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徐向前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徐向前傳 > 第一章生在平凡之家

第一章生在平凡之家

書籍名:《徐向前傳》    作者:中央文獻研究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第一節家世

      農曆辛醜年九月二十八日①,一個新生命降生在山西省五台縣永安村。這就是徐向前。

      永安村,在五台縣西南,滹沱河北岸,原名“薄家村”。早在魏晉時期,這裡曾是官府的糧地,有“倉城”之說,後來廢棄了。老百姓希望永遠過安定的生活,忌諱“薄家”這兩個字,于是就改為“永安村”。

      徐向前出生時,正是一個動亂的年代。1900年仲秋,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進攻北京。德國元帥瓦德西統領的八國侵略軍,在京城燒殺搶掠,頤和園遭洗劫,慈禧太後的住所也被焚毀。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先逃到大同。沒過幾天,轉駕太原,德國軍隊打到五台縣附近的龍泉關,清軍在五台山一線設防保駕。太後和皇帝又倉惶逃往西安,授命李鴻章為“全權議和大臣”,拜倒在侵略者的腳下。《辛醜條約》就是這恥辱的記錄。腐敗無能的清王朝風雨飄搖,走向崩潰,人民處在極度苦難之中。這在徐向前出生時仍然保持着古老生活方式的山村中,人們通過不斷增長的納稅、納糧、抽丁、派捐,明顯地感受到了。

      徐向前的出生,和中國當時一個時辰出生的成千上萬個嬰兒一樣,使在世的炎黃子孫又增加了一員。要說在他的家裡他還有點地位的話,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男性。“重男輕女”的封建習俗,毫不例外地影響着他的長輩。母親一輩子生養7個兒女,活下來的有5個。第一胎生的是女孩,起名先月。奶奶很不高興,說:“進門就生這多超餘”。她盼孫子心切,連孫女的名字都不願叫,多是叫“妮子”。第二個出世是男孩,奶奶高興極了,起了一個多财多福的名字,叫銀倉。但很不幸,12歲夭亡了。第三胎是女孩,叫春月。第四胎出生後即亡,沒有留下名字。第五個是男孩,名喚銀福。按出生順序,徐向前是第六,按兄弟排行,是老三。他的老妹稱他“二哥”,是因為他大哥過早離開人世的緣故。

      銀倉早逝,使徐家遭受很大的打擊。尤其是母親,悲痛欲絕。

      為了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他堅持要給死去的兒子“娶妻成家”。其實是兩具少年男女屍骨合葬,俗稱“陰婚”、“鬼妻”,這在當時是平常的事。

      徐向前來到人世間沒多久,父親鄭重其事地把他的名字填寫到宗譜第十九代世孫的位置上。他的姐妹們都沒有這個資格。他們雖然都出生在徐門,但不能上徐家的宗譜。老人們說:“閨女早晚是人家的人”。能上徐氏宗譜的女人,是徐門的媳婦。她們在拜堂成親後,名字便寫到宗譜上。

      徐向前的乳名叫銀存,表字子敬,号象謙。直到他在黃埔軍校畢業後還用着“象謙”這個名字。大革命失敗後,根據這個名字的諧音,改成“向前”。

      這可能也是表明他對革命忠貞不二,永不回頭的一個标志吧。

      家庭,是人生立足的基地,制約着每一個人的成長。徐向前出生時,家境處于小康水平。表面看上去,這個家是不餘不欠,不豐不累。但家裡人都懂得,這個境況,全家人都盡自食其力的義務才能維持。

      徐氏家族曾有過一段不平常的曆史。徐向前聽長輩們說,徐家祖上是三兄弟,家境貧寒,人丁也不旺。老大生一子,老二、老三都無後;第三代是兄弟倆:到第四代,又是3兄弟。徐向前是這3兄弟的第三分支的後代。這一分支,一代接一代地奮鬥,傳到第六代,才積攢了相當數量的土地與家産,①公曆1901年11月8日。

      開始富裕起來,“丁既昌矣,門戶張矣,或文或武,衣冠光矣”①。七、八兩世“書香兆瑞”。到第十代,有人踏入官門。清朝順治初年至光緒末期,徐門都有做官的人。二百五十年間,任七品官職以上的有50人之多,得诰封、诰授的15人以上。任最高官職的,是徐向前十五世祖徐松龛,官至欽差,頭品頂戴。他在道光年間欽點朝元,翰林院編修,任過福建巡撫、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著有《瀛衰志略》,是一部中國較早研究世界地理的著作。

      一個家族,幾百年間,繁衍冉繁衍,分支又分支,除了徐氏近支以外,其他的聯系已經很少很少。在徐向前這個小小分支裡,父親、祖父,乃至曾祖一代,都沒有做官的人,學業的最大成就者,有1個舉人、3個秀才,他父親是這小小分支中最後一個考中秀才的。

      在徐向前的曾祖父以前,家庭經濟狀況還好。從祖父開始就逆轉了。爺爺徐鶴林,想振興一下家業。他從務農轉為經商,奢望帶來轉機,冉耀徐門。

      出乎意外,生意欠佳。不僅沒有赢利,反而賠了本。一蹶不振,債台高築。

      沒有等到兒子成年他就離開了人世。爺爺死後,家裡由奶奶掌管,典當變賣了土地、房屋等家産,辦完喪事,償還債務。這時,徐向前的父親隻有13歲。到徐向前降生時,家裡有10幾畝瘠薄的旱地,還有兩畝水澆地,算是良田。

      家業衰敗了,門面還得支撐着。村裡人照舊叫他們“樓院徐家”。不過,大家也知道,徐家不比從前了。隻是院門門媚上表明這個家庭身份的“禮門也”3個字依稀可見,院内的小路已經破壞。5間對稱的東西廂房,由于住人的緣故,年年整修,狀況稍好一些,然而也不像當年有生氣了。上房是二層樓,這是永安村咯一的樓房,“樓院徐家”即由此得名。

      在這個中等生活的家庭裡,徐向前沒有受嬌生慣養的條件,也沒有饑寒交迫的遭遇,但是,他必須勞動。從七八歲開始,家裡就要求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年齡的增長,擔子也越來越重。

      ①《徐氏家譜》卷八。

      第二節在母親身邊長大

      徐向前小時候,父親多在外謀生,他整天跟着母親屋裡屋外轉。

      他的母親姓趙,名金銮,生于1862年,長在離徐向前家不遠的槐陰村,家境與徐門相當。她中等身材,眼近視,裹小腳,語不多,明事理,性格溫和,辦事穩重。她不是徐向前父親的原配。在她之前,徐父曾娶一妻,兩三年後病故,沒有留下子女。趙氏并沒有因為是填房而降低她在徐家的地位,相反,由于她的善良和純正,博得了長輩的喜愛。婆婆信任她,放手讓她操持家務,她成了家庭生活的實際組織者。母親信奉佛教。五台山是佛教聖地,與浙江的普陀、四川的峨眉、安徽的九華山齊名,共譽為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受它的影響,台内台外,幾乎家家都有信佛的,婦女更顯得虔誠。在那裡,五台山被神化了,人們也就很自然地追逐着神話般的世界,祈求從那裡得到什麼。五台山,位于五台縣東北隅,由東、西、南、北、中5座屹立環抱的山峰組成。這5座山峰都以台定名,東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鬥峰,中台翠岩峰。關于五台山,徐向前小時候,還聽母親講過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很早很早以前,五台山沒有名字,5座山峰内外,氣候異常惡劣,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秋天顆粒不收,冬天滴水成冰,人們無法生活,文殊菩薩傳教到此,決心改變這種狀況,造福于人間。

      東海龍宮裡有一塊大石頭,叫歇龍石,能改變氣候。于是,文殊菩薩變作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龍王以為他搬不走,就答應了。誰知,文殊菩薩口念咒語。巨石立刻變成手指大小,文殊拾起塞進袖筒,向龍王施禮告别,飄然而去。到了中間山峰南邊,把歇龍石恢複原來大小,放在山谷裡。當時正是烈日當空,久旱不雨,放下歇龍石後,五峰内外立刻變得清涼無比。于是,人們把這條谷叫清涼谷,山就叫清涼山,山上建了一座寺院,叫清涼寺。從此,這裡風調雨順,年年豐收。後來,龍王因沒有歇龍石,熱得受不了,就出海來尋找。群龍在山裡找歇龍石,一氣之下,用尾巴把5個山頭掃掉了,留下了5個平台,人們就将清涼山叫五台山。

      這是一個神話故事,在徐母的心中卻留下了故事中的神。她信仰文殊菩薩,就像在五台山修造六六三百六十座寺院的人們一樣崇拜他。她沒有能力到五台山建寺造廟供奉文殊,就從五台山“請”來一尊木雕文殊,後來又添了一尊石刻的。盡管這些偶像高不盈尺,面孔癡滞,無五髒六腑和思維,但她還是十分虔誠地供奉着,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爐香,夜半人靜時,還要閉目打坐。她心誠得連魚、肉、蔥、蒜、韭菜都不入口,叫做“吃清口齋”。

      徐向前剛剛會觀察周圍事物時,看到母親燒香禱告,不知是怎麼回事,以為做母親的都是這個樣呢。有一回,母親不在,他和哥在家,玩着玩着,就跑到供佛的樓上,把母親用的念珠、經卷拿下來,穿上母親的長衣服,模仿着母親的樣子,數着念珠,“默”着經卷,胡鬧了一陣。母親回家看到這種情景,生了氣,差點要打他。

      在徐家,徐向前的兩個姐姐都随着母親吃齋念佛,爸爸和哥哥都不信佛,卻也不反對她們信。佛門要求弟子“積德”,他們認為,積德總不是壞事。

      于是母親除了例行祈禱之外,就是把信仰凝聚到行動上,廣積德,做好事。

      母親憐貧惜老,施舍僧侶。冬天,街上來了乞讨的人,她常把他們讓到屋裡,給吃,給喝,再施舍,然後打發他們走。如遇僧尼化緣到門前,都以同道師長相待,淨手素齋,不吝布施。母親這種行為,影響了徐向前。他幼小的心靈還理解不了那些難以捉摸的盲目崇信的意義。他是從人與人的關系中認識母親的。他朦朦胧胧地意識到,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愛護,平等相處。

      尤其對窮苦人,母親那樣做是對的。

      有一年隆冬的一天,徐向前正在街上和孩子們一起玩,見到一個讨飯的老人被狗扯倒,衣服撕破了,籃子摔出了好遠。老人躺在雪地裡,好一會沒有起得來。見到這種情景,徐向前趕忙跑過去,把老人扶起來,又把籃子、棍子揀起來送到老人手裡,然後對老人說:“到我們家去暖和暖和吧。”老人遲疑着不肯走。徐向前又說:“走吧,到我們家,會給你飯吃的。”老人又看了看眼前這副顯露着稚氣、誠懇表情的小臉,一拐一拐地跟着到了徐家。

      老人凍得麻木的身軀暖和了,撕破了的衣服縫好了,吃了一頓飽飯,臨走又拿了一些幹糧。他含着淚水,不斷道謝,“小兄弟”、“老嬸子”地叫個不停。

      母親的節儉勤勞,對徐向前也有很大影響。母親閑不下來,他也閑不下來。母親打掃屋裡屋外,他也拿着小笤帚東一下西一下的劃拉;母親做飯,他也往竈門裡添柴添炭。

      他伴随母親勞動,勞動伴随着他成長。盡管他自己沒有意識到這是勞動,或者說,那時他做的不算什麼勞動,但對他勞動觀念的養成,有潛移默化的效果。七八歲以後,他便有了更多的勞動機會。母親還給他和哥哥都規定了數額,早起必須拾一籮頭糞回來。

      永安村前有一條車馬人行大道,離徐向前家有1裡多遠,他們兄弟倆多是在這條大道上拾糞。别人家的大小孩子也要到這條大道上去拾,誰起來得早,就能多拾一些,誰起得晚,就可能空着籮頭回家。徐向前要完成母親定的數額就得早起床,要得到母親的贊揚還得走在哥哥的前面。他有時起得早,不等哥醒來,就背上籮頭走了。

      有一次,哥哥起來晚了,沒有拾到糞,怕母親責罰,就央求徐向前把糞分給他一半。徐向前不幹,他反對欺騙母親。哥倆吵了一陣,哥哥自知理虧,隻好到母親面前去認錯。

      北方冬天的五更時分是最冷的,人們管它叫“鬼龇牙的時辰”。有時徐向前拾糞回來,腳凍麻木了,手凍僵了。母親很心疼,幫他脫鞋,讓他上熱炕暖和,還用手暖他的凍得發紫的小手,可是從來不說不讓孩子去拾糞的話。

      徐向前到成年後才體會到,母親這樣做,也是一種對孩子的愛,而且是真正的愛。這對他的堅強性格的形成。是一個直接的因素。

      到了夏天,徐向前就去割草,挖野菜,采榆、杏、桑、槐、楊、柳葉。

      受生活的逼迫,他小時候吃過許多種野菜和樹葉。這對他後來從事千難萬苦的革命事業倒很有好處。戰争年代,長征途中,他這些生活經驗幫他度過了許多難關。長征時,紅四方面軍曾三過草地,糧食極度缺乏,他帶頭采野菜充饑。他不僅認識什麼樣的野菜可以吃,而且知道什麼樣的野菜怎樣做才好吃。為了不忘記自己的出身,為了使自己經常憶起最初的革命年代,直到他當了元帥之後,還經常吃些粗糧和野菜,有時還自己親手去采摘。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裡,社會交流極不發達。在城裡,吃、穿、用主要是用貨币去交換,而在徐向前生長的山村裡,吃、穿、用主要靠自家生産,買賣貨物很少見。家家戶戶,年年歲歲,都要自己想方設法地種地、織布、編織各種器皿、家具、簾席徐向前生活在這樣的“小社會”中,必須努力去适應這個環境。要會做各種家務事,會做力所能及的農活,還要學會各種編織手藝。他學會了編挖野菜和挑土拾糞用的籮頭、籃子,撈米飯用的笊籬等一些編織手藝。在他當上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時候,家裡還用着他編的笊籬。

      這笊籬往往引起母親對他的思念,有時手裡拿着笊籬,眼淚就流了下來。

      第三節接受父親的啟蒙教育

      父親看兒子,總是把眼光放在年齡的前面,給設計一條路,讓他沿着這條路走下去。

      徐向前的祖父曾經給徐向前的父親設計了一條路:不務農,也不經商,要為官。走這條路的第一步就是讀書。為達到目的,在家境逆轉的情況下,仍咬牙堅持供兒子讀書。但是,讀書,為官,是一條艱難的路,忍辱、奮鬥,結果沒能走通。徐向前父親的學業沒有成就,祖父卻先逝去了。

      這些比徐向前出生還早幾十年的事,他隻能從老一輩的片言隻語中有所了解。不過,父親後來的境遇,他倒知道一些。

      “我父親是個晚清秀才,教了一輩子書。”“為人耿直,不阿不欺,辦事公道。”①這是徐向前心目中父親的形象。

      徐向前的父親徐懋淮,生于1857年。困家境艱難,從小在外祖母家就學。

      他父親去世時,他隻有13歲。為了前程,祖母繼續供父親讀書。近20歲時,通過了清朝科舉制度的最低一級,獲得了能在縣學、府學讀書的生員學位。

      一般稱秀才。生員有應鄉試的資格,鄉試合格稱舉人。可是由于家境不濟,他一直沒有通過鄉試,到老還是個“窮秀才”。

      秀才,在村裡還有一定的聲望。他學字“次江”,号“遇豐年”。次江這個學名很少有人稱呼,“遇豐年”,倒是村裡人經常叫的。村裡有大小事情,如打架鬥毆難解、家庭糾紛不平時,都願意找遇豐年評說;有分門立戶、割地買房的事,也要找他作中證。全村人信任他,不完全是因為他有一點學問,主要是因為他熱心于村裡的公共事業。村裡設立學堂,他到處奔走去請先生,學堂的房子壞了,他也率先出力維修。

      父親的行為,是家風的體現,給徐向前以很大影響。他模仿着父親以平等的态度對待周圍的人,不阿強淩弱,不媚富欺貧。但是,徐向前也不是對父親所有的行為都效法的。父親在外對人很友善,在家盡管與母親感情很好,但放不下男人對女人的威嚴。徐向前總是站在母親一邊,維護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徐家的日常生活,雖然由母親安排,但家庭經濟的掌握和支配權是在父親手裡,母親手中很少存過一文錢。徐向前對此頗不平。他當了小學教師之後,每月有20塊白洋的薪水,都要如數交給父親,不能給母親。父親要求他這樣做。可他看到母親手裡年年不進一文,心裡很不是滋味。有一回,他領到薪水,偷偷地交給了母親3塊錢,隻交給父親17塊。父親問他怎麼剩17塊,他隻好說,一個同事成親,那3塊送禮了。

      3塊白洋,打動了母親的心。母親接過錢,淚水欲滴。據說這3塊白洋,在他母親手裡保存了好幾年,終因生活的需要,又交給父親派了用場。這是五台女性,也是中國女性的美德。男人能幹,女人能省,是立門治家之要。

      當地有這樣一首民謠:“男人是扒扒,女人是匣匣,不怕扒扒沒齒子,就怕匣匣沒底子。”

      徐向前的父親為人正直,能感動村裡人,卻不能感動“上帝”。家境越來越破落。由于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原因,他沒有再考舉人,放棄了仕途,順應曆史安排的路走進教書匠的行列。父親當先生,兒子卻沒有條件做他的學生。他教書不在本村,除在東冶鎮做過幾年先生外,多到“日外”去,不①徐向前:《曆史的回顧》。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2、3頁。

      能把徐向前帶在身邊。因為在本村或附近,工錢都很低,難以維持7口之家的生計。“口外”,是五台人謀生的一個去處,也有叫“西口”的。他去的“口外”,就是内蒙古的和林格爾和涼城一帶。到這些地方去,在有錢人家裡做私塾先生,一年的工錢是1個銀元寶,約合50兩白銀。工錢是一年付給一次,他也就一年回家一次。每逢年關,他都要向塾主告假,帶錢回家,安排家裡一年的生活,與家人過個團圓年。然後再開始一個新的循環。

      有一年臘月,父親照例吉了假,賃了一頭毛驢搭腳兒,懷揣那個元寶回家。誰料想,路上遇到土匪“棒子隊”,搶走了毛驢,也把那個一年心血換來的元寶搶走了。落個兩手空空,命還差點兒搭上。一家人指望他回來安排年事。可他一到家,不僅沒給家裡人帶來歡樂,反而蒙上了一層陰影。

      徐向前的父親,雖然沒有像爺爺那樣給徐向前設計一條路,但總還是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父親心裡最清楚的是:兒子有了學問才會有前途。徐向前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讀《百家姓》、《千字文》、《P農雜志》之類的書。這是舊中國傳統的識字課本。寫字,從描紅摹字入門,臨帖抄仿。這不僅是對徐向前,對徐向前的哥哥、妹妹以及後來對徐向前的大女兒松枝,都是這樣的。由于父親的嚴格教導,給徐向前打了一個基礎。入村塾讀書時,學習成績不錯,先生經常稱贊他。徐向前說:我小時候并不聰明,學習不落後,主要是父親給了我啟蒙教育。

      徐家的家教是很嚴格的。徐向前小時候,除了接受父親的文化教育外,還接受了祖宗立下的訓條的教育。他的四世祖兄弟3人,名徐文厚、徐文達、徐文源。徐文源襁褓喪母,全靠兩個哥哥撫養,種地的時候把他抱到田裡去,有時背着他耕地。徐文源長大之後,對哥哥們的養育之恩,終生不忘,并立下訓詞,教育子孫效法祖宗,兄弟姐妹之間,相親相愛,和睦相處。誰不按這訓條去做,要遭到老天爺的懲罰。這訓詞一代一代往下傳,從未廢止。徐向前的父親也沒敢違背祖宗的遺訓,仍用這訓條教育他的兒女們。徐向前小時候最先背下來的文字,就是這家訓:“襁褓失母,兄文厚、文達祖負抱而耕。文源姐以報恩,誓其子孫焉:布谷催耕,兄淚盈盈,有弟無母,無母孰哺?負我來耜,抱我弱弟,以适于南畝。苗既碩,弟何小,兄也顧之,勞心草草。弟既長,兄已老,弟也事之,私心未了。滹沱浩浩,潭水一掬,決潭益沱,毋乃不足,曰子世世子孫,惟兄之子孫,是親是睦,敢或侮之,神其不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