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都市言情 >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 楊成武小傳

楊成武小傳

書籍名:《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1914年9月9日,楊成武出生在閩西長汀縣一個普通農民的家庭裡。楊成武的祖輩雖然都沒上過學,但為了使楊成武今後有出息,全家省吃儉用,送他上學。6歲時,楊成武便在村裡念私塾,讀《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9歲那年,楊成武從私塾轉到上杭縣回龍鎮教會小學,從讀《四書》改為學語文、算術、念聖經。小學畢業後,楊成武考進福建省立第七中學。念初一時,“五卅慘案”、“沙基慘案”先後發生,楊成武和同學們一道上街,開始接觸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浪潮。在中學讀書時,有一位叫張赤男的老師對他特别關心。張赤男是位地下黨員,負責領導長汀、上杭、連城、清流、甯化、武平一帶的地下革命運動。他給楊成武和同學們講馬克思、列甯主義,講北伐戰争、南昌起義、廣州起義,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井岡山鬥争,描繪了共産主義錦繡前程,引導楊成武樹立遠大的革命抱負,并介紹他和一些同學加入了農會和共青團,在他心靈裡點燃了革命的火種。1929年1月,張赤男帶着他們搞古城暴動,繳民團30多人的槍,後又發起四都、宣成等地的農民暴動,打土豪,分田地,将農民運動開展得紅紅火火。3月11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攻入長汀,一舉消滅土匪郭風鳴部的主力,擊斃匪首郭風鳴,建立了福建省第一個紅色政權――長汀縣蘇維埃政府。毛澤東親自指導長汀附近四個縣的農民武裝成立了自己的赤衛隊,将其編為閩西工農紅軍第4團、第5團,全稱紅軍第二路軍,由張赤男任總指揮。1930年3月,閩西紅軍正式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3縱隊,成為井岡山根據地革命武裝的一部分。楊成武相繼擔任連政委、大隊長等職務。不久,張赤男擔任了紅12師政治委員,楊成武擔任了該師政治委員會辦公廳秘書、秘書長。1931年春,楊成武又調任第11師第32團政治委員,成為紅軍的一名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先後參加了第一次、第二次反“圍剿”戰鬥。在第三次反“圍剿”中,楊成武率部奉命攻打贛南新城,阻擊來自廣東增援的國民黨軍餘漢謀部,掩護紅3軍團攻打贛州,與餘漢謀部獨立混成旅展開了一場惡戰,全殲敵混成旅。在這次戰鬥中,師政委張赤男、副團長肖君玉都光榮犧牲。新城戰鬥結束後,部隊到長汀墟整編,由聶榮臻、林彪代替毛澤東、朱德分别擔任紅1軍團政治委員、軍團長,并由羅榮桓任紅1軍團政治部主任,彭枯任副主任,陳奇涵任參謀長。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聶榮臻親自來到32團,和楊成武一起指揮戰鬥。在宜黃仙人橋伏擊戰中,楊成武率領部隊與友軍活捉敵59師師長陳士渠,繳獲敵人三十多挺捷克式輕機槍。戰鬥結束後,聶榮臻表揚32團,說在沒有團長的情況下完成任務好,抓的俘虜多,說楊成武是“模範團政治委員”。第四次反“圍剿”勝利結束,紅4軍第10師改為第4團,楊成武任團政委,耿飙任團長。紅1軍團第2師紅4團是紅軍中一個老團,它的前身是葉挺領導的北伐軍第4軍獨立團,參加過南昌起義、“湘南暴動”等。紅軍長征時,紅4團擔任前衛任務,搶占九峰山,克道洲,打了不少硬仗,突破了敵人一道道封鎖線。尤其是湘江一戰,紅4團為了掩護中央主力紅軍強渡湘江,損失很大。楊成武在指揮部隊作戰時,腳再一次負傷,敵人要抓活的,戰士們奮不顧身才把他救下來。

  
      遵義會議重新确立毛澤東在中國工農紅軍中的領導地位,在毛澤東的英明領導下,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兩占遵義,佯攻貴陽,威懾昆明,巧渡金沙江,粉碎了蔣介石在川黔滇三角地帶剿滅紅軍的計劃。中央紅軍強渡金沙江後,繼續北上,來到大渡河畔。國民黨軍隊緊追不舍,他們希望憑借大渡河天險堵截紅軍,完成對紅軍的包圍。蔣介石妄想讓共産黨做石達開第二。此時,紅4團接受飛奪泸定橋的戰鬥任務,楊成武和團長王開湘率領部隊飛奔320裡,來到泸定橋西岸。橋上的木闆已被國民黨軍撤走,隻剩下13根光溜溜的鐵索。但這些沒有吓住紅4團的勇士們。紅4團馬上由22名共産黨員組成精幹突擊隊,每人肩上斜挂一支駁殼槍,背插馬刀,手持沖鋒槍,腰間纏滿了子彈和手榴彈,冒着對岸射來的猛烈炮火和密集槍彈,扶着橋欄索,踏着搖晃不定的鐵索,向對岸奮勇前進。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戰鬥,将守敵全部擊潰,保證了中央紅軍主力順利地渡過大渡河。中央軍委在慶功大會上,為紅4團頒發了寫有“獎給飛奪泸定橋的紅4團”的錦旗。1984年,楊成武将軍回憶飛奪泸定橋的壯舉時,仍很激動,滿懷豪情寫下了“無邊風雨夜,天塹大渡橫。火把照征途,飛兵奪泸定”的詩句。

  
      1935年8月1日清晨,楊成武突然接到軍團首長的通知,說毛澤東和黨中央指定他所在的紅4團擔任紅軍先遣團,要他火速趕到毛兒蓋,直接到毛澤東那裡去當面領受任務。原來黨中央決定過草地,從水草叢生、不見人煙的草地上走出一條北上的行軍路線來,毛澤東親自點兵,要紅4團作為先頭部隊在前面開路。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指示,8月21日清晨,紅4團肩負着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的重托向草地進軍了。在沒有道路、沒有人迹、沒有山石和樹木的沼澤地裡整整滾爬了六天,終于像毛澤東所期望和預料的那樣勝利地闖過了草地,開辟了紅軍北上的通途。許多年後,楊成武為這段經曆寫下一副聯語:綠草掩泥潭,征途艱險,三軍踩開一條路;白雲藏風暴,任重道遠,統帥帷幄萬裡程。

  
      長城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侵略者先後簽訂了《塘沽協定》、《何梅協定》、《秦土協定》等一系列賣國妥協的條約,使中國的河北省北部和察哈爾省的主權大部喪失。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中國共産黨為适應全國政治形勢的變化,制定了新時期的策略路線和軍事戰略。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組織東征軍,東渡黃河,到日本占領區聯合一切抗日武裝力量,發動和開展遊擊戰争。旋即建立了“抗日先鋒軍”,毛澤東任政治委員,彭德懷任司令員。下轄林彪、聶榮臻指揮的紅1軍團和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指揮的紅15軍團。楊成武任紅1軍團第1師政治委員,師長是陳康。東征勝利結束後,紅軍主動撤回黃河以西根據地。不久楊成武進入紅軍大學學習,從紅軍大學畢業出來改行當紅1師師長。不久,“七七”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民抗戰序幕,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紅1師改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獨立團,楊成武任團長,熊伯濤任參謀長,羅元發任政治處主任,作為第一批開赴華北戰場的部隊,參加了平型關戰役,任務是深入敵後負責阻擊涞源、廣靈兩個方向的日軍援兵,保證兄弟部隊全殲平型關的日軍。

  
      抗戰初期,華北戰場呈膠着狀态,日本侵略軍妄想全面控制華北,使其成為全面侵占中國的又一個大後方。國民黨軍在忻口、娘子關對日軍進行了有效打擊,使華北抗戰出現了新的局面。為配合忻口戰役,楊成武率獨立團在敵後戰場多次進行伏擊、襲擊、出擊作戰,破壞敵之聯絡,斷絕敵之交通,阻止敵之開進,截獲敵之彈藥、給養,以遊擊戰的手段與日軍在晉東、晉北、冀西、察南地區周旋。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廣靈至靈丘的公路一直被獨立團牢牢控制,給坂垣師團後方補給造成極大的困難,沉重打擊了日軍第5師團的後方補給線,有力地支援了友軍在忻口的作戰。經過幾次戰鬥,到1937年10月,獨立團先後占領了涞源、廣靈等重要城鎮,建立了抗日革命根據地。這時,獨立團由出征時的1700多人發展到7千多人,奉八路軍總部命令擴編為八路軍獨立第1師,楊成武任獨立第1師師長。一個月後,晉察冀軍區成立,聶榮臻擔任軍區司令員兼政委。八路軍獨立第1師所開辟的察南、雁北、平西及保定以西的冀西地區,被劃為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楊成武被任命為獨立第1師師長兼第一分區司令員,鄧華任師政委兼第一分區政委,熊伯濤任分區參謀長,羅元發任分區政治部主任。

  
      1939年秋,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日寇在中國一方面對國民黨軍正面戰場減弱軍事進攻,企圖用政治手段逼迫蔣介石政府投降,同時唆使汪精衛集團建立傀儡政權;另一方面對共産黨領導的敵後戰場加緊進行大規模“掃蕩”,以鞏固其占領區,妄圖加快吞并、滅亡中國的步伐。10月31日,楊成武接到通知趕到阜平縣青山村,準備參加晉察冀分局組織工作會議和晉察冀軍區成立兩周年紀念大會,突然得到情報:日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将親率第2、第4大隊約1500多人(僞軍除外)進犯涞源,企圖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楊成武當即請戰,率部在黃土嶺以東上莊子至寨頭之間狹谷進行伏擊,結果這次伏擊戰,共斃傷日軍900餘人,阿部規秀也被迫擊炮炸死。阿部規秀是八路軍、新四軍在整個抗日戰争期間擊斃的日軍最高将領,此時楊成武才25歲。八路軍25歲的年輕将領打死日寇52歲的老将,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在解放區傳頌一時,蔣介石也特意給八路軍總部發來電報詢問情況并說要給予獎賞。

  
      1944年,楊成武調任冀中軍區任司令員,擔負起恢複、鞏固和發展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積極準備戰略反攻的任務。楊成武在任冀中軍區司令員期間,率冀中軍民在冀中平原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地雷戰、地道戰、交通戰、平原遊擊戰、水上遊擊戰,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

  
      1945年8月,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戰硝煙未散,蔣介石又燃戰火,楊成武部很快又投入到了解放戰争之中。1947年秋,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秋季攻勢,蔣介石急令華北國民黨軍五個師進至北甯線出關增援,楊成武決定沿路伏擊敵援兵。10月16日,石家莊守敵第3軍軍長羅曆戎果然率軍部、第7師、第22師第66團送上門來。楊成武把主力部隊布置在清風店地區,經過三天激戰,共殲滅國民黨軍1.7萬餘人,其中俘敵第3軍軍長羅曆戎以下官兵1.1萬餘人,擊落飛機1架,開創了晉察冀軍民打殲滅戰的新紀錄,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重要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東北民主聯軍的秋季攻勢。清風店戰役剛結束,中央軍委決定由楊成武部乘勝奪取石家莊。11月5日夜,攻城部隊突然包圍石家莊外圍各據點,全線發起攻擊。8日,我軍全部掃清敵外圍守軍據點。10日下午4時,我軍向市區發動總攻,很快突破敵人兩道防線,進入市區作戰,到深夜全殲石家莊市區守軍。此戰,我軍共殲國民黨軍2.4萬餘人,繳獲坦克9輛、火炮100餘門、槍1萬餘支、鐵甲車5列、機車90台、汽車280輛及大批彈藥和物資,拔除了國民黨軍在華北的一個戰略要點,使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連成一片。同時,開創了人民解放軍奪取大城市的先例,為日後進行城市攻堅戰提供了寶貴經驗。為此,中共中央特發電嘉獎。

  
      1948年夏秋之交,在解放戰争進入戰略決戰的重要時刻,黨中央和毛澤東把楊成武召到西柏坡接受新的任務:以第1縱隊、第2縱隊的兩個旅、第6縱隊為主,組成第3兵團,并統一指揮晉綏的第8縱隊、内蒙的兩個騎兵師以及晉西地區的地方部隊,由楊成武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李天煥任副政治委員。第3兵團的主要任務是進軍綏遠,開辟新的戰場,把傅作義的主力拖在平綏線,調動他們向歸綏轉移,使華北的敵人不出關、少出關。在進軍綏遠前,毛澤東語重心長地提醒楊成武說:“這不是當年在毛兒蓋過草地,那個時候你帶一個團,不過2000人。現在是個兵團,四個縱隊,還有騎兵師、地方武裝、上萬的民工。10多萬人都要吃飯呀,能說沒有困難嗎?”毛澤東随即給楊成武發出四點指示:第一,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把可能遇到的困難想夠想透,根據存在的困難,依靠群衆,想出如何對付的辦法。第二,要做好充分的物資準備。抓緊武器、彈藥的補充,要把解決吃飯問題當作能不能站住腳的最大的問題來抓。第三,就是要首戰必勝。第一仗要把集甯那個師消滅,然後從集甯由東向西同時進軍,占領包頭,把綏東、綏南、綏北都占領了,隻留下一個歸綏,那我們的軍隊就站住腳了。第四,全體指戰員都要學會做群衆工作,宣傳黨的政策、黨的主張。

  
      綏遠是蒙、漢、回、滿、藏等民族聚居地區,是傅作義苦心經營二十多年的老窩。第3兵團進軍綏遠這一突然行動,不僅使傅作義驚恐不已,蔣介石驚慌失措,就連國民黨的靠山美帝國主義也感到勢态嚴重。美聯社驚呼這是一個“絞殺性的進攻”。楊成武出師塞北,連克集甯、豐鎮、涼城、和林、清水河、興和、陶林等城鎮,控制了豐鎮以北到歸綏以東的平綏線,後又攻下包頭、大同,并圍困歸綏。傅作義部後院起火,疲于西援、東調,手忙腳亂。傅作義盡管手握60餘萬重兵,對于東北我軍展開的淩厲攻勢,卻無暇旁顧,有力地配合了遼沈戰役的順利進行。

  
      第3兵團勝利地完成了進軍綏遠的作戰任務後,回師參加平津戰役,并首先配合進關的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進行了張家口圍殲戰,殲滅敵11兵團五個師、兩個騎兵旅,共6.5萬餘人,解放了察哈爾省的首府――張家口市。1948年11月1日,為了适應戰争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央軍委對人民解放軍進行了統一整編,第3兵團改稱第20兵團,楊成武任兵團司令員,李天煥為兵團政治委員。12月28日,接到平津戰役前線總前委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來電,第20兵團向東進至北平郊區,參加包圍并和平解放北平的作戰。平律戰役結束後,遵照中央軍委指示,第20兵團于3月12日揮戈南下,将旌旗指向太原,和第18、19兩個兄弟兵團會合,參與太原戰役。

  
      太原是閻錫山精心構築的反共堡壘,他在太原及其附近修築了大大小小的碉堡5000多個,把太原變成了縱橫交錯的堡壘地帶,守備太原的總兵力共約84000餘人。整個太原戰役由徐向前指揮,并由他任司令員兼政委,周士第為副司令員,羅瑞卿為副政委,楊成武、周士第、楊得志、羅瑞卿、陳漫遠、胡耀邦、李天煥等是總前委委員,參與指揮工作。彭德懷在總攻時刻指揮了戰役。在解放太原戰役中,第20兵團并會同第19師(西北野戰軍第7軍的一個師)擔任北面、西北面、東北面地區的作戰任務。為了策應全國戰場形勢,解放軍最先采取了圍困、瓦解和攻擊相結合的方針,對太原圍而不打,一打則幹淨利落消滅敵人。第20兵團第119師巧妙地攻取了太原外圍最重要的據點――卧虎山,活捉敵第19軍軍長曹國忠,閻錫山吹噓卧虎山這個“共軍三個軍一個月也攻不下的要塞”,被第20兵團1個師在10個小時之内就解決了,為總攻太原市區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解放太原是整個解放戰争中圍城時間最長的一個戰役,也是華北最後解放的一座堡壘,1949年4月24日晨,經過九個月的圍困和外圍作戰,第18兵團從東面進攻,第19兵團從南面進攻,第20兵團從北面進攻,三個兵團數十萬大軍對太原城發起了總攻。到上午10時,戰鬥基本結束,殲敵一個綏靖公署、兩個兵團部、一個省保安司令部、六個軍部、十六個步兵師、三個特種師,共7.2萬餘人。除閻錫山逃往南京外,國民黨軍頭目孫楚、王靖國等均被我軍俘虜。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侵略軍今村中将、岩田少将以下500餘日寇也是在太原戰役中被消滅的。太原戰役是解放戰争中最為殘酷的戰役之一,是一個典型的陣地攻堅戰。在這場艱苦卓絕的攻堅戰中,解放軍也傷亡4萬餘人。

  
      取得太原戰役勝利後,楊成武率第20兵團北上,兵臨大同,迫使大同守軍國民黨軍第275師等部1萬餘人宣布起義。楊成武率部暫駐大同、包頭,準備向甯夏、甘肅方向進軍。不久接到軍委急電,命令第20兵團轉向北平、天津、唐山、秦皇島等地布防,防止敵人從海上的突然襲擊,保衛北平,保衛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隆重舉行,楊成武還兼任天津警備司令、閱兵副總指揮等職,參與開國大典和開國大典閱兵式的組織工作。1950年7月,第20兵團建制撤銷,楊成武任京津衛戍區副司令員、天津警備區司令員、華北軍區黨委書記。

  
      1951年初,中央軍委根據朝鮮戰場的形勢,決定組建志願軍第20兵團,下轄第12、第15、第60、第67、第68等五個軍,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序列,任命楊成武為志願軍第20兵團司令員,王近山為副司令員、王蘊瑞任參謀長。楊成武率領的第20兵團準備開赴朝鮮前,毛澤東特意把他找去,與楊成武談率部進朝鮮參戰的任務和注意的問題,提出了朝鮮戰場後一階段“持久作戰和争取和談達到結束戰争”的指導方針,還留楊成武吃飯,并三次給楊成武舉杯祝酒,預祝他們勝利完成任務。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開赴朝鮮即碰上了“聯合國軍”大規模的夏、秋季攻勢。1951年8月18日,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以七個師的兵力向漢江以東至東海岸約80公裡的陣地發起進攻,同時以1800多架飛機對朝鮮北部的鐵路、公路、橋梁進行狂轟濫炸,妄圖利用空中優勢徹底摧毀中朝人民軍隊的後方供應線。敵軍采取“逐段進攻,逐步推進”的戰法,連續向中朝人民軍隊發動兇猛的進攻。志願軍根據毛澤東關于目前不進行戰役反擊,隻進行戰術反擊的指示,發起多次小規模反擊作戰。在“秋季攻勢”開始前,敵軍為了試探我第20兵團的戰鬥力,多次發起小規模進攻。9月12日,美軍第25師一個營,南朝鮮僞軍第2師四個營,又在10多架飛機、60多輛坦克以及強大炮火的掩護下,向駐防芳通裡的第20兵團第200師第599團的正面發起沖擊。志願軍第599團在抗擊敵人的戰鬥中,打得十分頑強,取得了斃傷敵600多人的戰果。9月21日,敵人又在第20兵團的正面陣地進行所謂的“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試驗”,集中動用10多架飛機、70多輛坦克、100餘門大炮,共計三個步兵師的兵力,并使用了先進的電子通訊技術,将制空權和地面的先進技術裝備相結合,将破壞我後方交通運輸線為目标的空中“絞殺戰”與地面“絞殺戰”遙相呼應,呈現出一種具有現代化武器裝備的立體戰争的雛形。第20兵團的指戰員們面對這個有飛機、大炮和坦克作掩護的“特種混合支隊”的進攻,毫不畏懼,進行了有力的反擊,不僅斃傷敵1000餘人,而且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守住了陣地。9月29日,美軍兩個師、英聯邦軍三個旅,對我軍開城以東臨津江兩側的二十三公裡防禦正面發起進攻,為奪取開城地區創造條件。我志願軍第20兵團在楊成武同志領導下與“聯合國軍”在天德山、夜月山、高旺山、馬良山等地反複争奪,戰鬥十分激烈。至10月18日,“聯合國軍”以傷亡2.2萬餘人的代價,僅前進3―4公裡,被迫停止進攻。在粉碎美軍的“秋季攻勢”中,第20兵團創造性地使用了馬蹄形坑道,依托這種坑道進行防禦作戰,大大降低了敵軍飛機、大炮的作用,既守住了陣地,又減少了傷亡。第20兵團利用馬蹄形坑道曾在三天時間内斃傷敵1.7萬餘人,創造了朝鮮戰場我軍日殲敵最高紀錄。為了表彰楊成武在朝鮮戰争中作出的貢獻,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他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受勳時,金日成親自為楊成武佩帶了勳章。

  
      1952年2月,楊成武因病奉命回國,第20兵團司令員的職務由楊勇接任。楊成武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華北軍區司令員,1965年任代總參謀長,以後一直主管邊境作戰,并參予指揮了炮擊金門、中印自衛反擊戰等戰鬥,為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哪裡有硝煙,哪裡就有楊成武的身影。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利用毛澤東的錯誤,相互勾結,一手遮天,妄想篡黨奪權,颠覆中國人民的社會主義事業。在那黑白不分的年月,許多曆經北伐戰争、土地革命戰争、抗日戰争、解放戰争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恰似中流砥柱,堅決地抵制着這股渾水濁流。為了掃清這些“絆腳石”,林彪、“四人幫”和他們的爪牙颠倒是非,給他們冠以各種各樣的反黨反人民的罪名,對他們進行了殘酷迫害,許多人就這樣含冤離世。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的楊成武,因為堅決同林彪、“四人幫”一夥作鬥争,自然也難逃浩劫。

  
      1968年3月,雖說時序已是春天,南方早已花團錦簇,綠意盎然,但北京還籠罩在嚴寒之中。隻有林彪、江青等人策劃的反擊所謂“二月逆流”的鬥争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北京的每一條大街小巷,随處都是遊行呐喊、狂熱的人群,随處可見批鬥葉劍英、陳毅、聶榮臻等人的大字報。22日,對于楊成武和他的家人來說,是同這早春一樣寒冷的日子。就在這天深夜,病中的楊成武被林彪、江青派來的爪牙邱會作、李作鵬等人以開會為由強行押走。楊成武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但他隻相信一個真理:那就是自己從未做過對不起黨、對不起毛主席、對不起人民的事情。想到此,他轉過高大的身軀,質問邱會作:“你們到底搞的什麼名堂?開會,開什麼會?不要搞欺騙!要有黨性!沒有黨性還應該有人性,要有良心!”

  
      第二天,在林彪、江青等人的刻意歪曲下,不明真相的遊行隊伍又添加這樣一條口号:“打倒楊、餘、傅!”(即楊成武、餘立金、傅崇碧三人。)林彪和江青給楊成武的莫須有罪名有三條:一、搞山頭主義、宗派主義,為“二月逆流”翻案。二、勾結餘立金,想奪吳法憲的權;勾結傅崇碧,想奪謝富治的權。三、整江青的黑材料等等。實際上,林彪和葉群、江青等人都多次想拉攏楊成武,被楊成武斷然拒絕。楊成武不能與他們站到一條“戰線”上,當然就要被打倒了。

  
      其後,楊成武被秘密關押于湖北孝感一個偏僻的地方,後又轉押到洛陽香山寺。其78歲的老母親、妻子趙志珍、妹妹及七個兒女和一個侄兒也先後被押送到此。

  
      楊成武被關押期間,林彪、“四人幫”多次想成立特别軍事法庭對楊成武進行審判,欲置他于死地而後快,都被毛澤東否決了。六年身陷囹圄,楊成武的身體雖然飽受林彪、“四人幫”一夥的嚴重摧殘,但無論環境多麼惡劣,楊成武從未被他們的淫威所屈服,懷着對黨和人民的無比忠誠,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心,同林彪和“四人幫”一夥以及他們的爪牙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争。

  
      1974年5月22日,楊成武夫妻被毛澤東、周恩來派人從山西侯馬接回北京。這對久經考驗的革命伴侶又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不辭辛勞地投入到工作中。楊成武仍回到總參謀部,被委任為常務副總參謀長、黨委書記。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逝世。“四人幫”一夥狗急跳牆,加緊實施篡奪黨和國家最高權力的陰謀。正當中國上空濃雲蔽日,即将風雨飄搖之際,楊成武率領部隊嚴陣待命,準備随時聽候黨中央的調遣。葉劍英、聶榮臻等老帥英明決策,果斷出擊,一舉粉碎了“四人幫”,挽救了黨,挽救了社會主義事業。

  
      楊成武将軍不僅實戰經驗豐富,而且在許多軍事理論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廣泛閱讀和研究了中外軍事,出版了《楊成武軍事文選》,其中選入了反映他在革命戰争年代留下的57篇著述,國内外曾有人把他說成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式的善戰能文的将軍。楊成武将軍晚年仍讀書不止,筆耕不辍,寫了不少回憶錄,如《憶長征》、《敵後抗戰》、《冀中平原的地道鬥争》、《反攻進攻曲》、《戰華北》、《新的使命》及《楊成武回憶錄》等著作。這些著作既是革命戰争時期寶貴的曆史資料,又是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不管是革命戰争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楊成武将軍不乏錦心文思,不時寫些詩詞、聯語,以抒發自己的情感。其間,出版了《楊成武詩詞、聯語選》。有一次江澤民總書記去看望楊成武時,說他的字寫得好,讓楊成武将軍也給他寫幅字留念。楊成武摘錄了一首北宋著名詩人朱熹的七言絕句《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寫好後送給了江澤民同志。

  
      作者點評

  
      楊成武作為一代名将,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他15歲參加革命,17歲就當了團政委。毛澤東第一次見到他,就稱贊道:“你是團政委啊,這麼年輕。”在血與火的革命鬥争歲月中,他結合革命戰争實踐,認真學習和體會毛澤東軍事思想,使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産主義革命戰士和我軍的優秀指揮員。在二萬五千裡長征中,他率領英雄的紅4團搶渡烏江、飛奪泸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屢建奇功,威震敵膽。在紅軍過草地時,受毛澤東指示,他又率領紅4團作為先頭團,在茫茫草地上為紅軍大部隊開辟出一條行軍路線。遼沈戰役期間,

  
      他率10萬大軍開赴綏遠戰場,直搗傅作義老巢,有力地支持了林彪、羅榮桓在東北進行的遼沈戰役。在抗美援朝戰争中,楊成武奉命率部入朝,再立新功,為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添磚加瓦。“文革”時期,楊成武一家先後有三人死于非命,就是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他仍然堅信,毛澤東是相信自己的!黨和人民是不會抛棄自己的!對黨的事業忠心不二,對毛澤東的感情至真至純。正是憑着這種堅定的共産主義信念,他始終同林彪、江青一夥進行着針鋒相對的鬥争。今天,年近九旬的楊成武看到祖國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欣慰無比。正是:将軍不老雄心在,曆盡霜寒知梅香。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