過及其偉大的曆史意義。葉劍英聽得入了神。課後,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悅,對同學們說:“現在是民國了,我們的國家得救了。我們要努力學習,将來為國家做一番事業,使國家富強起來,再不受人欺侮。”
老師還要求學生們結合辛亥革命,寫一篇以“論兵”為題的作文。葉劍英在構思時,想到老師平素講的中國曆史上無數次戰争和武昌起義的壯烈情景,頓時思路大開。他開宗明義地寫道:“兵之物,大矣哉!”接着,在文中引經據典,講述軍隊的重要作用。這一篇作文,又被老師當作範文,拿去“貼堂”。①①梅縣丙村中學部分教職工座談記錄,1991年5月。
四就讀東山中學,立志報國救民
1912年1月,葉劍英以“最優等”的成績從三堡學堂畢業後,考入梅縣務本中學。這是一所由外國傳教士與梅縣地方人士合辦的私立中學。據當年的老同學李巨昌、楊幹五等回憶,學校自由空氣濃厚,不受官方限制,師生恩想異常活躍。葉劍英入校後,很快成為學校中的一名活躍分子,并被選為學生自治會會長。這年冬天,梅縣臨時議會根據廣東省府的指令,決定将務本中學和其他三所中學合并,改為官辦,并派來了官方校長。官方校長是一個守舊人物,他一上任,就改變學校許多規矩,禁止學生的進步活動,歧視、排擠貧家子弟。這引起了進步師生的強烈不滿。
這時,原來的校長葉則愚,教師葉菊年、鄧小樓等人,正在籌辦梅縣私立中學。葉劍英代表學生會表示支持,并聯合100餘名學生,鬧起了反對官派校長的學潮。省教育局強行禁止,進步師生忍無可忍,毅然沖出校門,遷到東門塘的葉家祠堂,暫時安頓下來,後來又搬到“東山書院”。不久,在教育界進步人士和學生家長、鄉紳以及海外愛國華僑的鼓勵、支持下,加上師生的共同努力,在縣城東山腳下建起了新校。①東山中學建校之初,困難重重,百端待舉。師生們并沒有被困難壓倒,他們自己動手,制做教學用具,勤儉辦學。後來,第二任校長陳春舫親自到南洋募捐,得到海外華僑的資助,學校逐步渡過難關,校舍和各種設施陸續建立起來。1957年3月25日,葉劍英在為紀念母校建校44周年的“年年桃李,歲歲芬芳”題詞中稱贊:“東山,是初升的旭日光芒照耀的地方。???”“母校的來曆,是老同學們反對官方勢力,不怕艱難的手創”。1978年特為母校題寫了“廣東梅縣東山中學”校牌和“努力教學,為建成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的題詞。
葉劍英和東山中學的第一批學生,深知學校創建不易,因而更加珍惜時間,刻苦學習。他們愛校如家,尊重老師,團結同學。在學習上,他們互勉互助,共同進步。葉劍英的學習成績在班裡總是名列前茅。除了學好學校規定的課程外,他還如饑似渴地惜閱大量課外書籍。主要有孫中山的著述,和一些進步的報刊。更多的是文史方面的,諸如,《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文心雕龍》、《古文辭類纂》、《聊齋志異》等古籍。
葉劍英尤其酷愛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古典詩歌。對許多大家的名篇愛不釋手,能背誦如流。他對梅縣地區的名人詩文更是偏愛,如清人宋湘的《紅杏山房詩鈔》、黃遵憲的《人境廬詩草》、丘逢甲的《嶺雲海日樓詩鈔》,還有吳蘭修的《桐花閣詩鈔》,女詩人葉碧華的《古香閣詩文集》等等,他都潛心習誦過。他還如醉如癡地鑽研舊體詩詞寫作規律,搜集、學唱山歌。
這就為他日後創作自己獨特風格的詩詞,打下了極其堅實的基矗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閱讀大量書籍,使步入青年時期的葉劍英文恩敏捷,才華橫溢。他與同班的高材生章公劍、丘羨尹、蕭人風、李巨昌等經常交換詩文和寫作心得。他們的習作受到校長葉菊年和國文教師楊徽五的青睐。楊老師很喜愛他的學生葉劍英,常常當面給葉劍英評點詩文,傳授寫作之道。葉劍英的作文在他刻意指點下不斷長進。一次,他高興地在葉①葉劍英談話記錄,1982年4月24日。《梅縣教育志》,廣東梅縣教育志編纂組,劍英的一篇作文後面,批了“奇峰突起”四個字。
葉劍英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社會活動能力強。校學生自治會成立初期,大家選舉他擔任會長。他和老師、同學磋商後,制定了《學生會章程》,立下了這樣的宗旨:“昔人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今日之學生,即将來之公民。學校所以養成有用人才,為将來利國福民。故學生在校,即當鍛煉其身心,增進其學識,以實利為歸。非從前之學究之熟讀書本,博取無謂之功名而已。學生自治可以适合以上要求,輔助學校之不逮。此本會成立之主旨也。”①葉劍英在學校的魁星樓召集學生會全體會議,一緻通過了這個章程。
學生會在葉劍英主持和老師指導下,逐步建立起國文、英文、數學、理化、科學、社會等研究社,設立演說會、遊藝會、新劇社等組織,籌辦了閱書報室、衛生部、營業部和球隊,還出版了《東山月刊》。
學校門口的狀元橋,東山上的千佛塔,校園裡的魁星樓,是葉劍英和同學們經常聚會的地方。他們吟詩作文,談古論今,每每滿懷激情,高聲朗誦嶽飛的《滿江紅》和文天祥的《正氣歌》。葉劍英在文體活動方面,向來是一個積極分子。他不但胡琴拉得好,還會打洋琴,彈鋼琴,吹喇叭。他還是一個講古書的能手,說話幽默風趣,頗有演說技巧,一講起古書來,很能吸引一些聽衆。狀元橋頭有一位做小買賣的楊老伯,聽葉劍英講“三國”就入了迷。他常常請葉劍英到那裡講“專潮,每次都是以茶水招待,并“賞”給花生米吃。葉劍英在新中國建立後,有次回梅縣路過狀元橋,還問那個小店鋪和楊老伯在不在,并興緻勃勃地回憶起當年講“三國”、吃花生米的故事。
在連年戰亂的背景下,東山中學開設了一個體育課目叫軍事體育,這個課目不隻是要求學生帶上槍和體育器材到野外進行瞄準、刺殺等操練,有時還進行交戰演習。“交戰”雙方,編成兩個小隊,制定攻守計劃,從行軍、宿營、野炊,到遭遇、交鋒,都在野外進行實地演練。有時還點起松油火把到山上“打夜戰”,做得很像一回事。校方很支持這項活動,有時殺豬宰羊,慰勞學生。葉劍英在上野操、“打夜戰”中表現得很有組織才能,每當開展上述這幾項活動時,老師和同學們便讓他當“排長”和“連長”。
東山中學後面五華裡處,有兩處名勝叫大東岩和油岩寺。葉劍英常來這裡跑步和遊覽。臨畢業那一年的秋天,葉劍英特意邀請同窗好友到油岩野遊。
他們一邊遊覽景緻,一邊議論時事。當談到竊國大盜袁世凱陰謀複辟帝制,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喪權辱國的罪行時,大家莫不義憤填膺。對全國各地興起的讨袁聲浪,則擊節贊賞。同學們互相勉勵,希望畢業走出校門後能做一名讨袁大軍中的馬前卒。有感于此,他們紛紛吟詩言志。葉劍英憑高遠眺,但見群峰起伏,氣勢雄偉。他稍加思索,出口吟道:放眼高歌氣吐虹,也曾拔劍角群雄。
我來無限興亡感。
慰祝蒼生樂大同。①衆人聽罷,拍手稱好。葉劍英走進寺中,向和尚借來筆墨,揮揮灑灑将詩寫到油岩寺牆壁上。這首詩顯示出青年時劍英向往大同世界的博大志向。
①《廣東省梅縣東山中學革命史》,中共梅州市黨史研究室、東山中學編著,①《葉劍英詩詞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1頁。
1915年秋,眼看東山中學第一屆學生就要畢業了。身為學生會長的葉劍英和同學們準備編輯一本畢業生《同學錄》。大家委托他來寫一篇“序言”。
葉劍英推辭說,這篇領銜之作,應該由校長和老師來寫。但校長和老師都認為葉劍英文筆好,仍然推舉由他執筆。于是,葉劍英隻好從命,寫下了第一屆畢業生《同學錄》序言:“聲華之友,以利相交,見利則争先,利盡交疏。道義之友,團結不懈,成則為周武三千,敗則為田橫五百,可常可變,可生可死。他日東西異地,南北異途,顯晦異時,榮枯異遇,回憶東山風雨,渺若江河。??”據校長李泉隆和葉道英回憶, 1938年,葉劍英從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寄給東山中學的信中,還特意重抄這篇“序言”,附在信後,用以激勵校友。
就在葉劍英即将畢業之前,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當時的省教育局通知梅縣各中學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參展的學校有的是外國教會辦的,有的是官辦的,還有的是私辦的。葉劍英和東山中學的許多教師、同學,都主張要集中時間和人力,辦好本校的展覽,充分展示學校的面貌。但校長怕得罪官方和其他學校,因而不同意他們的意見,主張展覽規模要盡量縮校葉劍英與同學丘宏铨等堅持意見,并動員人力辦起展覽來。
校長對此事大為不滿。他本來對葉劍英印象很好,沒想到這一次這位高材生如此高傲,敢于觸犯他的尊嚴。于是,便嚴厲訓斥葉、丘,并以扣發畢業文憑相威脅,要求他們承認錯誤。
葉劍英一氣之下,卷起鋪蓋回到了家。父母以為兒子畢業回來了,待兒子把事情經過詳細說明之後,父母不僅沒有責怪,反而對他的行動表示同情和理解。
葉劍英離開學校之後,師生們議論紛紛。校長有些後悔,便托人給葉劍英捎去一封信,勸他回校領取文憑,但信中仍不乏責備之意,希望他“認錯”。
葉劍英讀罷來函,仍不改初衷。他覺得應該承認錯誤的是校長,而不是自己。
他當即回信,拒絕返校。他在此信末尾表示,“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憑!”①葉劍英雖然被迫提前一個月離開了學校,但他對母校始終懷有深情。他投身革命後的幾十年中,一直關心着母校的成長和進步。新中國建立後每逢重要的校慶活動,他都要寫信或題詞,表示祝賀。他還多次利用機會,回母校探望,幫助解決各種問題,關心同學德、智、體全面發展。他始終沒有忘記母校對他的培養教育。
①訪問盧偉良、張其标談話記錄,1987―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