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在前頭(1)
應中央電視台10頻道(科學·教育頻道)《百家講壇》欄目邀請,我去錄制了大型系列節目《劉心武揭秘〈紅樓夢〉》。該系列節目從2005年4月2日開播,大體上是每周星期六中午12:45播出一集,到2005年7月2日,已經播出了十三集。
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檔遠非黃金時段——有人調侃說是“鐵錫時間”,甚至說是“睡眠時間”,12:45本來是許多人要開始午睡,重播的時間為0:10,就更是許多人香夢沉酣的時刻了——的講述節目,竟然産生了極強烈的反響。追蹤觀看的人士很是不少,老少都有,而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年輕人,包括在校學生。在互聯網上,更是很快就有了非常熱烈的回應,激賞的,歡迎的,鼓勵的,提意見的,提建議的,深表質疑的,大為不滿的,“迎頭痛擊”的,都有。而且,這些反應不同的人士之間,有的還互相争議,互相辯駁。最可喜的,是有人表示,這個系列節目引發出了自己閱讀《紅樓夢》的興趣,沒讀過的要找來讀,沒通讀過的打算通讀,通讀過的還想再讀。而網上對《紅樓夢》的讨論,也變得角度更多,觀點更新,分析更細,揭示更深。我從這些不同的反應裡,真是獲益匪淺。
紅學研究應該是一個公衆共享的學術空間。我在講座裡引用了蔡元培先賢的八個字:“多歧為貴,不取苟同。”誰也不應該聲稱關于《紅樓夢》的闡釋獨他正确,更不能壓制封殺不同的觀點,要允許哪怕是自己覺得最刺耳的不同見解發表出來,要有平等讨論的态度、容納分歧争議的學術襟懷;當然,面對聚訟紛纭的學術争議,又要堅持獨立思考,不必苟同别人的見解,在争議中從别人的批評裡汲取合理的成分,不斷調整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
我在講座裡還引用了袁枚的兩句詩:“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我常用這兩句詩鼓勵自己。我因為種種原因,并沒有能夠進入名牌大學,沒有能受到正規的學術訓練,先天不足,弱點自知,但是我從青春挫折期就勉勵自己,要自學成才,要自強不息。我為自己高興,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成為了一個作家,除了能發表小說、随筆,我還能寫建築評論,能涉足足球文化,并且,經過十多年努力,還在《紅樓夢》研究中創建了秦學分支。我隻是一朵苔花,但是,我也努力地像牡丹那樣開放。我們的生命都是花朵,我鼓勵自己,也把這樣的信念告訴年輕人,特别是有這樣那樣明顯弱點和缺點的年輕人,希望他們要清醒地知道,相對于永恒的宇宙,我們确實非常渺小,應該有謙卑之心;但是跟别的任何生命相比,我們的尊嚴,我們的價值,我們的可能性,是一樣的;就算人家确實是牡丹玫瑰,自己隻是小小的,角落裡的一朵苔花,也應該燦爛地綻放,把自己漲圓,并且自豪地仰望蒼天,說:“我也能!”
這本書,是我的“揭秘《紅樓夢》”講座第一講至第十八講的演講記錄文本。節目開播以後,一直有紅迷朋友希望能買到我演講的文稿結集,現在這本書應該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當然,我也盼望沒看節目的人士,或者習慣上是不看電視隻讀書的人士,也能翻翻這本書。
大家知道,電視節目,包括《百家講壇》這樣形式上似乎比較簡單的節目,都有一個加工制作的過程。節目版塊的時間是固定的,一共四十五分鐘,刨去片頭片尾,以及編導嵌入的必要的解說詞銜接詞等等,電視節目裡大家聽到我所講的,也不過三十幾分鐘。其實每次在攝像棚裡錄制時,我一講總得有六七十分鐘,編導制作節目當然是盡量取其精華,但限于每集容量,也确實不得不删掉一些其實是必要的論證、事例和邏輯過渡。現在大家看到的這本書裡的每一講,跟制作成的電視節目都略有不同,主要就是把一些因節目時間限制而砍掉的内容,恢複了進去。因為看書跟看電視節目不一樣,我相信,這些在書裡增添的内容,可以給閱讀者帶來更豐富的信息,形成更有說服力的邏輯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