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聶榮臻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聶榮臻傳 > 第一章少年立志,報國圖強

第一章少年立志,報國圖強

書籍名:《聶榮臻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1919年11月下旬川江邊的一個清晨。一艘小火輪“嗚”的一聲長鳴,離開了重慶碼頭,劈開混濁的江水,朝着下遊駛去。甲闆上站着年方二十的聶榮臻。

      他久久地手扶欄杆,望着綠樹與樓群相互掩映的山城。家鄉慢慢地向後移動,熟悉的景物在薄霧中逐漸消失。他伫立凝思,心情激越,多少思緒和往事,就像流水湧向心頭。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

      石院子原屬于一家王姓大地主,是一座九重堂的住宅,建築式樣古樸大方。院子周圍環繞着良田沃土,院牆内外長滿了翠竹,兩側各有一口波光粼粼的大堰塘。聶氏祖輩由江西遷徙貴州,再折轉到四川江津。此時,王姓地主已經破落,石院子九重堂僅餘三重,聶家買下後安居下來。經過幾代繁衍,聶氏成為江津境内一個比較富有的大家族。但到聶榮臻出世時,家境已經衰敗了。石院子年久失修,更顯得破敗,隻有竹叢仍生機盎然,織成綠色的帷幔,人們幾乎踏迸院門時才能看到綠蔭中的房屋。

      祖上的家産傳到聶榮臻的父親聶仕先時,隻剩10來畝土地。聶仕先将這些土地小部分出租,大部分自己耕種,以此維持全家的生計。聶仕先為人持重,沉默寡言。其妻唐雨衫,是一位賢妻良母式的家庭婦女。聶榮臻出生快滿月時,夫妻倆商量着給兒子取個吉祥的名字。聶仕先讀過幾年私塾,便翻開《随身寶》,指着該書最後一句“百福骈臻得雙全”,邊念邊對妻子說:“這是句吉利話。按家譜排列,我們兒子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骈’,小名‘雙全’,你覺得如何?”妻子滿意地笑了。

      聶榮臻兩歲時,母親又生下妹妹聶榮昌。

      孩子吉祥的名字,并沒有給聶家帶來好運。由于家族糾紛,聶仕先隻得将自有的土地賣掉,靠租種地主的土地謀生。1909年,地主收回了耕地,日子更加艱難,隻得同别人合夥開了一個小染坊謀生。聶仕先夫婦心地善良,對勞苦鄉親充滿同情。

      聶榮臻在父母和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從小就為人厚道,同情勞動人民,常常主動幹些家務活,為父母分憂。8歲時,到外祖父唐雨初家上了3年私塾。在這裡他受到了啟蒙教育。聶榮臻的三舅唐海潭在重慶法政學堂讀書,思想活躍,知道外界的消息也多,常與同學在家裡議論時政。聶榮臻耳濡目染,也受到一些影響。

      1911年,因外祖母去世,外祖父在家守喪,私塾停辦,聶榮臻轉到沙土堡孔德三塾館就讀。辛亥革命後對新學的向往,使他于1913年轉到吳灘插旗寺小學。不久,又轉到離家15公裡的永川縣陳食高等小學住讀。

      陳食高等小學開設了多門學科,教師大多受過新學教育。聶榮臻來到這裡,倍感新鮮。他十分珍惜時光,如饑似渴地學習,除學好必修的各科之外,還廣讀博覽,增強知識的廣度和深度。第二學期,他在課桌上刻下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的字句,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每天晚間,常聽到他的琅琅讀書聲。别人已進入夢鄉,他仍坐在小油燈下。一個夜晚,國文教師劉繼修來到他的小油燈下,看見他正在閱讀有關太平天國的書籍,便說:“作為青年學生,博覽群書、知道古今,大有裨益,如此甚好。”一個晴朗的清晨,校長趙學仕看到他在走廊上邊走邊背誦屈原的《國殇》,連連點頭稱道:“好,好,屈原先輩的詩文應當熟讀。”聶榮臻以頑強的毅力,在這所小學苦讀兩年半,  1917年春轉到江津縣九如鎮立高等小學,同年夏畢業于該校。3年的高等小學學習,聶榮臻各門學科都取得優異成績。

      在陳食高等小學流傳着一個“打菩薩擴校舍”的故事。這則故事裡,記述了少年聶榮臻的鬥争精神。

      陳食小學設在名叫“三官殿”的廟堂裡,廟堂四壁排列着許多神像。廟小學生多,師生紛紛要求去掉泥塑神像,擴大校舍。校長也曾向廟堂會首們多次交涉,但均遭拒絕。這年夏天,新來了一位楊老師,家離得很遠,學校又無空房可祝榮臻和幾個同學商量,把廟堂耳房騰出一間來給楊老師祝當夜,他們把房裡的菩薩悄悄打碎、搬走,在門口貼了一張字條:“玉皇聖谕:天地水三官,即日當喬遷。”次日清晨,全校皆驚,一時紛紛議論。有的說:“菩薩升天了。”有的說:“菩薩搬家了。”師生們心照不宣:“既然是玉帝旨意,就應幫助三官殿菩薩搬家。”于是,把影響教學的菩薩全都打掉搬除。廟堂會首們惱羞成怒,要求地方官清查。可是,始終沒有查出結果,最後由校長出面,買了香燭作祭,送菩薩“升天”,不了了之。這樣一來,不僅楊老師有了宿舍,教師們也有了辦公室,又增加了教室,校舍寬敞多了,師生們都很高興。幾十年過去了,聶榮臻當年打菩薩的故事還在當地流傳。

      1917年夏,聶榮臻考入江津中學。

      江津中學,是當時縣裡唯一的一所中學。它創辦于1906年4月,是在維新思想影響下,學習日本近代教育制度而創辦的一所四年制中學。校址坐落在縣城内黃荊街,校舍土木結構,全是平房,校門坐南向北,成口字形。學校門前栽着兩棵巴蜀稀有的榆樹,校園内桑、柳、梧桐成蔭。當時學校的設備和教師,在四川可算是一流的。

      聶榮臻十分珍惜在江津中學的學習良機,學習非常用功。他認真地吮吸着文化科學知識。

      在他所讀過的書上,常有各種心得批注,蠅頭小楷,端端正正。對知識,他務求弄懂,不争分數高低,各種作業,一絲不苟,作圖清晰,字迹工整。

      他記憶力強,但不死記硬背,反複思考,直至徹底弄懂為止。學校保存下來的操行考查簿上,記載着關于他的操行評語:①容儀――衣服樸素;動作――活潑,上課專心;言語――不欺,溫和;品質――天性溫和;智力――記憶力強;感情――進取;意志――堅固。

      他面壁而讀的精神,在學校裡頗受人稱道。一次,教室裡已空無一人,他仍面對牆壁高聲朗讀,國文教師杜文運看到後說:“榮臻,你也該休息一會兒啦!你每天都如此嗎?”

      “是的,老師。”

      “為啥呢?”

      ①《聶榮臻青少年時代》,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第196頁。

      “老師,學生以為學問就如一堵厚厚的牆壁,不下功大就不能鑿穿它。”

      “如此有志氣!”

      杜老師把剛剛批閱完的一篇作文《評内憂外患》還給他,說:“榮臻,你這篇文章寫得好!道出了我們中國國弱民窮的根源,切中時弊,有說服力。

      文章思想新,有見地,文筆酣暢,辭意通達,我給你打了個滿分。我要把它貼在中堂,讓同學們看一看!榮臻啊,你從哪兒學到這麼多新名詞、新道理呀?”

      聶榮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幾本書。杜老師翻了翻,見是《天演論》、《物種起源》,還有《新青年》月刊等,慈祥地笑了。

      江津中學管理極嚴,學生全部住校,平時不準走出校門,更不準上街。

      自修室每間6至8人,在這樣的環境裡,聶榮臻潛心攻讀,博覽群書。家庭經濟困難,他省吃儉用,但不吝惜金錢購書。在他離開學校以後,學校還收到他從上海商務印書館預訂的一套《百科小叢書》。為了這套書,他花了一石谷子的錢。

      聶榮臻發奮讀書,尋找着救國之路。他面對受帝國主義列強宰割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聯系工業革命給歐美帶來的振興,明治維新為日本帶來的崛起,思索着如何使貧窮落後的祖國繁榮昌盛。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強大的政治沖擊波震蕩着中國。聶榮臻從《新青年》等雜志上,接觸到新的思想,他積極加入了進步學生的行列。

      1918年端午節,他約了七八個同窗好友到油溪,租了隻小船,暢遊浩瀚長江,觀賞龍舟競渡。船到江心,收住槳片,小船随波飄蕩。此時,隻見長空茫茫,江水滔滔,少年聶榮臻緬懷屈原,追念先輩改革法度的壯志,不禁熱血沸騰,遂以酒酹江,吟誦起《離騷》中的詩句: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馳騁兮,

      來吾道夫先路!

      他們一面在舟中小飲,一面議論時政。酒酣時,聶榮臻辭情激烈地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諸君将來再聚時,要有所成就方不負我們同窗之誼。”

      1919年1月18日,召開了有27個國家參加的巴黎和會。這是英、美、法、日等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這次會議漠視中國的主權和戰勝國的地位,非法決定讓日本繼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中國,舉國震驚;傳到江津,同學們氣憤至極,在校園集會,高呼口号,強烈抗議。

      “五・四”愛國運動終于爆發了。這股強大的曆史潮流,影響了中國一代激進的青年,也影響了聶榮臻。聶榮臻和同學們一起,遊行集會,撒傳單,貼标語。江津的大街小巷,到處都響起“外抗強權,内懲國賊”、“堅決抵制日貨!不買仇貨!不用仇貨!”的口号聲。

      抵制日貨,是聶榮臻在中學時代經曆的最大的行動。江津縣城地處長江邊上,商業比較發達,商店裡擺的幾乎全是日本貨,引起了學生們的強烈反感。江津中學和江津甲種農業學校的學生代表聯合起來,積極開展抵制日貨的行動。他們動員一些商店老闆,不要販賣日貨。“乾坤泰”、“鳴盛和”等大商店不理睬學生們的要求,一些小商販也跟着觀望。于是,激起了學生們的憤怒。學聯代表組成小組,分别對那幾家大商店進行搜查,将查出的日貨逐一登記,封存于“文昌宮”,準備焚燒。學聯還派出代表,沿江巡邏,凡裝有日貨的船隻不準靠岸。幾家大商店聽說學生們要焚燒日貨,着了慌,采取各種手段反抗,勾結江津軍政首腦,妄圖憑借武力壓服學生。縣長聶述文、駐軍團長王天培召開學商兩界代表會,江津中學的代表就有聶榮臻。王天培在會場周圍布滿荷槍實彈的士兵,企圖壓服學生。商人們要求賠償經濟損失,學生代表據理陳辭,寸步不讓,堅決要求焚燒日貨。雙方相持不下。

      6月末,《凡爾賽和約》正式簽字。消息傳來,更激怒了江津學生,他們立即集會,要上街遊行。校長和學監百般阻撓,關上校門,不準學生上街。

      在這關頭,聶榮臻和傅汝霖等進步學生鼓勵同學們:“不要怕!沖出去!”

      學生們打開校門,  200多人沖了出來,編成4路縱隊,和甲種農業學校等校的同學們一起,彙成聲勢浩大的隊伍。學聯派出代表,手執小旗,沿街維持秩序。越來越多的群衆參加進遊行隊伍,轟動了整個江津城。遊行隊伍到達“文昌宮”,把封存的日貨全部搬出,直抵東門江邊,搭起高台,學生和群衆圍站四周,兩校學生的代表登台主持大會,聶榮臻等人在會上發表了激烈的講演,激起聽衆強烈的愛國熱情,人人義憤填膺,就勢把日貨全部焚毀。

      大多數商人,通過抵制日貨的運動受到了教育。但少數大商店老闆極為仇視。他們賄賂軍警,對學生進行鎮壓。就在焚燒日貨的第二天,團長王天培帶着武裝士兵來到江津中學。學校在王天培授意下,首先開除傅汝霖,對其餘的學生代表,則準備在學期結束時開除或勒令退學。

      不久暑假到來,聶榮臻與江洋學生聯合會的領導人一起,草拟了一封公開信,号召同學們回家後廣泛宣傳,喚起民衆,抵制日貨,共赴國難。

      7月,聶榮臻回到家鄉,與唐家修、葉楚才等人結伴,到吳灘、石門等地宣傳。他大多利用趕集時機,站在高處演說。他演說時的愛國熱忱,常獲得在場聽衆的熱烈鼓掌。

      暑假結束回到學校,得知反動勢力将對進步學生進行鎮壓。激進的學生已經不能再繼續讀書,究竟何去何從,已經成為面臨的嚴重問題。這時,聶榮臻想的是去法國勤工儉學。

      當時,四川的勤工儉學運動正在迅猛發展,青年學生積極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從“五・四”運動到1921年底,四川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達492人,為全國之最。在四川,又數江津去的人最多,共去了40多人。

      聶榮臻與鐘汝梅等同學先到重慶打聽去法國勤工儉學的手續、路費等具體問題,然後返回家中,進行出國前的準備。

      他先到舅父家,争取支持。舅父唐富華願意協助。可是,回到家裡,父母卻舍不得兒子遠離家鄉,擔心發生意外,表示不同意。聶榮臻向父母申明改變現狀的意志和可能被捕的危險,堅決表示:“我生死都要去!”經過舅父的協助說服,父母終于答應了兒子的要求。在舅父的幫助下,籌足了300銀元的路費,準備就緒了。

      中秋佳節,家人團聚,備酒壯行。

      農曆重陽節後的一天清晨,聶榮臻拜别父母和舅父,懷着實業救國的理想,告别了家鄉。

      兒子離家的這一天,母親把一壇醇酒埋在地下,準備用這壇酒為兒子學成返裡接風。可是,這一壇子酒,老人家一直未能取出來。聶榮臻的母親和父親在30年代就先後與世長辭了。聶榮臻一别故鄉,再也沒有踏進石院子翠竹掩映的家門。直到1955年5月,他去四川視察軍工廠時,才順便回到江津縣城。

      小火輪在波濤翻滾的長江上行駛着。大江的風光很快掃去了他心頭的壓抑。

      船過萬縣,他和同學們t望白帝城,仰觀巫山十二峰,飽覽了三峽的風光。祖國壯麗的山河,神奇優美的傳說,使他們心曠神怡。一位同學面對壯景吟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我輩此去異國他鄉,不知何時能歸?”聶榮臻接口說道:“立志報國,那管他日久天長。”

      船到漢口,靠碼頭暫息,幾個同學相約下船去看看火車是什麼樣子。在四川,為修鐵路醞釀了多年,還發生了保路運動,但從未見過鐵路,更不要說火車了。他們趕到火車站,不湊巧,站上沒有火車。有人說,趴在鐵軌上可以聽到遠方火車行駛的聲音。聶榮臻于是趴下,把耳朵貼在冰涼的鐵軌上,隻聽得“嗡嗡”的響聲。大家離開火車站,很是興奮,議論着從法國回來一定要在四川修條鐵路,讓自己的火車在巴蜀的大地上奔馳。

      到上海後,他們停留了10來天時間。

      上海,當時被稱為“十裡洋潮,是“冒險家的樂園”。在這裡,聶榮臻看到了國中之國的租界,看到了外國人享有的特權,看到了外國佬和有錢人尋歡作樂的賭嘗舞廳、夜總會、鴉片煙館。這些更堅定了他富國強兵之志,更感到出國求學的道路走對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