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聶榮臻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聶榮臻傳 > 第五章在南昌起義中

第五章在南昌起義中

書籍名:《聶榮臻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1927年7月上旬,為“東征讨蔣”,中國共産黨所能掌握的部隊已陸續向長江下遊移動,分駐江西九江及其附近地區。這些部隊主要集中在張發奎統率的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中。這個方面軍轄有第四軍、第十一軍、第十二軍、第十三軍、暫編第二十軍。葉挺任第十一軍副軍長兼二十四師師長。第四軍二十五師是以原葉挺獨立團為骨幹擴編而成的。賀龍任暫編第二十軍軍長。還有一些其他部隊。在這一地區集結的共産黨可以控制的武裝力量約2萬人左右。

  
      7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武漢開會作出了組織武裝起義的初步決定。周恩來回軍事部後連夜召集聶榮臻等人開會。他說:共産國際指示,我們黨要組織一支5萬人的軍隊,要用革命的武裝反對反革命的武裝。據此,結合當前的形勢,中央已經決定組織武裝起義。起義的大體設想已經有了,但具體行動還有待進一步确定。

  
      周恩來指定聶榮臻、賀昌和顔昌頤組成臨時性組織――前敵軍委,聶榮臻為書記①,先到九江,向當地駐軍中的共産黨人傳達中央決定,叫他們做好起義準備,等待中央命令。

  
      組織武裝起義正是聶榮臻的迫切願望。他與賀昌、顔昌頤于第二天即乘輪船急忙趕到九江。他們要通知的第一個人是葉挺,所以到九江後就住在葉挺的司令部裡。當時,因形勢緊張,中央不少負責人已先後轉移到九江。7月20日,譚平山、李立三、恽代英、鄧中夏、葉挺等人同聶榮臻一起在九江舉行會議。會上,李立三等人很急躁,主張立即動手。聶榮臻堅持做好起義的準備工作,等待中央的命令。與會者最後還是同意先向中央報告,待中央批準後再行動。

  
      汪精衛公開叛變後,調動第三、第六、第九軍等部對這一地區做出包圍态勢。中共中央原定要争取的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在關鍵時刻投向了汪精衛。他勒令在第二方面軍高級軍官中的共産黨員,如葉挺等人須退出軍隊或脫離共産黨。局勢萬分緊迫,再不起義,就要斷送這部分革命武裝了。

  
      于是,李立三等人于九江會議後不久,即向中央提出:“在軍事上趕快集中南昌,運動二十軍與我們一緻,實行在南昌暴動,解決三、六、九軍在南昌的武裝。在政治上反對武漢、南京兩政府,建立新的政府。”①并把這個意見向中央作了報告。接到這個報告後,中央立即決定組織南昌起義。聶榮臻與賀昌、顔昌頤随即夜以繼日,一個部隊一個部隊地傳達中央的指示,同連以上幹部黨員都談了話。

  
      一些部隊按中央部署陸續向南昌集結。葉挺的第二十四師,賀龍的第二十軍,蔡廷锴的第十師,分頭向南昌開進。留在九江一帶的還有第十二師和第二十五師。

  
      中共臨時中央常委會和國際代表決定南昌起義的部署是:在南昌武裝起義成功後,立即南下,占領廣東,取得海口,以待國際援助,再舉行北伐。

  
      7月26日,周恩來趕到九江,向譚平山、李立三、鄧中夏、恽代英、聶榮臻等人傳達了中央的意見。會後周恩來交代聶榮臻:到馬回嶺把第四軍的①聶榮臻“七大”代表登記表,原件在中共中央組織部。

  
      ①李立三1927年10月給中央的報告《八一革命之經過與教訓》。

  
      第二十五師拉到南昌,參加起義。他們約定信号:起義舉行了,就從南昌放一列火車開到馬回嶺。馬回嶺是九江到南昌間的一個火車站。

  
      聶榮臻立即到馬回嶺第二十五師,緊張地做起義的準備工作。

  
      南昌起義的槍聲是8月1日淩晨2時打響的,到淩晨6時,肅清了城内抵抗的全部守軍3000人。起義成功了!一列火車來到了馬回嶺。

  
      聶榮臻所擔負的動員第二十五師起義的任務,是異常艱巨的。第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是張發奎的親信。該師轄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3個團。

  
      第七十三團的前身即葉挺獨立團,團長周士第是共産黨員。第七十四團團長是張發奎的人。第七十五團副營長孫一中,是黃埔一期的學生,當時任第七十五團中共支部書記,實際上掌握着這個團的領導權。根據這種局面,聶榮臻判斷,是無法一下子把第二十五師整個師拉走的。

  
      聶榮臻首先拉第七十三團。他與周士第商定,先把辎重裝火車運走,部隊接着向德安集中。他随後到第七十五團。第七十五團與師部駐紮在一起,行動不便。他和孫一中确定,以野外演習的名義,隻拿武器彈藥,把該團3個營的部隊拉出來,在第七十三團後面跟進。至于第七十四團,隻帶出一個偵察連,這個連的連長是共産黨員。

  
      8月1日,聶榮臻率領起義隊伍由九江經德安向南昌開進。行至德安一座鐵路橋旁,張發奎帶着衛隊營乘火車從後面趕來,火車停下,隊伍也停下了。雙方形成僵持局面。聶榮臻當機立斷,叫張發奎往回開車,但他不肯。

  
      聶榮臻命令身邊的一個排長:“你讓他往回開車,他不開車就朝天鳴槍。”

  
      這個排長喊了幾聲,火車還是不開,聶榮臻就喊了一聲:“放!”一陣排槍,把張發奎吓壞了,他急忙跳下車,丢下衛隊就跑了。張發奎回去後,派了個參謀,捎來封信,要求把他的望遠鏡還給他。聶榮臻叫那個參謀帶回了望遠鏡,還把全副武裝的衛隊也交還給張發奎。因為當時還想争取張發奎,所以不能不留有餘地。

  
      德安至南昌的火車不通,聶榮臻率領起義部隊連夜行軍,趕向南昌。緊急、炎熱、幹渴,但部隊情緒很高,精力旺盛。8月2日拂曉時,聶榮臻看到了飄揚在南昌城頭上的鮮豔紅旗。

  
      聶榮臻到起義軍指揮部向周恩來做了彙報。周恩來很高興,說:“設想到把二十五師大部分拉出來了。”

  
      第二十五師的兩個團又一個連,計3000人,彙入南昌起義的隊伍,編為起義軍第十一軍的第二十五師。

  
      8月2日,南昌起義後成立的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任命吳玉章為秘書長;劉伯承為參謀團參謀長;賀龍兼代第二方面軍總指揮,仍兼第二十軍軍長;葉挺兼代前敵總指揮,仍兼第十一軍軍長;朱德為第九軍副軍長;郭沫若為總政治部主任。聶榮臻被任命為第十一軍黨代表。他熟悉葉挺,很高興與葉挺一起領導十一軍的工作。

  
      按照既定部署,起義軍沒有休息整頓,于8月3日起,匆忙地從南昌啟程南下了。

  
      起義軍踏上南征道路後,困難和挫折接踵而來。在左翼行進的蔡廷锴部第十師,4日到達進賢時脫離起義隊伍,轉向浙江,拉走占全軍四分之一的兵力。八月的江西,暑熱蒸人,山路崎岖,行軍異常困難,隻得丢棄重型武器裝備,途中生并離隊所造成的減員十分嚴重。對這些,聶榮臻後來認為,主要是沒有在南昌整頓部隊造成的。

  
      起義軍沿途經臨川、宜黃、廣昌、瑞金、會昌,于9月5日到達長停沿途經激烈戰鬥,擊潰了錢大鈞、黃紹f部,雖殲滅數千敵人,自己也傷亡不少。聶榮臻在1957年寫的紀念文章中說:“老實說,我們那時候還不會打仗。遇到敵情,不論在戰術上戰役上都沒有周詳的殲滅敵人的作戰部署和計劃,因此,常常沒有消滅敵人,而隻是把敵人打垮,自己也有許多傷亡。”①起義軍在長汀稍事休息,數百名傷病員被送迸傅連樂鞒值母R粢皆海得到了治療。然後,起義軍出上杭,沿汀江進入廣東境内。19日占領三河壩後實行分兵,由朱德率領第十一軍二十五師留守三河壩,以監視在梅縣的錢大鈞部,掩護全軍側背;第二十軍和第十一軍二十四師直下潮汕。聶榮臻後來說,三河壩分兵使主力拆開,削弱了起義軍的戰鬥力,是一個失策。23日,起義軍進入潮安。24日晨,占領汕頭。

  
      這時,敵人的重兵正向潮汕附近集結。陳濟棠率粵軍主力3個師從廣州向粵東推進,彙合王俊的警備旅,占領作為潮汕屏障的揭陽、湯坑一帶的有利陣地;黃紹f率第七軍兩個師在粵北渡過韓江上遊,窺伺潮汕;錢大鈞部牽制着三河壩第二十五師。起義軍于26日向北迎擊粵軍,進軍揭陽。由于分兵3000人留守三河壩,又分兵1000人守潮州(第二十軍三師),起義軍僅能集中6000人,隻及當面敵軍的三分之一,而情報又發生錯誤,以為敵人隻有1000人。28日,起義軍向揭陽北部山湖地區攻擊前進,首先擊破王俊的警備旅。

  
      在湯坑周圍所發生的戰鬥,是起義軍數次戰鬥中最慘烈的一次,最激烈的戰場在汾水鎮。此鎮北面二三百米處的高地是争奪的制高點,薛嶽所部新編第二師控制着制高點及制高點背後的一片高地;東面,村頭外是個不足百米高的山頭,賀龍、葉挺和聶榮臻就站在這個山頭上指揮戰鬥。因為湯坑是個比較大的地方,所以曆史上一般都稱這次戰鬥為湯坑戰鬥。聶榮臻對這次惡戰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回憶湯坑戰鬥時說:唉!就是正面與敵人打,不曉得側面包圍起來,雙方隔着一個山的很小的角角,你拿手榴彈打過來,我拿手榴彈打過去,你不退,我也不退,就在那裡對峙着,打了一天,後來,派了一個營,想側翼迂回,沒有成功,到了黃昏就撤,兩邊都撤了,他們撤了,我們也撤了。那一仗我們傷亡很大。

  
      湯坑戰鬥起義軍殲敵3000多人,自己也傷亡2000多人。

  
      1927年9月30日淩晨,起義軍向潮州撤退,賀龍率第二十軍在前,第十一軍殿後。中途,葉挺、聶榮臻碰到賀龍的副官,得知潮州失守、汕頭也難保,革命委員會向海陸豐轉移了。

  
      原來,就在他們從汾水後撤時,潮州背後響起了槍聲。黃紹f所部9000人進襲潮州。潮州起義軍第二十軍三師教導團隻有1000人,其中包括将近三分之一的傷員,此外還有第六團一個營。當日黃昏,潮州失守。

  
      部隊究竟向何處去?葉挺說:去海陸豐不是辦法,第二十五師被隔在三河壩失掉聯系,如果去海陸豐,越走離二十五師越遠,這不行。向福建去,那裡敵人薄弱,隻有張貞的一個師,沒有多少戰鬥力,我們可以找到二十五師,帶上他們一塊走。

  
      對于葉挺的意見,作為黨代表的聶榮臻,煞費躊躇。去福建自然别具慧眼,情況誠如葉挺所說,而且葉挺跟随孫中山當營長時曾到過福建,對那裡①《聶榮臻軍事文遜,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405頁。

  
      的情形有所了解,這個意見無疑是正确的。但是,若揮師北向,就與西去海陸豐的隊伍分開了,最主要的是沒有接到命令。作為軍的黨代表,在一種強烈的組織紀律觀念支配下,聶榮臻說:這樣不行,我們沒有得到命令,這樣走,不就成了單獨行動了嗎?沒有命令擅自行動可不行啊!我們還是找到前敵委員會再說。

  
      于是,他們掉頭過江,經揭陽,于10月3日中午到達普甯縣流沙鎮。賀龍的二十軍先到流沙,已向海陸豐前進。

  
      周恩來率起義軍領導機關部分成員,于10月3日從汕頭退到流沙,等待二十軍和十一軍的領導人,準備召開緊急會議。

  
      這是一次決策性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周恩來、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張國焘、譚平山、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郭沫若等人。會議從政治上和軍事上總結了經驗教訓,貫徹已經商定的決策,并在軍事上作了具體部署。

  
      周恩來身染瘧疾,發高燒,臉色鐵青。他首先檢讨了打敗仗的原因,決定了善後辦法:武裝人員盡可能收集整頓,向海陸豐撤退,準備在那裡進行長期的武裝鬥争;非武裝人員就地分散。

  
      這次會議的精神,在汕頭時就大體上決定了。9月26日,起義軍領導人在汕頭開會,張太雷傳達“八・七”會議精神,商定:丢掉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旗幟,打出蘇維埃的旗幟,搞土地革命,武裝人員撤至海陸豐,與當地農民武裝彙合,非武裝人員轉往香港或上海。

  
      在流沙會議上,周恩來講完話以後,葉挺發言。他說:“到了今天,隻好當流寇,還有什麼好說!”他所謂“當流寇”,是打遊擊的意思。聶榮臻發言表示完全同意周恩來講的善後辦法。

  
      會議開到午後2時左右,鎮外山頭上出現敵人,會議匆匆結束。能夠集中的起義軍餘部,按預定計劃離開流沙向海陸豐轉移。

  
      下午4時左右,部隊行至流沙西南5裡的蓮花山,被敵陳濟棠部十一師攔腰切斷沖散,失去了控制。

  
      天色轉暗,聶榮臻和葉挺還在最後的陣地上,看着在夜色中四處流散的隊伍,心情十分沉重。

  
      周恩來發着高燒,神志不清,在擔架上還喊着:“沖啊!沖啊!”聶榮臻深情地望着這位老戰友、老領導,不斷地勸慰:“你發着高燒,需要安靜和休息。”

  
      周恩來身邊隻有聶榮臻、葉挺和幾個警衛人員。他們撤到一個村子,商量了一下,遣散了警衛人員,在夜色裡走向陌生的曠野。

  
      一路上,語言不通,地理不熟,行動起來倍感困難。就在他們茫然四顧時,遇到了中共汕頭市委常委楊石魂。聶榮臻對楊石魂說:“你無論如何不能離開我們。你一定要掩護我們到香港。”經過千辛萬苦,終于到達陸豐甲子鎮,準備從甲子港出海去香港。不巧,台風大作,波浪滔天,無法出海,隻好住下。甲子鎮周圍敵情嚴重,他們隻有一支手槍自衛,為了安全,第二天轉移至金廂鎮,住在區委書記黃秀文的家裡。黃秀文家隻有一張床,給周恩來睡,葉挺、聶榮臻和楊石魂睡在地上。一連數日風雨大作。奔波、疲勞、焦慮,使周恩來疾病進一步加重。于是聶榮臻等人護送周恩來到靠海邊的碧流村,請一位可靠的中醫治療。治療期間住的是靠海邊半山坡上一間孤零零的房子,人們傳說,那是個鬧神鬧鬼的地方,平時沒人到那裡去。治療四五天,病勢好轉,楊石魂陪周恩來、葉挺、聶榮臻返回金廂鎮,在渚村上了小船,于黎明前啟帆出海,向香港飄去。那條船實在太小,真是一葉扁舟。周恩來、葉挺、聶榮臻和楊石魂,再加上船工,把小船擠得滿滿的。他們把周恩來安排在艙裡躺下,艙裡再也擠不下第二個人。其他人和那位船工隻好擠在艙面上。船太小,艙面沒多少地方,風浪又大,小船搖晃得厲害,站不穩,甚至也坐不穩。他們就用繩子把身體拴到桅杆上,以免被晃到海裡去。這段行程相當艱難,在茫茫大海中颠簸、搏鬥了兩天一夜,好不容易才到了香港。

  
      南昌起義失敗了。在潮汕地區的起義軍餘部1200多人,由董朗、顔昌頤率領于10月7日到達海陸豐,與當地農軍會合,改編為紅二師,董朗為師長,顔昌頤為黨代表,樹起了蘇維埃的旗幟,加強了由彭湃創立和領導的海陸豐紅色政權。第二十五師與錢大鈞部激戰3晝夜,由三河壩轉饒平,在朱德、陳毅的領導下,于次年初發動了湘南起義,随後上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隊伍會師。賀龍、林伯渠、劉伯承、恽代英、李立三、張國焘、譚平山、郭沫若等人于10月陸續安全轉移到各地。

  
      對南昌起義失敗的教訓,聶榮臻在《回憶錄》中說:首先,南下廣東的戰略方針就錯了。為什麼一定要南下?當時還強調占領海口,以争取外援,今天看,這種想法缺乏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不對頭的。

  
      ??我們不一定非南下不可,如果在南昌附近,或是在湘、鄂、贛農村地區,把我們的力量展開,面向農民,與當地農民運動相結合,發動群衆,武裝群衆,依靠群衆,我們就能夠推動土地革命,開展遊擊戰争,創建革命根據地??當然,這隻是現在的設想。實際上當時我們缺乏土地革命的思想,沒有認識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①。到了香港以後,聶榮臻于1927年11月4日曾緻函中共中央軍事部,對朱德率領的第二十五師的去向問題,提出了一個有價值的建議。至今這封信還保存在中央檔案館裡。

  
      鈞甫兄:②

  
      本日得二十五師來人楊心餘來此報告雲,二十五師退至武平後夏被十八師追擊,在該地應戰,我軍本占優勢,但士第③下令返卻,然行動不一緻,損失頗大。經過此役,現尚存實力約有一千五百人左右,槍支在一千以下,機槍兩挺。及退至信豐時,兵士疲倦已極,士第等又未得着黨的指導和消息,雖然派趙自選④去,恐亦未曾趕及??現由玉階⑤負總責指揮??我恐士第走後,軍事及黨部方面均無重心,恐玉階不能指揮。來人雲,玉階已曾表示向大衆雲“如你們不願繼續奮鬥者可以走,我雖有十支八支槍,還是要革命的。”

  
      由此可見,他掌握部隊之難了,并且走的方向亦不妥,我的意見現在隻好闖進湖南去,與湘農民會合??。

  
      在這封信裡,可以看出聶榮臻已經有了革命武裝鬥争應該與農民運動相結合的思想,這在當時是很可貴的。

  
      ①《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6年3月第2版,第76頁。

  
      ②中央軍事部的代号。

  
      ③士第,即周土第(1900―1979),當時任起義軍第二十五師師長。

  
      ④趙自選(1901―1929),當時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

  
      ⑤玉階,即朱德的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