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益州軍三路應對
在臨江休整一日之後,魏延便率領第二營主力朝着江州進發。
對于甘家的主動示好,并且考慮到甘甯的情面,魏延決定讓甘明擔任臨江縣令一職,并将臨江打造成一個糧草轉運的重要基地,留下一名軍司馬和數百兵士鎮守。
因為日後還要收複益州全境,而臨江又毗鄰長江,如果能從白帝城通過水路将糧草運到臨江,然後再轉運到其他地方,會比陸路運輸方便很多。
這樣做也是為了将來能夠更好地控制整個益州,為統一益州的大局做準備。
離開臨江後,荊州軍變得非常小心謹慎。魏延安排沮鹄帶領親衛營的斥候,張合負責第二營的偵察任務。
畢竟益州地形地勢複雜,有很多險要之地,凡是大軍将要途經之地,他們就會提前去偵查,以防被益州軍設下陷阱或埋伏。
魏延和沮授心裡明白,這麼多天荊州軍如此聲勢浩大的行軍,按照時間計算,消息肯定早就傳到了成都和江州前線那裡。
劉璋和益州軍前線将領得知荊州軍進入益州後,必然會有所行動。因此,必須要做好應對可能出現的危險的準備。
然而,一路走來,他們并沒有遇到任何益州軍的士兵,這讓他們感到有些意外。
沿途的城池對荊州軍的到來表現出一種模棱兩可的态度,既不表示歡迎,也不明确表示反對,一直保持着中立的立場。
後來,魏延從當地人那裡了解到,原來這裡的情況與臨江的甘家有些相似。巴郡境内的這些城池實際上都由當地的世家大族控制,當初劉璋放縱東州兵肆意妄為,橫行鄉裡,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痛苦。
這些家族也遭受了不少苦難,因此,後來大多數世家選擇支持趙韪的叛亂。由此可見,他們對劉璋并無太多好感,反而心生厭惡之情。
如今趙韪兵敗被困江州,這些當地的世家知道,眼下劉璋是還沒有抽出手來對付他們,但他們一個個的都憂心忡忡,害怕劉璋秋後算賬。
畢竟現在劉璋已經掌握了益州的大部分地區,就剩下趙韪這一個心腹大患了。而且現在趙韪被圍困在江州,早晚都會被消滅掉。
一旦趙韪被消滅,那麼接下來劉璋就會對他們動手了。他們可不想成為下一個趙韪,所以他們現在隻能選擇忍耐和等待時機。
而對于趙韪邀請而來的荊州軍,他們則持着觀望的态度。畢竟荊州軍是外來的軍隊,其目的和意圖并不明确。
然而,這些益州本土勢力深知荊州軍的強大實力,如果與其發生沖突,必将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損失。因此,他們決定保持中立,不主動與荊州軍産生沖突。
同時,他們也密切關注着荊州軍的一舉一動,以防其侵犯益州本土的利益。一旦荊州軍有任何異動,他們将迅速做出反應,保護自身的權益。
盡管如此,益州本土勢力心中仍有疑慮,荊州軍是否真的隻是來幫助趙韪平叛?還是有着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種擔憂使得他們對荊州軍始終保持警惕。此外,荊州軍的到來也可能會打破原有的權力平衡,給益州帶來新的變數。
不過,魏延早就下達了嚴格的軍令,要求荊州軍嚴守軍紀,不得侵犯百姓利益。荊州軍所過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赢得了當地世家和普通百姓的好感。這也讓益州本土勢力對魏延的荊州軍印象有所改觀。
然而,無論如何,益州本土勢力都清楚地認識到,荊州軍的存在對他們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隻有謹慎應對,才能在這場複雜的局勢中保住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
此時的江州北部墊江境内,一支益州兵馬正穿梭于山巒之間,向着東邊的巴東郡前進。
為首的将領姓張名任,年近三十歲,身材高大威猛,足有八尺之高,面容英俊如玉,目光明亮如星辰,手中握着一杆長槍,威風凜凜。他在軍中擔任中郎将一職,屬于益州軍中的高階将領。
而在張任身旁的則是一位年輕的文士,大約二十出頭的年紀。這位年輕人正是剛剛被劉璋冊封為校尉的黃權。
他原本隻是軍中的一名主簿,但由于在平定趙韪之亂中立下了戰功,再加上張松的推薦,如今也得到了劉璋的提拔和重用。
和提拔張任一樣,劉璋提拔這一批“少壯派”的目的就是為了牽制一家獨大的東州派将領,維持益州内部的平衡。
兩位将領身後的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士氣高昂。張任率領着這支益州軍馬一路向東,他們的目标是巴東郡的白帝城,也就是益州的門戶......
數日前,劉璋的軍令與泠苞率領的五千援軍一同抵達江州城外大營,此時前線的益州軍總兵力已達三萬五千之衆。
主将龐羲和劉循深知軍情緊急,于是迅速召集前線将領于中軍大帳内商議對策。
由于荊州軍已入侵益州境内,形勢嚴峻,龐羲毫不猶豫地向諸将傳達了劉璋的軍令:立即将荊州軍驅逐出境!
接着,他果斷決定兵分三路,以應對當前局勢。
一路兵馬負責抵禦正氣勢洶洶朝江州方向進軍的荊州軍;
另一路則繼續圍困江州城内的趙韪叛軍,雖然分兵導緻無法完全包圍叛軍,但必須留下足夠的兵力監視他們,以免遭受腹背受敵之險;
而最後一路兵馬則北上墊江,随後向東直奔白帝城,旨在截斷荊州軍的退路,并防止荊州軍再次增派援兵。
這繞後偷襲白帝城的事情雖說至關重要,然而翻山越嶺,路途艱難險阻,又得不到多少好處,遠遠比不上與荊州軍正面厮殺所獲得的赫赫戰功。于是,龐羲決定派遣張任和黃權前往。
并留下劉循公子以及吳懿、吳班兄弟負責監視趙韪叛軍。這樣的安排正合了吳班的心意,因為他本來就對這次行動充滿怨氣,并不願意去前方拼命厮殺。可惜的是,龐羲并沒有給他們任何選擇的餘地。
最後,龐羲自己則帶領着泠苞一同前去迎擊魏延,準備與荊州軍一決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