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袁紹難以決斷
“本将在襄陽學業堂中設立了醫科,準備邀請天下名醫前來擔任教習,廣收學子,将醫術傳承下去。
又在襄陽設襄陽醫館,由名醫坐診,對天下之人開放,懸壺濟世、救死扶傷。
不知仲景先生可願前來共襄盛舉?使魏某為民請命的想法得以成為現實。”
魏延誠懇地說道,并邀請張機參與進來。
張機聽完,仔細審視着魏延,他愈發覺得看不懂眼前的這位身材高大的将軍。
開館授徒、着書立作,一直是張機心中的夢想,這些年來自己東奔西走,孑然一身,早已忽略了初衷,一心隻想着治病救人。如今聽到魏延如此宏偉的計劃,他不禁心動起來。
“魏将軍,此乃利國利民之大事!在下自然願意全力支持,隻是北上行程已定,老夫還需要考慮一番。”
張機沉思片刻後說道。
他微微皺眉,這才意識到魏延從一開始就不是真心放自己離去,而是給自己設下了套路。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感到反感,反而對魏延的智慧和策略心生敬佩。畢竟有着剛才的贈書之情,而且在這段時間裡,他在荊南也承蒙了魏延的關照。
此外,魏延對于民生疾苦的關注也令張機動容。然而,他現在還不能确定魏延所說的醫科、襄陽醫館等事情究竟是為了留住他而編造的謊言,還是确實存在的事實。
他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深入了解,以辨明真僞。于是,他決定要好好考慮一番,再做決定。
“好,可以,本将等着仲景先生的答複。不過,這幾天先生可以先去學業堂擔任教習,了解一下那裡的情況。”
魏延點點頭,表示理解張機的猶豫,并願意給予他足夠的時間來思考。
張機微笑着點頭,表示接受這個提議。随後,他便開始翻閱起面前桌子上的紙質書籍,希望從中獲取更多關于醫學的知識和信息。
......
袁軍黎陽大營。
陽光透過營帳的縫隙灑落在地上,形成斑駁的光影。袁紹坐在中軍大帳主位之上,他的身影被映照得有些灰暗。
他的頭發已經花白,面容憔悴,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憊。
雖然從邺城南下黎陽并不遠,但由于袁紹身體極度虛弱,這段路程對他來說卻顯得異常艱難。尤其是長時間坐在馬車裡颠簸,讓他的身體更加吃不消。
帳中的氣氛顯得凝重而壓抑,兩旁分别站立着荀谌、逄紀、袁熙、袁尚、韓猛、蔣義渠等人。
他們默默地注視着袁紹,眼中流露出關切之情。與對岸曹軍陣營的謀臣武将相比,袁軍的陣容明顯要單薄許多。
官渡一戰,袁紹失去了沮授和田豐這兩位頂尖謀士,也折損了顔良、文醜、張合、高覽、淳于瓊等猛将。
這場戰争給袁紹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使得他的勢力大幅削弱。然而,盡管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袁紹和他麾下的衆人仍然對當前的局勢充滿信心。
“說說前線的情況吧。”
袁紹有氣無力地問道。
“回主公,曹軍除了留守在白馬的兵馬外,又有數萬援軍在數日前抵達前線。但是兵馬數量遠遠不及我軍。”
一直鎮守在前線的韓猛将之前探知的情報詳細地禀報給袁紹。
“隻是近期斥候發現,曹軍分别向東西兩側派出了數千人的兵馬,目前去向不明,末将以為,這點人馬應該無傷大局。”
韓猛緊接着補充道。
“你是說曹軍還向東西兩翼分兵?”
剛剛抵達前線不知情況的逄紀一臉狐疑地問道。
他皺起眉頭,似乎對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驚訝。
“是,應該是派出去監視我軍其他兩路兵馬的。畢竟,奉主公之命給大公子和高幹将軍分别派去了一萬援軍,曹軍不可能不知道消息。”
韓猛試着分析道。他認為曹軍此舉可能是為了應對袁紹軍的增援行動,但具體意圖尚不清楚。
袁紹微微點頭,表示同意韓猛的觀點。他思考片刻後,吩咐道:
“密切關注曹軍動向,尤其是這兩支分兵的動向。一旦有任何異常舉動,立刻彙報。”
“喏!”
“主公,曹軍分兵正中我軍下懷,如今我們三路的兵力和糧草都遠超曹軍,隻要我們突然渡河擊之,定能取得勝利!”
逄紀聽完,語氣堅定地說道。
袁紹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自信:
“不錯,此次我等兵分三路南下,定能讓曹軍應接不暇,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逄紀附和道:
“主公所言甚是,曹軍見我軍大軍壓境,此刻必然陷入慌張之中,正是我們出擊的好時機!”
帳中諸将紛紛表示贊同,士氣漸漸高漲起來。
袁熙和袁尚對視一眼,兩人心中暗自較着勁。他們的兄長袁譚自領一軍,随時都會建立奇功,而他們在父親袁紹身邊,自然不甘落後,希望能夠在戰場上展現出自己的才能。
而大将韓猛和蔣義渠等人則摩拳擦掌,準備随時投入戰鬥。
就在這時,一直沉默不語的荀谌突然站出來,向着袁紹微微拱手示意,然後開口說道:
“主公,如今東西兩翼的兵馬剛剛抵達黃河北岸,經過長途跋涉已經疲憊不堪,此刻不宜貿然渡河進攻。
何不先讓他們休整一段時間,養精蓄銳之後再圖謀南渡黃河,等到這兩路兵馬成功繞道曹軍後方,曹軍必然會陷入混亂,那時我們再派遣黎陽的中軍主力渡河決戰。
如此一來,勝算必将大大增加。”
荀谌的語氣沉穩而堅定,他的建議非常謹慎,也符合常理。
然而,一旁的逄紀卻皺起眉頭,對荀谌的提議表示不滿。
他看着荀谌,帶着些許焦急地說:
“友若過于謹慎,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如果錯失良機,後果将不堪設想。此時不渡河攻擊,更待何時?”
袁紹聽着兩人的意見,心中猶豫不決。
一方面,荀谌的謹慎和穩重讓他覺得有理有據;另一方面,逄紀的激進和果斷也有一定道理。
面對這兩種不同的策略,袁紹陷入了沉思之中,一時間難以做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