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參與領導制定12年科學規劃
1956年10月的一天,鄧小平來到聶榮臻家中。那是中國共産黨第八次代表大會以後,中央研究了一些領導人的分工問題,鄧小平是來征求聶榮臻的意見的。他對聶榮臻說:“對你的工作安排,中央設想了三個方案:一是,中央決定調陳毅同志專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學技術工作由你來抓;二是,彭真同志工作太忙,中央想讓他免兼北京市市長,你在彭真之前當過北京市的市長,現在讓你官複原職;三是,你繼續主管軍工生産和軍隊裝備工作。三個方案由你選擇。”聶榮臻沒有過多考慮,就說:“市長這個官我不想當,對科學技術工作我倒很有興趣。我們國家太落後,也迫切需要開展這方面的工作。”聶榮臻停頓了一下,接着說:“軍工生産和武器裝備工作,與科學技術有密切聯系,可能的話,将來兼顧也可以。但還是請中央決定吧。”鄧小平辦事曆來果斷、幹脆,他表示同意說:“那就這樣定了,我上報中央批準後任命。”
1956年11月16日,全國人大第五十一次常委會議決定,任命聶榮臻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從此,聶榮臻開始了為中國科技事業特别是國防科技事業奠基的征程。
聶榮臻這樣快的定下決心來抓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作,其緣由可以上溯到他在中學讀書時期。
39年前,聶榮臻來到江津中學,上的第一堂實驗課,就是水在經電解後實現氫氧分離而能燃燒的現象,這簡直使他為之入迷。以後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他思慮着中華民族的命運。舊中國民不聊生,餓殍遍地,國力衰頹,倍遭列強欺淩。比照日本和西方社會的發展,聶榮臻悟出了一條道理:欲改造封建落後的中國,走向通往現代社會的道路,隻有科學救國、實業救國。因而到法國勤工儉學,試圖搬回拯救祖國的法寶。然而留法勤工儉學、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馬列主義的傳播,鬥争的實踐使聶榮臻進一步悟出一條道理:中國隻有經過社會革命,驅逐外國侵略勢力、打倒軍閥、建立人民民主專政,才有可能建設現代經濟,發展祖國的科學和文化,建立現代國防。
1925年9月,聶榮臻從蘇聯回國,20多年,他在槍林彈雨中為之奮鬥,迎來了一個新中國。可以說,隻有到了今天,他才有可能把理想轉化為現實。
聶榮臻主持科技工作的第一個重大活動,就是參與領導制定12年科學規劃。
新中國成立了,但她在經濟上仍然是貧窮落後的,渴望用科學技術迅速改變自己的地位。1955年1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号召:“我國人民應該有一個遠大的規劃,要在幾十年内,努力改變我國在經濟上和科學文化上的落後狀況,迅速達到世界上的先進水平。”1956年1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中央召開的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上宣布,國務院已經着手編制1956至1967年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1月20日,毛澤東到會講話,号召全黨: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緻,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鬥。毛澤東、周恩來的講話和号召,成為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知識分子,向科學技術進軍的強有力的動員令。
這一年的3月,國務院成立了科學規劃委員會。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這一工作,陳毅、李富春、聶榮臻負責具體的組織領導。
4月起,科學規劃委員會陸續集中了全國各地各學科、各專業的600多位優秀科技專家荟萃京華,着手制訂新中國科技發展12年規劃。
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裡,對門類衆多的學科專業制訂一個發展規劃,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領導這項工作的人,不但需要冷靜的科學頭腦,還要具有戰略家的眼光和氣魄。偉大的中國革命所造就的那些革命家、軍事家,曆史地成為這一任務的當然領導者。
聶榮臻回憶說,對這個規劃的總的方針和要求,周恩來作了明确指示,他說:“這個遠景規劃的出發點,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學的最先進成就盡可能迅速地介紹到我國來,把我國科學事業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門類,盡可能迅速地補足起來,根據世界科學已有的成就來安排和規劃我們科學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末,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能夠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在12年科學規劃的讨論中,對于方針、原則問題,科技工作者們基本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是一切都靠中國自己的力量從頭摸索前進;另一種是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先學會世界上已有的科學成就,然後再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大多數人同意第二種意見。聶榮臻是完全支持第二種意見的,認為這是能夠迎頭趕上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而又符合多快好省精神的正确方針。
1956年4月,國務院召開專門會議,深入研究制訂科學規劃的一些問題。
在這次會議上,确定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為常設的科學技術高級協調機構,具體組織領導全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工作。陳毅副總理被任命為規劃委員會主任,同年11月,聶榮臻接替了陳毅的這一職務。
在北京西郊賓館,參加制訂12年科學規劃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被科學發展的美妙前景激動着。他們熱烈地交談,不時地感到一陣陣的興奮。許多人廢寝忘食,到處都充滿着勃勃生機。攝影家攝下了一個曆史性的鏡頭:周恩來、李富春、聶榮臻、宋任窮、郭沫若等與制訂規劃的科學家們歡聚一堂,親切交談,大家臉上流露出發自内心的微笑。①這就是曆史最好的見證。這年10月,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經過600多名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努力和部分蘇聯專家的幫助,基本上完成了規劃的起草工作。10月29日,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向中共中央報告:《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簡稱12年科學規劃)已經拟就,規劃提出了國家建設所需要的57項重要科學技術任務和616個中心課題,并參照國際先進水平,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提出了解決這些中心課題的途徑和措施。它給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勾畫出了一個較為清晰的輪廓。在57項重要科學技術任務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需要優先發展的12個重點:(一)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二)噴氣技術;(三)電子學方面的半導體、計算機、遙控技術;(四)生産自動化和精密機械、儀器儀表;(五)石油等重要資源的勘探;(六)建立中國自己的合金系統和新冶煉技術;(七)重要資源的綜合利用;(八)新型動力機械和大型機械;(九)長江、黃河的綜合開發;(十)農業的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肥料;(十一)幾種主要疾病的防治;(十二)若幹重要基本理論的研究。
軍工研究方面,由航空工業委員會、總參謀部裝備計劃部、國防工業部的有關人員參加,共同拟定了武器裝備發展規劃,作為12年科學規劃的組成①《聶榮臻畫冊》,長城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115頁。
部分。1956年3月12日,聶榮臻簽發了《對十二年科學規劃中國防研究項目的意見》。①這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比較系統的武器裝備發展規劃。
這個武器裝備發展規劃初步确定的目标有:(1)在航空發展方面,提高噴氣式飛機音速的倍數。研究制造射程100公裡的地對空導彈,射程500至600公裡的地對地導彈,空對空和空對地導彈。(2)電子科學方面,研究設計發現敵人飛機、導彈,并能引導人民解放軍飛機、導彈對其攔截、阻擊的設備。尋找利用電磁波的新波段,超音波的頻帶、熱波和放射線轉化為電能的設備與方法。研制能準确測定敵人炮兵陣地和軍艦的設備。擴大紅外線的作用距離,和研制利用紅外線黑夜顯示目标的設備。提高雷達作用距離,縮小體積,增強幹擾、抗幹擾性能。發展多路的、自動化的、保密性能好的通信設備。發展超小型化的通信設備。發展保障飛機全天候起降的設備。發展無線電技術偵察設備。電子計算機、電視機、雷達應用于軍隊指揮機構的綜合研究。(3)熱核子應用方面,應與原子能和平利用相結合,開展小型核彈頭和用作軍用動力堆等綜合性研究。(4)防化和軍事醫學方面,進行防原子、防化學和防生物武器的研究。(5)常規武器方面,主要是進行減輕火炮、坦克等重量,提高質量、增大威力,便于運動或自行化等的研究。海軍裝備方面,提高艦艇航速、續航力以及水雷、艦用火炮、魚雷威力等的研究。
由于當時水平的限制,許多研究項目,隻是提出了努力方向,大多不很具體。現在回過頭來看,甚至有些還是不切實際的,但總算有了一個軍隊武器裝備發展的奮鬥目标。
在聶榮臻直接領導制定部隊武器裝備方面的12年規劃工作中,張愛萍作為總參謀部主管武器裝備計劃的副總長,參與領導了這一工作。他根據彭德懷的指示,做了大量工作,成為國防科技事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人物之一。
1956年12月,中共中央批準了陳毅、李富春、聶榮臻《關于科學規劃工作向中央的報告》和《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并批準聶榮臻任科學規劃委員會黨組書記。中央在批語中說:“中央同意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黨組12月20日報告中的意見。”12年科學規劃“是國家的重要文件,希望你們注意研究,并将意見告科學規劃委員會黨組”。從這時起,在這塊産生了世界四大發明的中華大地上,廣大科技工作者沿着12年科學規劃指引的方向,開始了追趕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水平的迅跑。
此後,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速度是驚人的。1958年12月,聶榮臻在全國地方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以及與有關專家談話中指出:3年前,中國在原子能、噴氣技術、電子學方面還是空白,現在已經有了實驗型原子反應堆和回旋加速器。導彈、火箭、電子計算機的研制進展順利,即将開始研制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1月,他給中共中央寫了《關于1961、1962年科學技術工作安排的報告》。報告所附的提綱中說:“預計在1962年可以初步實現原訂的12年規劃(實現80%左右)。”①這是大大出乎人們意料的。經過全面檢查,在12年規劃内的57項重點任務中,有19%的任務已經基本達到原規劃1967年的目标;69%的項目,已進行了大量的工作。與此同時,國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尤其是在導彈、原子彈的研制方面,成就喜人。
①《聶榮臻軍事文遜,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390頁。
① 1961年1月7日,聶榮臻給(李)富春、(鄧)小平并中央書記處的報告。
翻閱着科學技術取得的累累碩果,聶榮臻就像當年指揮部隊打了大勝仗一樣的高興。但他并沒有陶醉,而是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标。他在上述報告所附的提綱中提出:中國的科技工作,要在貫徹“發憤圖強,自力更生,埋頭苦幹,勤儉建國”方針的前提下,必須切實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并且,同樣要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把各項科研成果真正拿到手。他還提出,要以科學技術戰線為主,集中力量,全國一盤棋,争勸三年突破”以導彈、原子彈為代表的國防尖端技術。中央批準了聶榮臻的請示報告。
1962年底,中央科學小組和國家科委再次組織了對12年科學規劃實施情況的全面檢查。檢查結果更加令人振奮, 12年科學規劃的57項任務中,50項任務已經基本上達到了原規劃1962年的目标,而且有些方面,提前完成了。
聶榮臻在辦公室裡,靜靜地看着中央科學小組和國家科委黨組檢查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心中湧起陣陣激情。從主持全國的國防科學研究工作和全國的科學技術工作,到現在已經7年了。在這段時間裡,他對全國的科學技術和國防尖端研究的整體情況,已經谙熟于胸,對國防尖端項目中一些關鍵性問題,就了解得更多。不僅如此,為了熟悉國外先進科技的最新消息,他經常閱讀國防科委送來的《科技動态》,新華通訊社編輯的《參考消息》。他還了解了美、蘇、英、法、日、德等世界強國的科學技術動态,和如何追趕他們的途徑。
聶榮臻看了12年科學規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報告後,得出了初步評價: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大體上達到了世界上先進國家50年代中期的水平,這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了。可是,西方國家從40年代到60年代,又有了巨大的飛躍,工業技術和軍工技術都有了極大的進展。聶榮臻想:今後10年,對中國是至關重要的10年。在這10年裡,至少要在關鍵性的幾個領域裡趕上西方國家60年代的水平,并準備向70年代過渡,否則中國将落後得太遠了。
1962年,在周恩來和聶榮臻主持下,國家科委組織了科學技術專家1萬多人,着手制定又一個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許多研究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的科學技術工作者,提供了材料和意見。1963年10月,《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完畢。這個規劃,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多彩的畫面和激動人心的遠景。但是,3年之後的“文化大革命”撕碎了這一切,并把好不容易取得的一點科技成果,以及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技戰線的各級領導幹部,推入了災難的深淵。
多少年過去了,當那喧嚣的“打倒”、“砸爛”之聲終于飄然遠去之後,周圍又都平靜下來,聶榮臻還時常想起他組織編制的那個雄心勃勃的《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這個規劃長達96頁,近5萬字。聶榮臻字斟句酌地反複看了好幾遍,并用鉛筆改了一道,又用紅藍鉛筆标明重點和再作修改。這裡面寄托了他多少深情?!當年這個規劃所規定的在1972年以前就要實現的目标有5個:1.為農業增産提供各方面的技術成果,系統地解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問題。
2.重點掌握60年代的工業科學技術,為建立一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為發展重要的新興工業,提高現有工業的技術水平,提供科學技術成果。
3.突破國防尖端科學技術關。
4.加速發展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填補這方面重要的空白和薄弱部門。
5.大力培養人才,充實現代化實驗設備,形成科研中心,建立一支能夠獨立解決中國科技問題的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
12年科學規劃提前5年完成,而10年規劃卻被延誤了至少10年,多麼令人痛心!想起這些,聶榮臻就深為惋惜。他覺得中國在科學技術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距離本來正在逐漸縮小,可又被無端地擴大了。他這個指揮整個科技戰線的戰略指揮員,正指揮部隊按照預定的方案進行作戰,可于勝利在望之際,卻被突然地剝奪了指揮權。勝利的進軍變成了退卻,怎能不令他深感遺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