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上·督學黃南山先生潤玉
黃潤玉字孟清,号南山,浙之鄞縣人。幼而端方,不拾遺金。郡守行鄉飲酒禮,先生觀之,歸而書之於冊,習禮者不能過也。诏徙江南富民實北京,其父當行。先生年十三,請代父往。有司少之,對曰:“父去日益老,兒去日益長。”有司不能奪而從之。至則築室城外,賣菜以為生,作勞之餘,讀書不辍。有富翁招之同寓,先生謝不往。或問之,曰:“渠有一女,當避嫌也。”尋舉京闱鄉試,授江西訓導,用薦召為交趾道禦史,出按湖廣。劾藩臬郡縣之不職者,至百有二十人,風采凜然。景泰初,改廣西提學佥事。時寇起軍興,先生核軍中所掠子女,歸者萬餘口。副使李立,故入死罪且數百人,亦辨而出之。南丹衛在萬山中,歲苦瘴厲,先生奏徙平原,戍卒因之更生。丁憂起複,移湖廣,與巡撫李實不合,左遷含山知縣。緻仕。成化丁酉五月卒,年八十九。先生之學,以知行為兩輪。嘗曰:“學聖人一分,便是一分好人。”又曰:“明理務在讀書,制行要當慎獨。”蓋守先儒之矩矱而不失者也。其所友為李文毅時勉、薛文清瑄,故操行亦相似。
海涵萬象錄
天隻氣,地隻質,天地之生萬物,如人身生毛發,任其氣化自然也。而人獨有心中一窩氣,寓得理而靈,故曰心神。然太虛中亦有一團氣,靈如人心者,則曰天神。
汴為天下之中,不如金陵、江夏漕運之易集也。
道有體用,體即理,用即事,人得是理於心曰德,服是事於身曰行。何謂德?知仁、聖義、中和是也。何謂行?孝友、睦姻、任恤是也。
道無玄妙,隻在日用間,着實循理而行。
在天為理,與天常存,在人為性,氣散則亡。
告子若曰“生理之謂性”,便不起人争端。天地間隻是生氣中有此生理,在人亦然,故名曰性,而總謂之仁。是仁即系天地生物之心,又隻是生生之理,又曰氣質之性,即告子生之謂也。故張子曰:“君子弗性也。”
有一人之命,有一家之命,有一國之命,若長平坑卒,一國之命也,氣數也。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則心自不放。
心之量宇宙間事,皆能推其理而知,但天下形勢,古今制度,必須考視而知,難意度也。
程、張所謂心,皆指其虛靈之氣而言,氣本寓理為性,理從氣發為情,而心能主宰者,亦氣也。
天地間生生不息為仁,此天理流行也。人心隻天理流行便是仁,私欲間斷便是不仁。
孔門所教所學,皆於用處發明,而體在其中。蓋理是道之體,事是道之用。孝弟見於日用,隻從仁上發出來。仁是孝弟之理,孝弟是仁之用。學者骛於高遠,不盡孝弟之事,隻是去探高妙,論心論性,卻全不識道。
教學者於自己體認性情發見處,便能知道。
古者士農工商,各一其業,子孫世守,而民志定。今也農工商之貪黠者,皆奔兢仕途,而謀吏胥出身,往往資其貪黠,卒獲仕途以終其身,所以濫溢铨曹,汙蠹民社者,多此途也。為今之計,莫若自民間俊秀,取入庠校者,三年大比,約計藩臬郡縣司吏額,分上中下,取士之中式者上等,命為藩臬阃司之吏,中等為各郡吏,下等為州縣吏。三年考滿,送禮部會試,亦依上法取送。在京衙門曆役三年,都試出身,則使儒法兼通,寄之民社,而去貪黠之風矣。
《大學》之道,問學之宏規;《論語》之言,踐履之實理;《孟子》七篇,擴充之全功;《中庸》一書,感化之大義。
《大學》一書,《六經》之名例也;《中庸》一書,《六經》之淵源也。
窮理者道之體斯明,盡性者道之體斯行,至命者道之原斯達,故邵子曰:“非道而何?”
經書補註
格物格字,當訓合格之格。凡物之要者,莫切乎身心,物之大者,莫過於家國天下。人之所學,莫非身心家國天下之事。然事物莫不有理,而萬物皆備於我,則物理具於吾心。學者以吾心之理,格合事物之理,是曰格物。若訓為至,則為物至而後知,至不成文義也。(《大學》)
告曾子以道言,謂一理貫萬事,理即體,事即用。告子貢以學言,謂一心貫萬理,心者氣之靈,理者心之德。
一日克己複禮,一日以成功之大綱言,四勿以日日用功之節目言,譬之一好地方,有寇生發,日日要當克勝他,及至一日盡克勝了,而複卻好地方,則天下皆知其地方好了。朱子補傳“一旦豁然貫通”,即此一日義同。
天理寓於人曰性,猶源泉入於川曰流。然理無不善,而人之氣禀有清濁;泉無不潔,而川之泥質有沙淤。故人之始生,氣之清濁未甚見,及其長而習於善,則清者愈清,習於惡,則濁者愈濁。如川之始達,泥之澄渾未甚分,及其遠也,積於沙者,則澄者愈澄,汩於泥者,則渾者愈渾矣。故性近習遠。(以上《論語》)
浩氣是心窩中一點虛靈之氣,所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人能事事合宜,則心無愧怍而天理純全,斯可識浩然之氣象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此浩氣塞於天地之間也。
義者人心之裁制,氣之主也,即所謂志帥也。道者事理之當然,氣之行也,即所謂道路也。
萬物皆備於我,物理具於吾心也。以吾心之理,處物合宜,即義也。此之謂體用。(以上《孟子》)
《堯典》以親九族,即齊家也。止謂本宗九世,上至高,下至玄,自三而五,自五而九,上殺,下殺,旁殺,而人道竭矣。豈有外姓之謂族乎?故《爾雅》别外姻曰母黨,妻黨。(《書》)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言天之生人,有是事則有是理。如視必明,聽必聰,色必溫,貌必恭,言必忠,而有即必也。民之秉彜,好是懿德,言人之有己,行此常事,故思此常理。如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而好即思也。蓋事者道之用,理者道之體,故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詩》)
古者諸侯之别子之子孫,嫡派為大宗,其庶子為小宗。若小宗絕,不為立後,惟大宗絕,則以支子立後。蓋大宗是尊者之統,不可絕也。今制大宗絕立後,小宗絕不立後,奈庶民不知朝廷之制,凡庶子絕,皆令過繼,隻是争取财産爾。
古昔吉服,殺縫向外以便體;後王緻飾,殺縫向内為吉服,以外削外緝者為兇服。
苴,束茅也,所以代神置於神席幾束,祭時佐食取黍稷,祝取觯祭於苴,而祭畢棄之,即老氏所雲刍狗也。今朱子家禮,乃束茅置沙于馔食前酎酒,似與古禮命祝祭酒意同。
周公祭泰山,召公為屍,今之神有土木偶及遺像,皆古人立屍之遺意欤?(以上《儀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