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歷史軍事 > 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 第16章 第九名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第16章 第九名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書籍名:《開局盤點曆史十大明君》    作者:雲沐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洪武大帝朱元璋死死地盯着天幕,雙目赤紅,渾身顫抖着,嘴唇哆嗦着,突然擡起手,指着天幕破口大罵起來:“昏君啊!昏君啊!這些隻顧自己享樂、不顧百姓死活的無道之君,怎麼配做皇帝?他們簡直就是國家的罪人!”
              朱元璋的聲音帶着無盡的憤怒和悲憤,響徹整個宮殿。他的臉上滿是怒容,眼神中充滿了對那些昏君的鄙夷和唾棄。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經曆,那時他也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出身,但因為朝廷的腐敗和官員的貪污,他家破人亡,被迫流落街頭,甚至為了活命不得不去造反。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那些無道之君的昏庸統治所導緻的。
              而這個榜單的主角唐敬宗李湛,此時正惬意地躺在一群散發着迷人香氣、面容姣好的宮女懷中,盡情享受着這美好的時光,完全不顧及其他事情。他仿佛忘記了自己作為皇帝的責任和義務,隻沉浸在眼前的歡樂之中。這種情景正如那句詩所描繪:“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就在這時,天幕在此時緩緩變化,所有人都好奇地看着這一幕,想知道出現在昏君榜上的人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而在此時天幕之上開始緩緩浮現幾個大字——曆史十大昏君第十名唐敬宗李湛!獎勵:風調雨順三十年!另外,還有一個特别的獎勵——男人的快樂消失!東廠就需要你這樣的人才!
              随着這行字的出現,兩道光束從天空中飛出。其中一道光束,直接飛入大唐位面,瞬間讓那些原本快要枯黃的作物變得茁壯無比,一顆顆麥粒飽滿。
              另一束光束則直接飛入唐敬宗李湛體内。一瞬間,李湛隻覺得裆部一陣涼意襲來,他連忙伸手去摸,卻發現那裡已經空空如也。他瞪大了眼睛,難以置信地看着自己的下身,心中充滿了恐懼和絕望。再望向周圍那些婀娜多姿、風情萬種的女子,他的心裡面簡直比吃了蒼蠅還要難受。
              就在唐敬宗李湛心裡面絕望無比的時候,天幕在此時又緩緩改變:曆史十大昏君第九名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看到這一幕的康熙帝直接氣的吐血,他勞心勞力的一輩子,好不容易上了十大明君榜,結果扭頭自己孫子就上了,十大昏君榜。
              “逆子啊,逆子啊。”康熙帝看着天幕上的名字,牙關緊咬,雙拳緊握青筋暴起,心裡面的一股怒火在緩緩蔓延。
              康熙皇帝一生兢兢業業,文治武功都有一定成就,他平定三藩之亂、統一台灣、挫敗沙俄侵略軍等,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同時,他還重視農業生産,推行攤丁入畝等改革措施,促進了經濟發展。然而,他的孫子乾隆卻被列為昏君之列,這讓康熙皇帝感到十分失望和憤怒。
              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其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于1711年出生在北京雍王府,是雍正帝的第四個兒子。
              1721年,康熙帝在雍親王府首次見到了孫子弘曆。康熙帝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孩子非常喜愛,于是将他帶到宮中親自教導讀書寫字。這一舉措使得弘曆與康熙帝之間建立起了深厚的祖孫情。
              1722年,康熙帝去世,其父雍正帝即位。當時,弘曆的哥哥弘時性情放縱、行為不羁,而弘曆則因為得到康熙帝的寵愛,讓雍正帝在争奪皇位的激烈鬥争中占據了有利位置。因此,雍正帝在即位之初就已經将弘曆視為心目中的儲君,并決定立他為接班人。
              1723年,雍正帝親自書寫了一份秘密立儲诏書,明确指定弘曆為繼承人,并将這份诏書放置在乾清宮正大光明殿後面。
              1735年,雍正帝駕崩,内廷取出密旨,宣布弘曆即位。同年,弘曆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儀式,正式登基稱帝,并确定次年為乾隆元年。從此,乾隆皇帝開始了長達六十年的統治生涯。
              在遙遠的1739年,乾隆皇帝登上了曆史舞台,他選擇在南院舉行了即位後的首次盛大閱兵儀式。這場壯觀的閱兵吸引了超過兩萬名八旗精銳部隊參與其中,他們英姿飒爽、威風凜凜,展示着帝國的強大軍事實力。
              時光荏苒,到了1749年,乾隆皇帝展現出卓越的領導才能和軍事智慧,成功平定了大小金川叛亂,确保了國家的穩定與安甯。
              兩年後,即1751年,乾隆皇帝踏上了他的第一次南巡之旅,這不僅是一次文化交流,更是對南方地區的視察與關懷。
              1755年,乾隆皇帝再次展示出他的雄才大略,平定了準噶爾達瓦齊部,至此,曾經強盛數個世紀的準噶爾汗國徹底覆滅。
              在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的浩蕩行程中,他确實親眼目睹了江南水鄉的繁華與百姓的生計百态,這對于一位帝王而言,無疑是深入了解民情、體察民意的寶貴機會。然而,這次南巡的所見所聞,似乎并未能完全扭轉乾隆皇帝内心深處對于外界世界的偏見與誤解。
              正當乾隆沉浸在南巡的所見所聞,以及南疆戰事的捷報頻傳之時,他卻做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決定——實施全面的閉關鎖國政策。這一政策,不僅是對外界探索與交流的全面阻斷,更是清朝自我封閉、拒絕進步的開始。乾隆皇帝或許認為,如此便可确保天朝的萬世太平,殊不知,這卻是将清朝推向了與世界發展潮流相悖的深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内容!
              1759年,乾隆皇帝在平定南疆大小河卓之亂中展現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和決心,成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這場勝利,無疑為乾隆的統治增添了更多的光環與榮耀。然而,在勝利的喜悅背後,清朝的統治卻正悄然步入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使得清朝失去了與世界其他國家交流學習的機會,科技、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都陷入了停滞甚至倒退。而與此同時,歐洲各國正經曆着工業革命的洗禮,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生産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這種巨大的反差,注定了清朝在未來的國際競争中将處于極其不利的地位。
              更為嚴重的是,閉關鎖國政策還加劇了清朝内部的社會矛盾。由于對外貿易的壟斷和限制,民間經濟活力受到嚴重抑制,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同時,官員們的貪污腐敗、奢侈浪費也愈發嚴重,使得清朝的統治基礎日益動搖。
              乾隆皇帝的晚年,雖然仍不乏英明神武之舉,但其盲目自大、閉關鎖國的政策卻為清朝的衰落埋下了深深的伏筆。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能在自我封閉中求得發展。乾隆皇帝的晚年昏庸無道,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清朝乃至中華民族的沉重教訓。
              1759年,乾隆皇帝繼續平定南疆大小河卓之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
              1762年,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進一步加強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聯系。
              随後,1765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彰顯了他對南方地區的重視。
              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積已經達到驚人的7億8000萬畝,農業生産繁榮昌盛。
              最後,1769年,乾隆皇帝在面對緬甸的入侵時,果斷采取行動,擊退了敵人,扞衛了國家的尊嚴和領土主權。
              1771  年,蒙古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為了擺脫沙俄的殘酷壓迫,毅然率領本部  17  萬族人,沖破沙俄軍隊的重重劫擊,曆經千辛萬苦,終于勝利返回祖國。乾隆皇帝得知這一消息後,深受感動,立即調集了大量物資來接濟土爾扈特人,并将烏蘇、科布多等地歸還給土爾扈特人作為牧場,讓他們得以安居樂業。
              1773  年,由于之前乾隆帝所立的兩位太子相繼早逝,他為此感到極度傷心和失望,遲遲不願再立太子。直到乾隆帝年滿六十三歲,已無法繼續回避立太子的問題。此時,他尚有七個皇子在世,但乾隆帝認為這些皇子都并非理想的太子人選。無奈之下,乾隆帝最終決定立皇十五子颙琰為太子。
              在那乾隆末年,公元一七七九年的深秋,紫禁城的紅牆金瓦似乎也被一層無形的陰霾所籠罩,宛如一位步入暮年的帝王,其輝煌與榮耀在歲月的侵蝕下逐漸黯淡。那是一個時代的終結,一個由盛世轉向衰敗的轉折點,而這一切的陰影,最濃重的一筆,莫過于那位權傾朝野的大貪官——和珅的崛起。
              和珅,一個初時籍籍無名的宮廷小吏,卻如同暗夜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編織着一張龐大的權力之網。他擁有超乎常人的智慧與狡黠,更懂得如何在權力的遊戲中遊刃有餘。在乾隆皇帝的眼中,和珅不僅是他忠誠的臣子,更是那解語花,能洞察其心思,滿足其一切欲望。于是,和珅的權勢如同春日裡瘋長的藤蔓,迅速蔓延至朝廷的每一個角落,他的财富也如同滾雪球般越積越多,直至成為了一個幾乎能夠撼動國本的龐然大物。
              然而,和珅的貪腐并非孤立現象,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了整個清朝官僚體系的腐朽與堕落。官員們或明或暗地與和珅勾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他們利用職權之便,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将國家的财富源源不斷地輸送進自己的私囊之中。而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員,則在這場權力的遊戲中被邊緣化,甚至遭到了無情的打壓與排擠。整個朝廷的政治生态因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與黑暗之中。
              乾隆皇帝,這位曾經開創盛世的君主,在晚年卻陷入了深深的自我陶醉之中。他自封為“十全老人”,以慶祝自己登基五十年的輝煌成就。然而,這份自滿與自大卻成為了他晚年最大的敗筆。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揮霍無度;他南巡北狩,每到一處都留下沉重的負擔與民怨。更為嚴重的是,他重新興起了文字獄,用極端的文化專制政策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這種做法不僅嚴重打擊了士人的創作自由和思想活力,更使得整個社會的文化氛圍變得壓抑而沉悶。
              與此同時,清朝的對外政策也陷入了封閉與自大的泥潭之中。當西方國家正在經曆工業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洗禮時,清朝卻仍然沉浸在自我滿足的假象中無法自拔。這種落後與封閉的狀态使得清朝在國際競争中逐漸失去了競争力與話語權。而乾隆皇帝對此卻渾然不覺甚至沾沾自喜他以為自己的王朝依然強大無比殊不知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
              終于在一七九六年的那個春天乾隆皇帝終于意識到自己的衰老與無力他決定将皇位禅讓給自己的兒子颙琰即後來的嘉慶皇帝。然而這并不意味着他真正放棄了權力在退位後的幾年裡他依然牢牢掌握着朝政大權對國家的重大決策進行幹預。而和珅也繼續在他的庇護下橫行霸道直到嘉慶四年乾隆皇帝駕崩後他才被清算家産抄沒其财富之巨令人咋舌幾乎相當于清朝數十年的财政收入。
              然而和珅的倒下并沒有能夠挽救清朝的衰敗之勢。相反随着嘉慶皇帝的即位清朝的統治基礎已經動搖農民起義頻發社會矛盾尖銳。嘉慶皇帝雖然勵精圖治試圖挽救危局但終究還是無法阻擋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最終清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了衰落與滅亡。
              公元一七九六年,也就是清乾隆六十一年,已經八十五歲高齡的乾隆皇帝終于決定禅位給自己的第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正式退位,自稱太上皇,但依舊牢牢把控着朝政大權。而颙琰則登基稱帝,年号嘉慶。
              然而,直到公元一七九九年紀,即嘉慶四年,太上皇乾隆才最終駕崩,享年八十九歲。他在位整整六十年,而實際上行使最高權力卻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之久。可以說,乾隆不僅是中國曆史上實際執掌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也是最長壽的皇帝。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