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停戰期間的整編複員
1946年1月5日,國共兩黨達成了停止國内軍事沖突的初步協議,1月10日正式簽署協議,毛澤東、蔣介石同時分别向各自部隊下達了停止國内軍事沖突的命令,規定停戰令1月13日午夜生效。聶榮臻坐鎮張家口,指揮各部隊擊退國民黨軍隊力圖多占地盤的進攻。
2月1日,中共中央下達了關于目前形勢和任務的指示:“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經激烈争論之後,已獲得重大結果??這是中國民主革命一次偉大的勝利。從此中國即走上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2月14日,中共中央指示各地進行整編軍隊的準備工作。3月6日,聶榮臻接到中央指示:“無論将來情況如何,我們均需精兵簡政??如何實行精簡,應速決定方針。我們意見,第一期精簡三分之一,并于三個月内完成??第二期再精簡三分之一。”①3月15日中央又指示:“除東北及熱河外,各地第一期複員整軍(即精兵簡政包括黨政軍民學所有脫離生産人員在内),不論時局變化如何,均應力争完成,以裁減老弱及無職務、無武器人員,合并機關,減少單位,充實部隊,減少财政支出,利于作長期打算為目标。中央希望第一期複員三分之一左右,時間三個月左右完成,由各地自己做成計劃(此計劃須能适應和平、戰争兩種環境),電告中央批準即可執行。”①2月,晉察冀中央局發布《關于編制人數的規定》:全區共編22.5萬人,其中野戰軍15萬人,地方軍7.5萬人。3月1日,晉察冀中央局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精神,又發布《關于複員工作的決定》。據此,聶榮臻組織精簡整編,野戰軍由9個縱隊減為4個,地方軍增加約5萬餘人,編為6個軍區, 21個軍分區, 13個獨立旅,總計複員約10萬人。
聶榮臻在主持這項工作中,由于受和平思想影響較大,因此晉察冀複員人數較多,時間也較快,比起其他各區要突出一些。精簡整編是中央的精神,本身并沒有錯,精簡了機關,充實了戰鬥部隊。問題是複員人數多了些,影響到晉察冀部隊的戰鬥力和爾後的作戰。
當年的張家口衛戍司令員鄭維山在回憶錄《從華北到西北》一書裡寫道:我認為,第一期複員三分之一,步子似乎大了些(第二期還要精簡三分之一),而且光靠“裁減老弱”等項又不可能達到三分之一,勢必要大傷軍隊的筋骨方能完成。
在複員問題上,晉察冀卻是一個例外。它不僅如數複員了三分之一,傷了部隊的元氣??夏員整軍後,野戰軍縮編為四個縱隊、除第一縱隊外,每縱隊兩個旅。②當年的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也回憶說:和平民主新階段,對内戰的危險估計不夠。為此我給聶司令寫了封信:減這麼多人不行,國民黨沒有誠意。這影響了以後的戰争進程。那一段有點失誤。對解放戰争初期作戰不利,拳頭不硬。
對于這個問題,聶榮臻思想上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看到了緊迫的戰争趨勢,号召全區指戰員“堅決打擊挑起内戰的禍首”。另一方面,在談到精簡整編時,他又說和平是大勢所趨,要把人員減下來,并把親手組建起來①《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第86頁,中央檔案館編櫻①《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6冊第92頁,中央檔案館編櫻的野戰縱隊砍去5個。
作戰處長唐永健回憶說:是大打,還是和平?當時甘英等人由北平回到張家口,聶老總同他們談話。他們提出意見,說北平國民黨到處抓兵,補充軍隊,但在路上看到我軍成批複員,這樣合算嗎?聶老總當時回答:大勢所趨,非要和平。後來我也問過他,他說:“我也有矛盾,一面擔心内戰再起,一面又看到中央的決心很大??國民黨軍無法打下去。美國也不支持他打下去。那就按中央的決心辦吧。”
停戰令下達以後,國民黨軍隊在晉察冀各地大肆進行“蠶食”解放區的活動。聶榮臻領導邊區軍民積極進行反“蠶食”鬥争,取得了許多勝利。1月13日停戰令生效後,傅作義部4000多人違約搶占集甯,晉綏軍區一個團、晉察冀軍區一個旅零一個團配合作戰,于18日奪回集甯,俘2000多人。當晉綏和晉察冀兩軍區部隊攻城時, 17日傅作義向北平軍調部告急。軍調部國民黨中校林光軍、美軍上校萊克于當天來到張家口,要求去集甯視察。聶榮臻以集甯屬晉綏軍區管轄,須經聯系才能去為理由,拖延時間,同時通報攻集甯部隊盡快攻城。軍調部人員隻得約定18日再去。待他們18日到達集甯時,晉綏和晉察冀軍區攻城部隊已于當天收複集甯,并于兩小時前将戰場打掃完畢。傅作義侵占集甯的圖謀落了空。2月,國民黨軍一個師進犯平泉以南地區,被冀熱遼軍區4個旅包圍,殲1300多人。要不是軍調部的幹預,本可全殲這個師。冀中解放區是國民黨軍“蠶食”的重點。冀中軍民5月初在泊鎮殲敵1100多人。5月下旬,又在勝芳保衛戰中殲敵1500多人。聶榮臻為此專門寫了《勝芳保衛戰的經驗總結》。
在這期間,聶榮臻還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組織邊區軍民進行練兵、減租、土地改革和生産活動。2至4月的政治練兵,提高了廣大指戰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覺悟,提高了戰勝敵人的信心和決心。在進行了射擊、投彈、刺殺技術訓練和班、排戰術戰鬥教練後,部隊軍事素養普遍得到了提高。土改和生産活動的開展,改善了邊區人民群衆的生活,提高了階級覺悟,激發了支援革命戰争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