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七名漢景帝
漢武大帝劉徹:“祖父萬歲,要是沒有祖父跟父親的積累,我也沒有辦法征伐匈奴,讓他們在之後幾百年匍匐在我大漢鐵騎之下。”
漢景帝劉啟:“徹兒,你幹的不錯,我果然沒有看錯人,你洗刷了我們大漢的恥辱,比我們做的好。”
漢高祖劉邦:“哈哈哈,冒頓你把我圍于白登,卻不想在百年後,我的子孫可以馬踏聯營,封狼居胥。”劉邦盯着屏幕上“匈奴匍匐在大漢鐵騎之下幾百年”心裡面一陣開心與痛快之感,冒頓匈奴給自己,給大漢的恥辱是自己的一身之痛,就是沒有想到自己的子孫可以馬踏聯營讓那個不可一世的匈奴異族幾百年匍匐在大漢鐵騎之下。
天幕之上一陣變化,盤點曆史十大明君,第七位漢景帝劉啟。
腰斬恩師,逼死兒子,冤殺良将,刻薄寡恩,卻被後人尊為賢君。他脾氣暴躁,因為輸棋而惱羞成怒,用棋盤打死堂弟,種下藩王亂國的種子。
聽到光幕之上的評價,漢文帝劉恒眉頭一皺,這些評價可不好啊,雖然最後還是一代明君,但是這些評價跟所作所為可是跟好的品德之人可一點也不挂鈎。雖然帝王不用需要特别好的品德,但是這些所作所為說一句暴君都不為過,不把人命當命。而且讓那些文官看到,藩王看到,那劉啟這個皇帝可别想當下去了,因為德行有失。
想到這裡,劉恒對身邊内侍道:“傳朕口谕,封董仲舒為太子太保加太子少師以後太子劉啟的學業交于董仲舒。跟董仲舒說太子大漢的未來就交給他了。”
“諾”内侍接到旨意,快步離去。
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漢棋聖漢景帝劉啟的一生,說到漢景帝作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的開創者之一。
其絕對是一名合格的君主,但說到其人品和他怪異的脾氣,卻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他殺害兩位太子和自己的恩師,又逼死拯救漢朝江山的中興名将周亞夫。所以相對文景之治的另一位開創者漢文帝來說,漢景帝的後世評價也算是毀譽參半。
漢景帝劉啟看着天幕上的訴說,臉色陰沉,而且還有一絲猙獰“瞎說,誣蔑,誣蔑,那不是朕。”說着直接把桌子,茶杯,筆墨,砸了一地,吓得周圍的内侍絲絲發抖,感覺下一秒死神就能降臨。在這種壓抑的氛圍下,終于有一個内侍堅持不住,直接雙腿發軟到了下去。
漢景帝聽到聲音,用那陰冷的目光一掃。
那名内侍直接吓得不停磕頭求饒“皇上饒命,皇上饒命。”
感受的腳步聲,不斷的靠近,隻感覺自己的生命已經在漸漸流逝。她知道皇上的性格,自己這次是必死無疑了。感覺到腳步走到了自己身前,她徹底放棄了抵抗。但是下一秒,她就後悔了,後海自己沒有自殺。那個如惡魔低語一般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自己的命運也就決定了。
“把她們幾個全部送到軍營。”
軍營是什麼地方她們怎麼能不知道,送到哪裡的現場更是不用想,自己不想成為軍妓,不想進入地獄一般的生活。但是她們的命運在那個惡魔聲音落下的那一刻就已經決定,他們隻有在心裡面無盡的詛咒,詛咒這個惡魔在地獄裡不得好死。
東漢着名史學家班固,認為漢景帝的治理和成康之治相媲美,但宋朝文學家蘇轍的評價卻是完全相反。認為漢景帝的行為,違背了君臣父子和兄弟之情,刻薄寡恩。
“可惡的蘇轍,朕要誅你九族。”看着那個叫蘇轍家夥對自己的評價,心裡面更是怒火中燒,如果知道這個家夥是誰,自己一定要誅他九族。
那麼漢景帝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一生我們又如何看待漢景帝的功過得失,漢景帝現如今被戲稱為大漢棋聖。而這個頗有戲谑的稱謂,則源于他性格的暴力。
在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陪伴漢景帝喝酒下棋。當時二人在下棋博弈時,因為棋路相争,産生了争執,漢景帝惱羞成怒就拿起棋盤活活把吳國太子打死。雖然打死了吳國太子,可對于當時身為皇太子的漢景帝來說,不過就是偏遠山區的窮親戚死了,就死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這小子真夠狠的,那個最起碼也是血脈相連的親人,就因為争執就把人大死了。”
唐太宗李世民:“确實特别狠,就因為口角就把人殺了,還是自己的親族。雖然最無情是帝王家,但是這個隻是口角,打鬧。”
宋高宗趙構:“唐太宗,你是最沒有資格說這種話了。玄武門之變,殺兄殺弟證道的威名可如昨日。”
唐太宗李世民:“你個軟骨頭,向異族卑躬屈膝的廢物,有什麼資格說我。而且我那個時候不是我們全家死就是對方全家死。我隻能選自己的家人。”
宋太宗趙光義:“那不還是殺兄殺弟。”
唐太宗李世民:“你……”
“氣死我了,這個弱宋,要是可以到他們那個世界,我非滅了他們。”唐太宗李世民被氣的雙拳緊握,胸膛不停起伏不定。這個是他一輩子的過錯,需要用一生尼補的過錯,但是又何嘗不是自己的一個逆鱗呢?自己用一輩子都在為洗刷,掩蓋這個過錯。但是怎麼就洗刷不了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永樂大帝朱棣:“趙光義,你以為自己就很好了,燭影斧聲聽說過沒?”
宋太宗趙光義聽到燭影斧聲心裡面就開始莫名害怕,莫名慌了,他的直覺在告訴他,這個詞肯定跟大哥去世那晚有關。:“什麼燭影斧聲啊,我不知道……”
永樂大帝朱棣:“我可沒有說你知道哦,你現在心裡面特别慌吧。”
宋太祖趙匡胤不知道為什麼,聽到那句話他總感覺那個詞跟自己有關,而且看情況應該是二弟繼承了皇位。但是怎麼也不可能傳給二弟啊,而且有德昭,德芳兩個孩子在,我怎麼也不可能穿位給二弟啊。除非是像始皇一樣,二弟篡位。想到這裡,他的眼神跟目光就冷了下來,在眼裡更是有濃郁的殺意,如果真的是自己想的那樣,就算是有母親護着,他趙光義也得死,還得一家整整齊齊。
建文帝朱允炆:“四叔,别總說别人啊,還有你啊。你們這幾個人啊,沒有一個皇位來得正的,就是老鼠窩裡看老鼠,一丘之貉。”
衆人聞言大怒:“直接跟建文帝朱允炆對噴起來了。”
……
在這個時候天幕上一團亮光閃過,沒入衆人身體,直接把剛剛那些對罵的人禁言了。
一下子衆人目瞪口呆,剛剛還在那邊對罵,下一秒直接被禁言,在天幕上變成啞巴了。這個時候被禁言的衆人,真想給自己一巴掌,跟想揍死朱允炆那個小兔崽子,要不是他調協誰想搭理那小子。
衆人擡頭看去,天幕之上畫面緩緩變動。
從這裡也能多少看出,漢景帝性格暴力殘忍的一面,可能這個樣子就是封建時代的君臣關系。但是這樣不平等,富有批判精神的太史公司馬遷,不僅沒有批評漢景帝,反而認為吳國太子咎由自取。
這件事最終以漢文帝派人将其遺體送回吳國埋葬就不了了之,而作為吳王劉備早年唯一的兒子,劉賢的不明不白的死無疑讓吳王怒不可遏。從此劉濞怨恨劉啟,據史所載,吳王太子被殺以後,吳王從此不顧君臣之禮,而且在不朝廷的20餘年裡,招降納叛,從而為後來差點葬送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埋下了伏筆。
“七國之亂。”劉邦看着天幕之上的七國之亂,不由得眉頭一皺。而且還差點覆滅自己所建立的大漢王朝,難道是因為自己的分封制度讓這些藩王有了異心,畢竟權利大了以後,有了軍隊,糧草很容易有幾個權利熏心之徒。自己本意是讓這些藩王守衛邊疆,守衛大漢王朝統治,沒想到到是改了他們叛亂的實力與信心。看來分封制不能用了,得叫蕭何過來,商量一下其他制度。
在那風起雲湧的漢初時代,曆史的畫卷緩緩展開,迎來了漢景帝這位新君的登基。他登基之時,正值國家初定,百廢待興,然而,年輕的漢景帝胸中卻燃燒着熊熊的壯志之火,他渴望繼承并超越父親漢文帝的輝煌,将大漢的江山治理得更加繁榮昌盛。
為了實現這一宏偉藍圖,漢景帝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諸侯王們。在他看來,這些諸侯國的存在如同帝國肌體上的毒瘤,嚴重威脅着中央集權的穩固。于是,他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削藩之路,決心通過一系列的政治和軍事手段,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
然而,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卻如同一顆火星落入了幹柴堆中,瞬間點燃了吳王劉濞心中積壓多年的怒火與仇恨。劉濞,這位曾經風光無限的諸侯王,因多年前的一場宮廷政變失去了心愛的兒子,那份喪子之痛如同利刃般深深刺入他的心房,成為了他心中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如今,漢景帝的削藩之舉,無疑是在他的傷口上撒鹽,徹底激怒了這位隐忍多年的諸侯王。
劉濞深知,單憑一己之力難以與強大的漢王朝抗衡,于是他開始暗中聯絡其他諸侯王,共同策劃一場針對中央的叛亂。在他的精心策劃下,吳、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七國紛紛響應,一場震驚天下的吳楚七國之亂就此爆發。叛軍如潮水般湧來,勢不可擋,仿佛要将整個大漢王朝吞噬。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漢景帝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他緊急召集朝臣商議對策,但朝中的大臣們卻各執一詞,難以形成統一的意見。在這危急關頭,漢景帝不得不親自披挂上陣,指揮軍隊進行平叛。然而,由于叛軍勢大且準備充分,漢軍初戰不利,損失慘重。
漢高祖劉邦:“好高骛遠,治國如小烹,怎麼可能一下子就解決。”
洪武大帝朱元璋:“還有就是不會用人,識人,如果一開始讓周亞夫去領兵出征,根本不會有大敗。”
唐太宗李世民:“斬有功之臣,會傷了這些大臣的心,以後誰還敢冒頭,去輔佐你。這應該也是為什麼一些大臣到漢武帝時期才冒頭,成就大業的原因吧。畢竟有這麼一個皇帝,誰能安心做事啊。”
在這危急存亡之秋,漢景帝急召群臣商議對策,卻聽聞有以清軍策為名,實則動搖國本之議。他本是病急亂投醫,輕信了那虛無缥缈的傳言,竟下令腰斬了自己的恩師晁錯,并誅其全族。這一舉動,不僅未能平息叛亂,反而讓天下人看到了漢景帝無情殘酷的一面。晁錯,這位忠臣良将,以滿腔熱血報效國家,最終卻落得如此下場,實乃可悲可歎。
而叛軍聞訊,非但未有絲毫收斂,反而更加嚣張,嘲笑漢景帝之軟弱可欺。幸得大漢名将周亞夫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以少勝多,最終平定了七國之亂。周亞夫之智勇雙全,為後世所傳頌。然而,這位忠心耿耿的名将,卻也難逃兔死狗烹的命運。他因廢立太子等事與漢景帝産生矛盾,雖出于公心,卻終因帝王之心難測而遭猜忌。漢景帝為試其忠心,設宴款待,卻故意刁難,最終将其下獄,以謀反之罪論處。周亞夫不堪受辱,絕食五日,嘔血而亡,一代名将就此隕落,令人扼腕歎息。
這麼對待有功之人,簡直就是一個昏君,要是備有周亞夫将軍該多好啊。看到這裡很多皇帝都怒了,這麼對待有功之臣,有功之臣不得善終,還死的這麼慘,活活餓死。
當然更多的是惋惜與渴望,惋惜這麼一個大将沒有死在戰場卻這麼屈辱而死,渴望的是這個大将怎麼不是自己的。
再觀漢景帝對待自己兒子劉榮的态度,更是令人心寒。劉榮本為太子,卻因母親失寵而遭連累,無辜被廢。其後又被誣告侵占宗廟田地,被派中尉郅都押解至臨江國,劉榮恐懼之下自殺身亡。窦太後得知長孫之死,怒不可遏,欲嚴懲郅都。漢景帝雖為郅都辯解稱其為忠臣,但明眼人皆能看出,劉榮之死與漢景帝穩固繼承人地位之圖謀密不可分。
明朝文學家王世貞對漢景帝的評價頗為中肯:“僅有三元陳焉大夫晁錯、丞相周亞夫、臨江王劉榮。縱觀漢景帝一生,有這樣的評價:孝文帝輩在召令德澤而緊晉年月贊中意志及七國一事,該景帝不及文帝遠矣。”此言非虛,漢景帝雖在文治上不及其父文帝之仁德,武功上亦不及其子武帝之顯赫,但他畢竟在文帝與武帝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為漢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允而言,漢景帝雖非完人,但在曆史的長河中,他亦算得上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