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都市言情 > 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 粟裕小傳

粟裕小傳

書籍名:《毛澤東矚目的著名将帥》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湘西會同縣伏龍鄉楓木樹腳村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舊社會,湘西這塊邊遠、物産豐富而充滿靈性的土地,由于其山高林密、峰險路陡等諸方面的原因,幾乎和外界沒有什麼聯系。正所謂山高皇帝遠,天空任鳥飛。這裡,是閑雲野鶴的樂土,亦是土匪出沒的天堂。

  
      粟裕的父親粟嘉會是一位正直老實的清末落第秀才,對于當家理财,他一向很不擅長。

  
      粟裕出生以後,家裡日子雖然一年不如一年,但他的童年并沒有受到窘迫生活的影響。相反,那是他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粟裕11歲那年,因村子附近周邊山裡匪患嚴重,父親咬着牙,向親戚舉債将一家人安置到會同縣城。粟裕也結束了私塾的學習生活,被父親送到縣城的“洋學堂”念書。會同縣雖說是交通不便,信息堵塞,但當時在中國土地上熊熊燃燒着革命烈火,它熾熱的火光還是強烈地照到了這個偏僻小縣,使粟裕深受震撼。1924年春,粟裕毅然告别一心盼他振興家業的父母親,堅定地踏上去常德求學的旅途。次年,粟裕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在二師學習期間,粟裕開始接觸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産主義理論,并努力用革命的、科學的世界觀來武裝自己。正是在二師這塊革命土壤裡,粟裕逐漸成長起來。1926年11月,粟裕光榮地加入共産主義青年團。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并和帝國主義相勾結,殘酷屠殺共産黨人和工農革命群衆。血雨腥風中,粟裕等進步學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巧妙突破包圍二師的反動軍警,迅速從常德撤離來到武漢,被黨組織安排在葉挺的第24師教導大隊,作為一名職業軍人接受嚴格的訓練和系統的軍事理論知識的學習。這裡的學員都是遭到反動派迫害的湖南、湖北的進步學生。教導大隊的訓練生活是非常艱苦的,開始粟裕瘦弱的身軀有些吃不消,但他咬着牙堅持。由于粟裕刻苦用功和具有出色的組織能力,他被任命為班長。不久,他由一名共青團員正式轉為共産黨員,随部隊開往南昌。

  
      1927年8月1日,在周恩來、朱德等人的領導下,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了。粟裕所在的中隊擔任起義軍革命委員會的警衛隊,主要負責警衛起義軍指揮部所在的江西大旅社的安全。粟裕雖然是第一次正式參加革命戰鬥,但他顯得是那樣的沉着冷靜,細心大膽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警衛任務。起義成功後,為了避開蔣介石糾集的大批敵軍的進犯,起義部隊決定撤離南昌,到廣東一帶開辟革命根據地。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起義部隊一路走一路打,損失慘重。在轉向閩贛邊時,近萬人的起義部隊合并起來隻剩下2000餘人了。一次,粟裕所在排在擔負掩護部隊轉移的任務時,粟裕頭部負傷,昏迷掉隊。蘇醒後,他連走帶爬,憑着堅定的革命信念的支撐,在另一位掉隊的戰友攙扶下,追上了前面的隊伍。不久,粟裕被任命為連隊指導員,從事領導部隊基層思想政治工作。

  
      1928年4月,南昌起義剩餘部隊在朱德、陳毅的率領下,發動湘南暴動,經過八個多月的艱苦轉戰,終于在井岡山地區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正式宣布成立。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并将部隊進行整編,組成第28團、第29團、第31團、第32團共四個團。井岡山鬥争初期,粟裕擔任主力第28團第5連黨代表。根據部隊加強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和提高戰鬥力的需要,粟裕的職務在黨代表、連長之間曾作過幾次調整。粟裕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中,謹記毛澤東、朱德一再強調官兵平等的要求,并從實踐中逐漸掌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那就是他總是設身處地,将自己擺在一名普通戰士的位置上,與戰士們進行耐心而誠懇的思想交流。漸漸地,戰士們有什麼想法都主動找他談心。在大家的眼裡,粟裕既是一位堅持原則、嚴厲的指導員,又是一位和藹可親、體貼入微的兄長。從1928年開始,在近一年時間中,粟裕跟随着毛澤東、朱德轉戰在贛南、閩西地區,參加過大小戰鬥數十次。在戰場上,粟裕那機智、沉着的戰鬥作風,多次受到毛澤東、朱德等同志的表揚。1929年8月,粟裕被任命為紅4軍第1縱隊第2支隊政委。

  
      1930年12月,蔣介石糾集10萬大軍瘋狂地撲向中央蘇區,妄圖一舉剿滅紅軍。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毛澤東、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奮起還擊,展開反“圍剿”鬥争。當時在反“圍剿”的誓師會場裡,貼着這樣一副醒目的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副對聯形象地體現毛澤東、朱德根據當時我軍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來的早期戰略思想。第一次反“圍剿”,正是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範例。在第一次反“圍剿”戰鬥中,年僅23歲的粟裕成功地指揮了龍岡戰役,全殲敵第18師并活捉敵師長張輝瓒,共殲敵1000餘人,俘敵9000多人,給蔣介石發起的第一次大“圍剿”以當頭沉重一擊。毛澤東含笑寫出《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形象地描繪了這次戰鬥的情景和取得勝利的重要意義。

  
      1933年2月,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紅一方面軍進行了整編。粟裕擔任由紅10軍與紅31師合編成的紅11軍參謀長。這個時期,王明的“左”傾路線在紅軍中占據了領導地位。粟裕心痛地看到,在敵強我弱的局面下,由于紅軍分散作戰,同敵人進行硬打硬拼,結果使紅軍遭受巨大損失,革命面臨嚴峻形勢。1933年5月,紅11軍在硝石地區同敵人一個師展開激戰。粟裕和政委肖勁光親臨前線指揮,擊退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直到最後取得殲滅敵人的勝利。戰鬥中,粟裕的左臂中彈受傷,傷情嚴重,但他仍然堅持在第一線指揮作戰。後來,他這條胳膊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由于他咬牙堅持不鋸掉,又沒有得到及時治療,成為殘廢。

  
      自從臨時中央遷到中央蘇區,由于王明等“左”傾冒險主義者實行錯誤的軍事戰略,完全排斥毛澤東對紅軍的正确領導,使紅軍在戰場上節節失利。7月,粟裕所在的紅7軍團奉命以“北上抗日先遣隊”的名義,向閩、浙、贛、皖邊開進。此行部隊是擔負宣傳抗日和支援皖南的兩大任務,但中革軍委隐含的目的卻是想要紅7軍團牽制住敵人,分散敵人的注意力,減緩中央蘇區的軍事壓力和掩護中央紅軍即将開始的戰略轉移。10月份,先遣隊經過一路走一路打,到閩浙贛蘇區時,隻剩下3000餘人了。先遣隊還是被戴上了“機會主義”、“執行退卻逃跑路線”的大帽子,受到王明等人的嚴厲批評。1934年10月10日,持續一年之久的第五次反“圍剿”遭到失敗,中央主力紅軍被迫長征。陳毅、粟裕等人奉命留在蘇區,領導根據地紅軍和遊擊隊開始了極其艱難的敵後三年遊擊戰争。粟裕所在的先遣隊與方志敏等率領的閩浙贛蘇區紅軍部隊會合後,合編為紅10軍團。不久,紅10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北上,遭敵重兵伏擊,抗日先遣隊司令員方志敏同志在戰鬥中不幸被俘,粟裕因率先頭部隊打前站,與後續部隊失去聯系,得以乘隙回到根據地。1935年1月,粟裕率領懷玉山突圍部隊在閩浙贛根據地接到中央電示:以先遣隊的突圍部隊組建挺進師,粟裕擔任師長,劉英擔任政治委員。挺進師的任務是開進浙江,積極開展遊擊戰争,開辟革命根據地。粟裕決定率領挺進師經閩贛邊區開往浙西南的仙霞嶺山區,準備到那裡創建革命根據地。由于原閩北軍分區司令員李德勝的叛變投敵,向敵人出賣了挺進師的行動計劃,使挺進師剛一踏上福建的土地,即遭受到敵人的圍攻。粟裕果斷地率部反擊,很快便打垮敵人的進攻。可是,挺進師唯一的一部電台卻在戰鬥中被打壞了,使挺進師遭受了無法彌補的損失。從此,挺進師就和黨中央及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就是在這樣異常艱難的情況下,粟裕毅然率領着挺進師,懷着革命必勝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難,轉戰在閩浙邊區,在敵人老巢點燃了熊熊的革命烈火。

  
      挺進師到浙西南迅速建立起紅色根據地,使敵人深感恐慌。敵人先是糾集大批保安團對挺進師發起瘋狂“進剿”,遭到失敗後,蔣介石命令衛立煌、羅卓英率敵主力部隊對挺進師進行大規模的“圍剿”。針對敵我力量異常懸殊的情況,面對敵人的殘酷“圍剿”,粟裕将在井岡山時期從毛澤東、朱德那裡學習和掌握的鬥争經驗,同現時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運用遊而擊之的戰術,同敵人周旋。部隊時分時合,神出鬼沒,常常将敵人搞得暈頭轉向時,我軍突然又以猛烈的火力打得敵人鬼哭狼嚎。在三年艱難困苦的敵後遊擊戰争中,粟裕率領的挺進師不但沒有被剿滅,反像滾雪球一般發展壯大起來,并建立起大片革命根據地,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敵人。

  
      1937年8月,在中國共産黨和全國人民強烈呼籲停止内戰、共同抗日的呼聲中,蔣介石被迫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動政策,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1938年春,粟裕奉命率部開赴皖南同其他各路新四軍部隊會師,加入新四軍的戰鬥序列。粟裕所部被整編為新四軍第2支隊第4團第3營,張鼎丞任第2支隊司令員,粟裕任第2支隊副司令員。4月底,粟裕奉命組建先遣支隊,被任命為先遣支隊的司令員,鐘期光任政委,先期率部開赴江南敵後,執行戰略偵察任務,為主力部隊深入敵後開辟抗日根據地、開展遊擊戰争創造條件。為了樹立新四軍的威信和堅定人民群衆的團結抗日信心,粟裕決定,找日本侵略軍打一仗,而且必須打一個勝仗。他的想法,得到随後率領第1支隊主力開來的陳毅的全力支持。這一仗,就是衛崗伏擊戰。

  
      衛崗,位于鎮江以南約30裡處。是鎮江到句容的必經之路。粟裕通過偵察發現,在這條公路上每天都有60餘輛日寇的汽車通過。衛崗一帶山高林密,居高臨下,是伏擊敵軍車隊的好地點。6月底的一個雨夜,粟裕率領着一支80多人的小分隊趁着夜色的掩護于拂曉趕到衛崗,埋伏在預定伏擊地點。上午8點左右,随着第一輛敵車的出現,粟裕以槍為令,戰士們的機槍、步槍一齊向車上的日寇射出憤怒的子彈,敵駕駛兵兩眼一翻,還不知出了什麼事便已一命嗚呼。失去控制的車子掀翻在路基旁。這時迎面又開來三輛敵車,聽到槍聲,日軍紛紛爬出車來,妄圖糾集起來,搶占高地進行反擊。粟裕率部沖出埋伏地,如猛虎下山一般壓向敵寇,不一會就解決了戰鬥。此次伏擊戰,我軍共擊斃日軍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以下共30餘名;擊毀汽車5輛,繳獲長短槍20多枝,以及鋼盔、日鈔、軍旗、軍刀、軍服、軍被、食物等無數。新四軍在衛崗打響第一仗的勝利,為新四軍在江南開創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慶功會上,粟裕賦詩一首,以紀念這次戰鬥的勝利:“新編新四軍,先遣赴江南,衛崗斬土井,處女奏凱還。”此後,粟裕率部轉戰在江南敵後抗日戰場,一邊廣泛團結群衆,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一邊積極采取機動靈活的遊擊戰術,對敵人是找着打、遇到打,大大小小的勝仗一個接一個。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粟裕率部同日僞軍作戰300餘次,殲敵6000多人。一時間,“粟司令”百戰百勝的美名,傳遍江南敵後。

  
      不久,為了擴大抗日革命根據地,黨中央決定新四軍向更加廣闊的江北發展。時任中共中央東南局書記兼新四軍副軍長的項英卻畏懼敵頑的勢力,竭力阻撓新四軍過江開往蘇北。陳毅、粟裕等人一邊同項英的錯誤言行作堅決鬥争,一邊按照黨中央的指示,積極為渡江做準備。1940年7月,粟裕率領江南新四軍突破敵頑的層層封鎖,渡過長江,與陳毅會合。經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準,渡江北上的江南指揮部改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正副政委分别由劉炎、鐘期光擔任。陳毅和粟裕等人看到,新四軍要想東進黃橋,在這塊戰略要地上站穩腳跟,發展蘇北抗戰,同韓德勤為代表的敵頑的一場決戰在所難免。韓德勤時任江蘇省政府主席兼魯蘇戰區副司令,手下有10萬大軍,是臭名昭著的反共專家。

  
      這場決戰,就是著名的黃橋決戰。9月,韓德勤親率26個團的兵力共30000餘人,氣勢洶洶南下,叫嚣要将陳粟所率的江北新四軍消滅在黃橋地區。黨中央指示,陳毅撤至嚴徐莊掌握全局,粟裕擔任黃橋決戰的前線軍事指揮。粟裕深知,這次決戰不同于以往的遊擊戰,而是一場大殲滅戰。當時江北新四軍總共三個縱隊,7000多人,其中戰鬥人員僅有5000多人。為了制訂打好這一仗的作戰方案,粟裕一連幾天沒有合眼。10月4日,黃橋決戰打響。在敵多我少的情況下,粟裕出其不意地用兵,采取“打蛇打七寸”的戰術,将主力第1、第2縱隊用于突擊方向,隐蔽集結于黃橋西北面的顧高莊、黃港橋地區,待敵進犯時突然向敵發起攻擊,以優勢兵力首先殲敵精銳部隊獨立第6旅。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鏖戰,我軍全殲敵獨6旅。喪失了獨6旅,韓德勤氣急敗壞地糾集兵力,對我軍守地黃橋發起瘋狂攻擊。此時,粟裕當機立斷,乘勝将我第1、第2縱隊主力轉兵用于對敵進攻黃橋之89軍穿插、合圍。5日淩晨,黃橋城東門被敵頑第33師突破。在黃橋保衛戰萬分危急的時刻,粟裕親自率第3縱隊往東門阻擊敵人,一時士氣大振,戰士們奮起殺敵,終于擊退敵人,奪回東門。戰鬥進行到5日夜,我第1、第2、第3縱隊裡應外合,并在趕來的援軍配合下,一舉殲敵1萬餘人,僅韓德勤帶着1000餘人逃往興化。黃橋決戰的勝利,創造了我軍以少勝多的模範戰例,為新四軍在蘇北建立抗日根據地開創了大好局面。

  
      “皖南事變”後,黨中央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代理軍長。2月,中央軍委命令,将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共90000餘人統一編為七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原蘇北指揮部所屬三個縱隊編為新四軍第1師,任命粟裕為師長。粟裕奉命率部挺進蘇中,堅持敵後反頑、抗日鬥争,建設蘇中抗日根據地。這一時期,日僞相互勾結,對新四軍不斷發起大規模掃蕩,粟裕率部奮起迎戰。曹甸戰役、石港攻堅戰、七保三倉河、三保衛豐?利……?粉碎了敵僞一次又一次的大“掃蕩”。1943年初,敵僞又在蘇中掀起“清鄉”的高潮,妄想運用軍事、政治、文化、特務等毒辣手段,實行全面僞化,徹底摧毀我根據地。針對敵人的“清鄉”,陳毅電示,蘇中區黨政機關要精兵簡政,将後勤機關分散隐伏在群衆中,主力部隊則以分散作戰為原則,伺機打擊敵人的弱點。其時兼任蘇中區黨委書記的粟裕,遵照陳毅的指示,和同志們一起火速行動,做好應付一切嚴峻考驗的準備。敵僞“清鄉”開始後,在以粟裕等為代表的蘇中區黨委、蘇中軍區的領導下,全區人民群衆緊密團結,采取各種靈活機動的遊擊戰術,配合主力部隊的行動,嚴厲打擊“清鄉”分子,取得了曆時七個月的反“清鄉”鬥争的勝利。

  
      1944年9月27日,黨中央電示華中局,為了迎接反攻,蘇浙皖地區應有新的發展……并要求華中局抽調一批幹部、軍隊,渡江南進,完成上述任務。粟裕毛遂自薦,得到中央批準。12月中旬,粟裕和陶勇率領新四軍第1師第3旅,分兩路偷渡長江,突破京(甯)滬鐵路上日僞的重重封鎖,于1945年1月抵達浙西,與新四軍第16旅會合。2月5日,蘇浙軍區成立。粟裕任司令員,統一指揮蘇南、浙江部隊,并以華中局代表的名義,領導江南、浙東兩個區黨委的工作。為了響應黨中央的“擴大解放區,縮小淪陷區”的号召,有效地打開浙東南發展局面,粟裕率部在浙西進行的第一個軍事行動,便是控制天目山地區。在挺進天目山的軍事、政治行動中,粟裕率部打了三個漂亮的反頑殲滅戰。第一仗便是新登戰役。6月1日,我軍以三個支隊的兵力,一路突破頑軍第79師設置的防線,直逼新登城下,同頑第79師經過一夜血戰,我軍于2日上午攻克新登城,打退頑軍第79師組織的八次反撲,摧毀敵碉堡300餘座,取得了攻堅殲頑2000多人的重大勝利。6月中旬,粟裕從新四軍人力、物力的實際出發和戰略發展的需要,毅然率部放棄新登,撤離天目山往孝豐以北轉移。敵前敵總司令李覺以為新四軍在新登戰役中元氣大傷,無力再戰退卻而去,便命令左、右兩翼兵團分别從溪鎮和新橋頭出動,向孝豐開進。各部頑敵紛紛向李覺請命,都欲消滅我軍好邀頭功。粟裕決定将計就計,引誘擔任敵左翼兵團的第52師孤軍深入。第52師在皖南事變中,雙手沾滿了我敵後抗日将士的鮮血。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我新四軍将士群情激奮,鬥志高漲,誓要敵人血債血還。6月19日,粟裕命令第1縱隊、第3縱隊和第4縱隊共六個支隊,轉頭對敵第52師發起猛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殲頑軍第52師。借着勝利的東風,粟裕揮師東向,以兩萬兵力将頑軍第79師和兩個突擊總隊共1萬餘人,包圍在孝豐東南的草明山、白水灣至港口的狹小山谷中,經過三天三夜的激戰,殲頑軍6699人,擊斃敵21名将校軍官,取得了孝豐決戰的輝煌戰果。粟裕領導和指揮的天目山三次反頑戰役,共殲敵人2萬餘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等。後來,毛澤東曾多次稱贊天目山戰役打得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粟裕奉命率部北撤,回師蘇北。10月,黨中央任命粟裕為華中軍區副司令兼華中野戰軍司令。解放戰争打響後,粟裕奉命率華中野戰軍奔赴華中戰場。遵照黨中央、毛澤東制定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從7月13日至8月27日,在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裡,粟裕率部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敵營,銳不可當,取得了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的空前勝利,先後在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丁堰、林梓)、如黃、邵橋共殲敵六個旅和五個交警大隊,計50000餘人,史稱七戰七捷。蘇中戰役,也是中原突圍後我軍挫敗蔣介石部隊的第一個戰役。當時延安總部發言人稱,它和中原突圍、定陶戰役,“這三個勝利,對于整個解放區的南方戰線起了扭轉局面的重要作用。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局面是定下來了”。并稱贊:“粟裕将軍的曆史,就是一部為民族與人民解放艱苦鬥争的曆史。今天,粟裕将軍成了蘇皖軍民勝利的旗幟。”

  
      1946年10月,粟裕通過認真分析華中、山東的戰争形勢,向中央軍委慎重地提出了将華中和山東兩大野戰軍會合的建議,并得到批準。粟裕遂遵命率華中野戰軍北上,在魯南與山東野戰軍會合。不久,中央軍委和毛澤東給陳毅來電,指出:陳毅率領的山東野戰軍和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會合後,由陳毅統一領導,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從此,粟裕擔起華東戰場指揮戰役的重任。1947年1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正式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粟裕任副司令員。這一時期,針對敵人“加強縱深,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術,粟裕對敵采取的戰略戰術可概括為:運動作戰,謹慎決策;膽大心細,敵變我變;主動出擊,以少勝多。從宿北戰役到魯南戰役,從萊蕪戰役到孟良崮戰役,在這一系列艱苦卓絕、氣勢磅礴的對敵大規模殲滅戰中,我軍共殲敵近20萬人。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我華東野戰軍、完成其“華東綏靖大業”的美夢。

  
      這裡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孟良崮戰役。1947年上半年,随着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國民黨不得不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改為“重點進攻”。蔣介石的兩大進攻重點便是山東和陝北。3月以來,蔣介石以24個軍共45萬人的兵力集結華東戰場。其中蔣軍“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都雲集于此,妄圖伺機全殲我華野部隊。敵第74師,是蔣介石最精銳的部隊、“五大主力”之一。這支敵軍在抗日戰争時期,曾在緬甸境内接受過美國顧問的特别訓練,不僅有着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全部都是美械裝備。抗戰勝利回國後,該師成為國民黨政府陸軍總部直屬的南京衛戍禦林軍。該師中将師長張靈甫,老奸巨猾,曾多次同粟裕交戰,也算是粟裕的老對手了。他多次叫嚣,要“活捉粟裕,親手押往南京”。

  
      在張靈甫的鼓動下,敵整編第74師邀功心切,脫離其湯恩伯所率兵團兩翼,長驅直入,在坦埠附近形成孤軍深入之勢。陳毅和粟裕根據黨中央、毛澤東制定的戰略方針,作出分割、挖殲敵第74師的決定,以滅敵人之嚣張氣焰,長我解放區軍民士氣。5月13日,戰鬥打響。粟裕調兵遣将,毅然采取猛虎掏心戰術,以中央突破對中央突破,以五個縱隊的兵力迅速對敵第74師形成包圍;四個縱隊待命外圍,阻擊敵人援軍。當時,戰場上形成這樣一個險象環生的局面:敵第74師被我華野五個縱隊圍困在孟良崮山區;而敵人的30多萬援軍則又将我華野九個縱隊包圍得水洩不通。離孟良崮最近的敵援軍僅僅隻有10裡。但在我華野四個縱隊的頑強阻擋下,不管蔣介石和湯恩伯如何催促嚴令,敵人援軍休想再往前開進一步。陳毅和粟裕清醒地意識到,此戰關系到華東整個戰局的轉變,戰鬥必須速戰速決,否則拖延時間,後果不堪設想。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密切注視着這次戰鬥,毛澤東電示:“切忌貪多,力求殲滅整編第74師。”

  
      戰鬥進行到15日下午,粟裕命令我軍向74師發起總攻。在74師的頑固抵抗下,戰鬥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我軍每進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價。為了搶占制高點,我軍将士冒着敵人密集的炮火,奮不顧身,勇往直前。15日的總攻擊戰,我軍近萬名将士負傷,2000餘人壯烈犧牲。戰鬥的慘烈程度,超乎尋常。16日,我軍再次向敵74師發起猛烈攻擊。緊張激烈的戰鬥進行到下午,所有高地均被我軍占領,擊斃敵師長張靈甫、副師長蔡仁傑。随着孟良崮頂峰的攻克,戰鬥以我軍的勝利告終。粟裕在看俘殲敵軍的數字時,覺得跟實際不相符,便命各縱隊繼續搜查,果然在一個隐蔽的山谷裡發現漏網殘敵約7000餘人,我軍當即發起攻擊,實現了全殲敵第74師的作戰計劃,共殲敵32000餘人,取得孟良崮戰役的輝煌勝利。蔣介石獲悉噩耗,痛心疾首地說,“孟良崮的失敗,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真是空前大損失,不能不令人哀痛”。陳毅對粟裕在華東解放戰場上的軍事指揮才能曾給予高度評價,他說:“粟裕同志可算為理論與實際兼優的人,戰役指揮很高明,他長期在實際戰争中鍛煉,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剛創造了一個空前大勝利,就被下一個更大勝利打破了紀錄,空前之後又來一個空前,接着還有另一個空前。”毛澤東打來電報,高度贊揚和肯定華東野戰軍:“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地戰績最大的軍隊……”

  
      1947年6月30日,随着劉鄧大軍在魯西南強渡黃河,黨中央、毛澤東制定的全國性戰略反攻拉開了序幕。為配合劉鄧大軍在中原戰場上順利實施戰略行動,中央軍委命令陳粟率領的華東野戰軍,組成東西兩個獨立行動的兵團,分路進擊敵人。8月,劉鄧奉命率部提前挺進大别山,陳粟也奉命率6縱、10縱和特縱南渡黃河,進入魯西南,統一指揮外線部隊,配合劉鄧作戰。陳粟率華野外線兵團在魯西南打的第一個殲滅戰便是發起沙土集戰役。是役,我軍殲敵整編第57師,活捉敵師長段霖茂,并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扭轉了我軍在外線作戰的不利态勢。1948年1月,中央軍委給粟裕來電:為配合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将戰争引入敵人深遠後方,決定派粟裕率華野三個縱隊,渡長江南進,赴閩開辟新戰場,以吸引敵軍主力跟進,分散敵軍,減輕華東我軍壓力,并請粟裕“熟籌見複”。

  
      粟裕掂着手中的電文,深邃的目光注視着位于濮陽的華野司令部門前的一條小河,陷入良久的思考之中。4月,他給中央軍委複電,提出了自己的三個縱隊暫不過江,在中原黃淮地區尋找戰機、大量殲敵的建議。該建議指出,我軍三個主力縱隊過江遠征福建,沿途作戰,必造成重大傷亡、減員,且難以調動敵主力部隊跟進,不如我軍暫不過江,以此三個主力縱隊配合友軍在中原尋機殲敵。粟裕以共産黨員的坦蕩胸懷鬥膽直陳,分析利害得失中肯,條理明晰。黨中央和毛澤東在接到粟裕的電報後,非常重視,當即回電請陳粟上中央當面彙報。粟裕接電後趕往河北阜平南莊,向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領導同志當面彙報了自己的意見,得到了他們的同意和首肯。這次河北阜平南莊之行,其結果是粟裕率華東野戰軍挺進中原。因陳毅調中原軍區任副司令員,沒有回華野,粟裕被中央軍委任命為華野的代司令員兼代政委。從6月17日到7月1日,華野将士在粟裕的指揮下,以風卷殘雲之勢,所向披靡,連克開封、睢杞,合稱豫東戰役。豫東一戰,共殲敵一個兵團部、兩個整編師、四個保安旅,計殲敵近10萬人。後來,粟裕回憶豫東戰役:“這是一次包括攻堅戰和運動戰在内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大兵團作戰,也是我親身經曆的最複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

  
      9月24日,粟裕指揮的濟南戰役原定一個半月完成,結果隻用了8天就攻克濟南,全殲敵人10餘萬人,活捉敵統帥王耀武。就在當天,粟裕向中央軍委、華東局、中原局各發一電,提出發起兩淮和海州戰役的建議。10月11日,毛澤東親自起草了《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5人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11月6日,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戰鬥在我解放大軍猛烈的炮火中,正式打響。淮海戰役中,我軍共有60餘萬兵力參戰,而華東野戰軍就占其中的70%,達42萬人。粟裕親率華野部隊,奔赴淮海戰場。粟裕一面指揮華野幾十萬大軍在各條戰線同敵人作戰,一面從戰略高度時刻關注全局,根據戰事的發展,不斷向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提出一系列建議。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粟裕準确地預見到徐州之敵杜聿明率部逃跑的可能和方向,調遣華野主力分作幾路南下對其展開尾追堵截,最後終于将逃敵包圍在徐州西南的陳官莊地區。我軍以強大的政治攻勢配合淩厲的軍事攻擊,國民黨部隊許多官兵看清跟着蔣介石隻有敗亡的下場,紛紛向人民解放軍投誠。而杜聿明、邱清泉等人猶作困獸之鬥。1949年1月6日,劉、鄧、陳、粟、譚5人聯合向各縱隊下達總攻命令。戰鬥到第四天上午,全殲國民黨第2、第13兵團,活捉杜聿明,擊斃敵兵團司令邱清泉。曆經65天的艱苦戰鬥,我軍取得了震驚中外的淮海大決戰的勝利。在這次戰役中,我軍殲敵徐州“剿總”1個總部、22個軍部、56個師共55萬人。其中有44萬敵軍為華野所殲,占殲敵總量的80%。

  
      淮海戰役,不但是中國現代革命戰争史上我軍譜寫的無比精彩、光輝的一頁,也是解放戰争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的勝利,為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天塹,早日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渡江戰役打響前夕,中央軍委對全軍進行了整編。原西北、中原、華東、東北各野戰軍,依次分别整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野戰軍下轄兵團,兵團轄軍,軍轄師。華東野戰軍改為第三野戰軍,粟裕被任命為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委,仍代行司令員兼政委職務。三野下轄四個兵團,十六個軍。經中央指示,原淮海戰役總前委繼續行使統一領導渡江作戰的職能。3月底,根據總前委拟定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三野第7、9兵團共30萬人,組成中作戰集團;第8、10兵團,共35萬人,組成東作戰集團,二野部隊組成西作戰集團。1949年4月,二野、三野大軍紛紛南下齊聚長江北岸,作整訓和渡江準備。3野部隊将在長江中下遊渡江,擔負對付湯恩伯集團的75個師近45萬兵力的作戰任務。4月20日,國民黨政府在蔣介石的操縱下,最後拒絕在國内和平協定上簽字。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各野戰軍、地方兵團和遊擊隊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當晚20時,3野部隊開始強渡長江,打響富有偉大曆史意義的渡江戰役。21日,我百萬雄師渡江作戰全面成功,并以銳不可當之勢,迅速向敵占區作縱深推進。23日,三野第8兵團解放南京。25日,粟裕又指揮東路和中路大軍東西對進,在郎溪、廣德之間包圍由南京、鎮江等地南逃的敵五個軍部、十四個師共10萬餘人,經戰鬥予以全殲。随後,粟裕命令中路大軍直奔杭州,東路大軍進逼上海。到5月上旬,三野所有擔負解放上海任務的各主力部隊均已趕到預定地點。湯恩伯妄想以在上海修築的堅固防禦工事,同我解放大軍作垂死一搏。為了有效地保護上海市區,粟裕等決定将敵主力阻斷在蘇州河以北的江灣、吳淞、高橋一帶,盡可能将敵主力殲滅在上海外圍地區。5月12日,上海外圍戰打響。敵人借助強大的海、陸、空協同作戰的火力優勢,負隅頑抗。我軍奮勇猛攻,但收效不大。粟裕當機立斷改變戰術,并親臨戰鬥最前線指揮戰鬥,取得外圍戰的突破性進展。23日,三野以九個軍的兵力全面進攻市區,湯恩伯從海上倉皇出逃。27日,粟裕率三野大軍秩序井然地進駐上海,受到上海各界人民的熱烈歡迎。6月1日,随着崇明島的解放,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手中。

  
      京、滬、杭解放後,粟裕帶着長期因傷病折磨、瘦弱不堪的身體,又率領第三野戰軍,投身到肅清東南沿海殘敵和剿匪的戰鬥中。新中國成立後,粟裕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總參謀長。他始終保持着革命戰争年代那股旺盛的精力,為社會主義新時期中國的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軍銜。1958年5月至7月,在軍委召開的擴大會議上,粟裕因被某些人扣上在訓練工作中存在所謂的“教條主義傾向”的帽子,受到嚴厲批判。會後,粟裕調到軍事科學院,先後擔任副院長、第一政委、院黨委第一書記的職務。1959年,粟裕擔任國防部副部長;1966年,任中央軍委常委;1980年,粟裕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2年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這期間,他以堅強的毅力忍受着傷痛和病魔的侵蝕,着手撰寫革命回憶錄。

  
      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粟裕因病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76歲。遵照粟裕生前囑咐,喪事從簡。沒有哀樂,也沒有追悼會,隻有自發組織起來的人群,含着抑制不住的熱淚,默默地為他送行。4月1日,粟裕的骨灰由夫人楚青親自護送,踏上南下的列車。按粟裕遺願,他的骨灰将灑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蘇、上海、山東、河南幾個省市的土地上,與革命戰争年代犧牲在此的千千萬萬個戰友英魂安息在一起。青山永駐,綠水長流,我們的将軍遠走了,但他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所創下的豐功偉績和他謙虛樸實的人格魅力,将如恒星一般永遠閃爍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作者點評

  
      20世紀上半葉,對于全中國人民來說,是一部飽經滄桑的苦難史,也是一部震撼世界的偉大革命史。尤其是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全黨全軍全中國人民攜手奮進,譜寫了無比壯麗輝煌的中國革命鬥争篇章。在中國革命戰争年代,在血與火的洗禮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老一輩傑出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軍事家。粟裕大将,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他為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戎馬一生,出生入死,南征北戰,嘔心瀝血,指揮了成百上千次的大小戰鬥。黃橋決戰、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等著名戰役無不緊緊地與粟裕的名字聯系在一起。也使他當之無愧地獲得“常勝将軍”的殊榮。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名列十大将之首。粟裕大将的一生,戰功卓著,為迎來全中國的解放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他從不邀功請賞,居功自傲。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戰争年代,他又多次讓賢,心甘情願作副職竭力配合工作。他高尚的革命情操和為黨、為人民的利益無私奉獻的博大胸懷,将如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照耀着、激勵着我們每一個後來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