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困局
梁三平接着便開始陳述自己的想法,其實也沒有什麼特别的。不外乎是這些事情的先後循序。稻田養鼈、養魚項目,會逐步推廣開來。然後就是鳳梨的種植。
在這些穩定之後,香江方面會排出自己的考察團前來考察五腳豬及小黃牛的養殖問題。雙方達成了銷售意向之後,寶亭才會正式開展養殖。
而在那之前,隻是華南兩院的畜牧業專家們先行做一部分研究并小面積養殖。隻有訂單确定後,才會開始大範圍的養殖。
這些事情都是一步步來的,每一步梁三平都有着自己完備而謹慎的計劃。聽得梁三平的計劃,安天民公司的其他管理層才放下心來。隻要不是梁三平腦子熱瞎搞就好。
梁三平的本事,大家都是信得過的。他們擔心的是,一系列的成功會讓梁三平沖昏了頭腦從而做出一些不謹慎的、錯誤的、激進的決定。
但現在看來,梁三平初衷未改。他行事一如他開始一般的謹慎,每一步都走得萬分小心。擔心的就是因為動作太大,而引起各部的反彈。
既然已經确認這塊沒有問題了,大家自然會支持梁三平的決定。确定好了方向,随後梁三平開始安排各部門的工作。
其實也沒有什麼複雜的,基本的一些人事安排大家心裡也都清楚。各自負責那一塊,大家也都習慣了。所以梁三平的業務安排并沒有什麼意外。
直接負責的依然是夏振東,而負責協助夏振東的則是彭老三等人。新項目的負責人,是從華南兩院聘請來的專家,邬偉。其餘的專家及技術人員則是負責協助他。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梁三平對項目進行了一個月的跟蹤核查。在确認沒有問題後,他才啟程前往帝都。這次他去帝都的主要目的。便是要找到稻田鼈的消化路徑。
雖然梁三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此時的他依然沒有達到能讓自治州政府給他批條做飛機的程度,或者說自治州政府現在也沒有批條讓梁三平搭乘飛機的權利。
于是,凄慘的梁三平隻能是一邊抱怨着交通一邊搭乘汽車先行前往瓊州口。而後乘船過海,轉道羊城。最後轉火車,前往帝都。這也是無奈之舉。
但梁三平卻在羊城停了下來。因此曆時一個多月的江口至羊城高已經考察完畢。而經過資料彙總,并多方讨論後香江方面決定由利佳成、船皇和郭穎東……等大亨牽頭。
成立一個專門的“江羊高投資有限公司”,這家公司将會由香江十數家公司共同投資。注冊資本為五千萬港币,初期預估投入資金為三億港币。
而江口方面的沐山則是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回應,他組織了江口方面的頭頭腦腦開始就江羊高與這家公司進行了第一輪的波t談判。這讓沐山再次創了一個國内第一。
沐山咬着牙頂着壓力,開始了波t談判。而馬上便有人由此而開始攻擊他。一時間,内地媒體上關于“賣國建設”還是“融資開”的話題争論不休。
但這喧嚣中,作為國家專屬喉舌的某份報紙卻一直沒有對此評論。但即便如此,也讓沐山等人壓力頗大。甚至這也影響到了香江方面。談判一度擱置。
“三平啊……為何現在我們想要做點兒事情,卻那麼的難……”出現在梁三平面前的沐山,顯得蒼老了許多。去年見到沐山的時候,他還是一頭烏黑的秀。
而此時的他,卻在那秀内清晰可見點點白斑。梁三平知道,這還是染的效果。如果沒有染的話,恐怕現在看到的沐山早已經滿頭華。
“沐山叔,您心裡肯定比誰都清楚。任何事物在初生的時候。必然要遭到許多的磨難和非議。這個我們沒法避免的……”梁三平看着沐山,苦笑着道。
“我當時最早做蔬菜貿易的時候。還不是如此麼?!若非我真的給國家掙到外彙了,恐怕我遭受到的比您還凄慘多了……”
沐山笑了笑,他知道梁三平說的是事實。别說當時了哪怕是現在,非議梁三平的人依然是不少。他們或是出于嫉妒,或是出于憤恨。又或是出于理念不一。
但他們至少沒有對梁三平起什麼攻擊。即使攻擊了,估計也沒有什麼效果。帝都方面。有一些人早已經注意到了梁三平,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對他進行保護。
否則的話,憑着梁三平到處橫沖直撞的習慣。他早就被掀翻下馬了,即使沒有掀翻也會被調離他職,數年的努力也都成了别人的成果。
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過。這個世界總是不乏那些不想努力,卻想着摘取成熟桃子的人。而這類人,多是玩的是政治精通但卻經營無道。
那浩劫的十年,讓一大群人被自主或非自主的培養成為了鬥争高手。他們善用各種手段打擊、壓迫甚至驅趕自己的競争對手,但對于經營……還是算了。
“沐山叔,我知道您現在很苦悶。可請您相信我,很快事情就會有所轉機的。”梁三平很有信心,那位最高領導人肯定不會看着改革的步伐亂起來。
浙省的情況,已經證明了改革的成功。江口作為試驗田,自然是要拿來從事各種改革試驗的。如果因為有人不滿意,那就橫加指責中斷試驗這哪兒成啊?!
“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最高領導人現在要的是好貓,不是花架子也不看你貓毛的顔色。但這種實用主義,卻讓很多人還是不适應。
的确,突然從鬥争時代轉入實用主義時代。這的确讓人一下子難以适應。而不适應後,他們做出的反應便是反擊。試圖讓事物轉變回他們所熟悉的領域。
“談何容易……”沐山苦笑。自己的這位小朋友,還是把事情想得簡單了。
江口自1979年在帝都高層的支持下,開始創辦經濟特區以來,4年時間過去了,特區特别是江口特區,按照自身的展邏輯,取得了巨大的建設成績。
到1983年,江口已和外商簽訂了25oo多個經濟合作協議,成交額達18億美元。與1978年相比,1983年江口工農業總産值增長11倍,财政收入比辦特區前增長1o倍多,外彙收入增長2倍,基本建設投資比建國後3o年的總和增加2o倍。
但是,當時面臨的問題是,圍繞特區的是非和議論很多,特區本身也反映自身展遇到很大的困難。而為此,帝都最高顧問委員會委員張雲多次給最高長寫信反應問題。
1982年的時候,為了江口特區這位年紀已經77歲的老人就希望能夠清除“左”的影響,把手腳再放開一些,加改革不合理的經濟體制,對行之有效的政策要保持穩定性不要多變。
而内地輿論對于對特區的非議。一些人把特區工作上的失誤看重了,性質上也定得不當,提高到新條件下階級鬥争的問題。
甚至一部分人用舊中國的租界問題影射特區。一些老幹部到特區走了一趟後回來痛哭流涕,認為顔色變了,中國又回到了舊社會的資本主義時代。
而帝都高層對特區展的快慢、急緩也有不同考慮。有些老同志态度要謹慎一些。更多強調的是不斷總結經驗,步子穩一點,把事情辦好。
“咱們取得的成績,都是看得見、摸得着的。不怕人來看,也不怕人來比!”梁三平看着沐山,沉聲道:“到底我們做的怎麼樣,長們還是應該過來看看再談麼!”
沐山聞言先是一愣,随即想到了什麼眼中閃過一絲精光。其實沐山不知道,梁三平提出此事也是迫不得己,因為曆史上最高長親自來江口特區視察的事情一直沒有生。
這讓梁三平很着急。按照曆史的既定流程,此時最高長早應該在1984年初就來江口視察并肯定江口展模式的了,但此時這件事情卻一直沒有生。
這導緻的是外界對于江口的争論越洶湧,這也導緻了香江方面開始對投資江口至羊城高信心漸失。如果照此展的話,可能這個項目真的會胎死腹中。
“三平!老叔這次和你一起,到帝都走一趟!”沉默了好一會兒,卻見沐山一咬牙恨聲道:“我們努力了這麼久,總是不能叫他們三兩句話就打了吧?!”
“既然當年最高長他們支持了我們搞特區,那就請他們專門來特區看看。看看我們到底做的怎麼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隻希望最高長親自來看看。”
梁三平聞言,不由得深深的籲了口氣。沐山在帝都自然是有着自己的渠道的,隻要他能夠說動最高長前來江口走一圈,隻要沐山的展模式獲得了肯定。
那麼這份投資計劃,自然不會有什麼阻礙。而按照現在江口的展情況,梁三平認為絕對夠得到最高長的贊許。(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