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歷史軍事 >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 第94章 大唐最後的脊梁

第94章 大唐最後的脊梁

書籍名:《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作者:雲沐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安西軍,這支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鐵軍,他們的輝煌與悲壯,至今仍令人感慨萬千。他們堅守着西域孤城長達四十餘年,滿城的兵俑白發蒼蒼,但仍然毅然出征。直至最後一刻,全軍覆沒,沒有一個人選擇投降或求饒。他們的壯烈犧牲,如今卻鮮為人知。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大唐最後的鐵血榮耀——安西軍的傳奇故事。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派遣朝廷最為精銳、善戰的軍隊駐守西域,這支軍隊被命名為“安西軍”。此後,安西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下了龜茲、于阗、疏勒和焉耆等地,并設立了安西軍的駐軍四鎮。安西軍以其鐵血軍風和卓越的戰鬥能力,屢戰屢勝,成為守護邊境的一道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更是大唐威嚴的象征。
              自640年成立以來,一直到808年,安西軍在距離繁華京城千裡之外的大漠黃沙中,持續奮戰了整整168年!當國家繁榮昌盛之時,他們恢弘征戰;而當國家陷入困境之際,他們依舊堅定地扞衛着這片土地。
              當朝廷面臨危機時,他們果斷地前往支援,與外界徹底失去聯系,但仍然堅守着保衛國家的信念,頑強地守衛着邊境。然而,最終卻孤獨地死在了邊疆。安西軍在建立之初僅有數千名駐軍,但這些戰士都是軍隊中的精英,個個英勇善戰。獨虎由雷厲風行的将軍擔任,軍紀嚴明,成為一支頂尖的威武之師。在郭小客人督護期間,他曾多次率領兩千多兵力出戰,每次都能取得勝利。正因如此,郭杜虎被那些蠢蠢欲動的小國視為眼中釘。太宗派遣阿什納杜爾率領十萬安西軍鐵騎征讨秋瓷。經過朝廷的增援,安西軍的人數也增加到兩萬多人。安西軍勇猛無畏,一路大破敵軍,攻破了秋瓷,軍威大振。然而,在這場戰鬥中,由于修辭的陰謀誘導,任副總管的郭孝克不幸戰死沙場。
              開元二年,吐蕃國内發生了一場政治動亂,使鄂波之在位時受到手下勢力的打擊。為了求得生存和穩定,鄂波之向安西軍發出了求助。安西軍巡查張曉松認為,拒絕鄂波之的求助将無疑讓其他小國産生畏懼,并可能導緻一系列的連鎖反應。為了維護西域的和平與穩定,張曉松決定親自率軍支援鄂波之。
              在張曉松的帶領下,安西軍一路橫掃近百個據點,最終成功攻克土博都城。戰後,張曉松給周邊各國發出喜文,宣揚安西軍的威名。安西軍因此名震西域,成為各國敬畏的強大勢力。
              天寶六年,高賢之率領安西軍,征讨小勃律。1萬名軍士,身披铠甲,手執戰旗,戰鼓震天,氣勢非凡。他們一路前行百日,穿越疏勒波密川,直到連雲堡。高賢之指揮得當,迅速擊敗敵人,造成數千人死傷,并繳獲大量物資。這次大勝再次威震四方,邊境小國無不為之驚恐,聞風喪膽。
              然而,在玄宗末年,安祿山舉兵叛亂,使得朝廷陷入困境。輔舵之風盛行,朝廷軍力衰微,軍事頹廢,不堪一戰。朝廷隻得緊急調遣駐守邊境的安西軍前來支援。安西軍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成功地平定了叛亂,保衛了國家的安甯。
              從開元二年的政治動蕩到玄宗末年的叛亂,安西軍始終是維護西域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在曆史的長河中,安西軍成為了一道堅實的屏障,為國家築起了安全防線。
              接到調遣令後,安西軍迅速行動起來,整兵數萬,日夜兼程,直奔中原。他們要與秦王率領的主力軍隊會合,共同對抗安祿山的叛軍。
              當兩支大軍終于會師時,雙方嚴陣以待,氣氛緊張得讓人窒息。然而,就在這時,安祿山派出他最精銳的部隊,突然沖向主力軍隊,瞬間打亂了唐軍的陣勢。
              戰場上一片混亂,士兵們驚慌失措,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襲擊。但就在這關鍵時刻,李四卻單槍匹馬地殺到了前線。他揮舞着手中的武器,所過之處敵人紛紛倒下。
              李四憑借着過人的武藝和勇氣,迅速斬殺了數十名敵人,穩定了戰局。接着,他又火速重整軍陣,讓安西軍的千人列陣準備出擊。
              随着一聲令下,安西軍的士兵們舉起刀斧,整齊劃一地向前邁進。他們的氣勢磅礴,殺氣騰騰,仿佛一股無法阻擋的洪流。
              主力軍隊見狀,立刻與之配合,形成了兩面夾擊之勢。在激烈的戰鬥中,叛軍被徹底擊潰,死傷數萬,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
              最終,安祿山被迫逃離戰場,而長安之圍也成功解除。随後,安西軍再次接到命令,轉而向洛陽進發,試圖收複這座重要城市。
              為了幫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亂,安西軍派出了數萬軍士精銳前往内地作戰,導緻邊境防衛空虛。周邊的一些小國家早已蠢蠢欲動,看到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自然不會錯過。
              吐蕃趁機整頓兵力,狡猾地出兵攻占了安西軍的幾個軍事要塞,并切斷了安西軍與朝廷之間的聯系通道。由于信息中斷,朝廷誤以為西域已經失守,陷入了極度的擔憂之中。
            
              朝廷并未再派遣援軍前來支援,數千名安西軍猶如無根之萍一般,被困在寺鎮之中。周圍都是虎視眈眈的敵人,他們孤立無援。然而,在如此絕望的境地之下,安西軍并沒有陷入恐慌和混亂之中,反而冷靜地分析形勢,迅速整頓兵力,下定決心獨自堅守陣地。
              安西軍的戰鬥力極為強大,在西域地區依然擁有極高的威望,得到了當地百姓和各族人民的擁護與支持。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竟然能夠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堅持下來。
              安西軍以身為大唐軍隊而感到無比自豪,始終堅守自己的使命,盡心盡力地守衛邊疆。自公元766年(大曆元年)至公元780年(建中元年)這整整十二年期間,安西軍宛如一座孤獨的島嶼,沒有任何補給和援助。盡管如此,他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像山一樣堅定地守護着城池。十年來,他們一直保持着大唐時期的軍紀和風貌,支撐着鋼鐵般堅強的安西軍的尊嚴。
              直到建中二年,朝廷的使節才抵達西域。此時,已經銷聲匿迹多年的安西軍終于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這些留守的安西軍仿佛成為了朝廷遺棄的棋子,無人問津。
              朝堂上下所有人都認為,這些人要麼已經被埋葬在了茫茫沙漠之中,要麼早就投靠了邊境的某個小國家,尋求一條生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不僅沒有倒下,而且還堅守着大唐的邊疆!這個消息傳到朝廷時,整個朝野為之震動。皇帝和朝臣們意識到,雖然國土仍然存在,但大唐安西軍的榮耀卻并未消失。想到這裡,他們不禁當庭落淚,感動得痛哭流涕。
              為了表彰安西軍的忠誠和勇敢,唐德宗特别下令獎勵。李元忠被封為北平大都護,郭昕則被封為安西大都護。此外,安西軍的所有将士和将領都得到了晉升,一共連升七級!這是大唐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賞賜,給安西軍帶來了一絲希望之光。
              在這次通訊之後,安西軍開始使用年号“建中”鑄造貨币,并在民間廣泛流通。這樣做的目的是時刻提醒軍民不要忘記大唐的威嚴。盡管如此,朝廷并沒有派人去接他們回家,也沒有增派兵力支援。因此,安西軍與大唐之間的聯系再次中斷,他們依舊像一座孤獨的島嶼一樣,繼續守衛着邊疆。
              時間又過去了十年,他們依然堅守在那裡,守護着大唐的疆土。這段歲月裡,他們經曆了無數艱難困苦,但始終未曾放棄對祖國的忠誠。在這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扞衛着大唐的尊嚴,成為了一段不朽的傳奇。而他們的故事,也将永遠銘刻在大唐的曆史長河中,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
              鋼鐵盔甲已經失去了往日的光澤,原本鋒利的刀刃如今也變得鏽迹斑斑,被時光抹去了曆曆寒光。那些曾經握過鋼槍的雙手,如今已變得幹癟蒼老,無法再像當年那樣有力地握緊武器。當初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如今都已成為薅手老者,歲月的痕迹深深地刻在了他們的臉上和身上。
              然而,盡管安西軍已經老去,但周圍那些虎視眈眈的小國卻依然年輕而充滿活力。這些國家不斷地對唐朝邊境進行試探和騷擾,試圖尋找突破口。在這種持續的壓力下,曾經所向披靡的安西軍逐漸顯露出疲憊之态,他們的戰鬥力開始下降,最終導緻了一系列的潰敗。
              在這場漫長的戰争中,時間見證了一切。七百九十年,餘田首先失守,戰敗的士兵們變成了四處流浪的流民;第二年,與秋瓷互為犄角的西周淪陷;八百零八年,最後一個重要據點——秋瓷城,也在吐蕃大軍的猛烈攻擊下失守。安西軍全軍覆沒,結束了長達四十二年的孤獨守衛。
              英烈們的屍體被掩埋在茫茫沙漠之中,他們的忠誠靈魂永遠留在了曆史的長河裡。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鑄就了一座不朽的豐碑,矗立在這片土地上。這座豐碑代表着他們的英勇事迹,激勵着後人勇往直前。
              在這個世界上,最能考驗人的并非繁榮昌盛,而是無盡的寂寞。那些在孤寂中永不迷失自我的人,就像沙漠中的胡楊一般,堅韌不拔地挺立在那裡,見證着曆史的變遷。他們是不倒的胡楊,站立在大唐盛世下的西域邊疆,即使經曆了百年的風雨滄桑,依然生機勃勃、永不腐朽。千餘年過去了,安西軍已經不僅僅是一支軍隊,更是一種讓人敬畏的精神象征,一種讓人熱血沸騰的信仰力量。他們有資格被供奉在神壇之上,接受後人的敬仰與朝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