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袁軍的東西兩路援軍
就在這時,管統匆匆跑來,滿臉喜色地對袁譚和辛毗行了一禮後,開口道:
“公子,牽招将軍來了。”
兩人順着管統手指的方向看去,隻見他的身後站着一位魁梧的中年将軍,身材高大威猛,氣勢不凡。
此人正是牽招,乃是袁紹麾下的一員猛将。此次牽招奉袁紹之命,率領一軍前來支援袁譚這一路兵馬。
牽招走到近前,向袁譚拱手作揖,恭敬地說道:
“末将拜見公子。”
袁譚連忙起身,伸手示意牽招免禮,臉上露出欣喜之色。
畢竟牽招可是他父親袁紹派來的人,而且深受父親的器重,他自然要客氣一些。
其實早在之前,他就已經收到了消息,黎陽方向将會派出兵馬支援自己這一路。
所以當看到牽招到來時,袁譚心中不禁松了口氣,有了牽招的幫助,他們這一路的兵力将會得到極大的增強。
“子經将軍,你來的好快啊!”
袁譚握住牽招的手臂,難掩喜色。牽招字子經。
“公子,軍情緊急,接下主公軍令後,在下便率着将士馬不停蹄地前來公子帳下聽從調遣。”
牽招誠懇地說道。
“有了子經将軍相助,我軍如虎添翼,不知将軍這次帶來多少兵馬?”
辛評見援軍到來,信心大增。他深知牽招的能力和經驗,對他的到來充滿期待。
“在下帶來一萬精兵,目前在倉亭津北岸待命,隻等公子一聲令下便渡過黃河,殺向敵軍後方。”
牽招語氣堅定,豪情滿懷地回答道。
辛評微微皺起眉頭,臉上露出一絲疑慮:“如何渡河?”
牽招微笑着解釋道:
“主公從黎陽前線韓猛将軍那裡調派了一些戰船前來,末将又從附近的百姓那裡征集了一些竹筏和船隻,可供大軍分批渡河。”
辛評聽到這裡,臉色突然一變,急忙說道:
“不好!如此一來,曹軍必會發現我軍是從倉亭津渡過黃河,必會在南岸做好準備設下埋伏,甚至有可能會半渡而擊。”
辛評聽見牽招說将兵馬停留在倉亭津北岸待命,然後又有船隻停留在渡口,這樣便洩露了袁軍下一步的動向,将會給大軍渡河增加難度和不可知的風險。
牽招聽了之後,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他立刻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努力保持着鎮定。
“可是末将早已派出斥候在南岸活動,并未發現曹軍的行蹤啊。”
牽招迅速将南岸的情況據實禀報。
袁譚聽到辛評所言後,心中也湧起一絲擔憂,但他還是心存僥幸地說:
“先生,父親在黎陽前線布置重兵,曹軍應接不暇,也許不會關注咱們這一路兵馬。”
他感覺辛評有點危言聳聽,希望能找到一個合理的解釋來安慰自己和衆人。
然而,辛評卻搖了搖頭,他的表情十分嚴肅。
“公子,曹操奸詐,且詭計多端,切不可以常理度之。”
辛評深知曹操的厲害之處,不但狡猾詭異,而且善于用計,與其對陣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辛評想起了去年的官渡之戰,當時曹軍在極其惡劣的情況下以少勝多,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智慧。
面對這樣的對手,他們必須要小心提防,謹慎行事,絕不能輕視敵人。
“公子、先生,末将犯下過錯,請求責罰。”
牽招一臉羞愧之色,他知道可能因為自己的疏忽導緻了這麼大的纰漏,如果不是辛評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于是,他單膝跪地,低頭認錯,向袁譚和辛評表示願意接受懲罰。
袁譚連忙扶起牽招,表示這并非完全是他的錯,畢竟誰也無法預料到敵軍會如此狡詐。
然而,事情已經發生,現在需要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轉頭看向辛評,問道:
“那先生可有補救之法?”
辛評皺起眉頭,陷入了沉思之中。
他深知此次失誤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但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的臉色逐漸緩和下來,似乎已經有了應對的辦法。
終于,他緩緩開口,說出了八個字: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請先生詳言之。”
袁譚十分急切地說道。
然後辛評便将思得的計策詳細地說了出來,袁譚和牽招聽完之後十分贊成,便依此計行事。
......
此時,黎陽以西、延津以北的朝歌城,一座古老而繁華的城池矗立于此。它曾經見證過無數次戰争和變革,但此刻卻被一種緊張的氣氛所籠罩。
從并州南下的高幹兵馬已經行軍至此,他們帶來了一股強大的力量。高幹作為袁紹的外甥,出身于陳留高氏,才志弘邈,文武雙全。
袁紹平定河北之後,任命高幹為并州牧,并讓他與袁譚、袁熙各自掌管一州。
高幹治理并州期間展現出卓越的能力,深受百姓愛戴。這次,他奉命率領并州兵馬南下助戰,目标是渡過延津南下,從後方攻打曹軍。
高幹行事比較穩重,他深知此次戰役的重要性,因此不敢有絲毫大意。在出發前,他将并州事務委托給了堂弟高柔管理,确保後方穩定。
同時,他還邀請了郭圖作為自己的軍師,一同随軍出征。高幹帶領着一萬名精銳士兵,步步為營,一路穩紮穩打地前進。
當高幹的軍隊抵達朝歌時,他們迎來了一個令人欣喜的消息,袁紹派遣了呂曠、呂翔兄弟率領一萬大軍前來支援。
這個消息讓高幹感到振奮,因為他知道袁紹對這場戰役非常重視,并且願意提供更多的支持。
與東路軍相似,袁紹在西路也派出了援兵,希望能夠加強高幹的實力。呂曠、呂翔兄弟是袁紹的得力将領,他們的到來無疑會增強高幹軍隊的戰鬥力。
高幹熱情地迎接了呂曠、呂翔兄弟,并表示感謝主公袁紹的關心和支持。雙方商讨了接下來的戰略計劃,并決定勠力同心,共同對抗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