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彭德懷傳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人人書 > 傳記回憶 > 彭德懷傳 > 第八章 打長沙

第八章 打長沙

書籍名:《彭德懷傳》    作者:未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一九三0年六月至一九三年九月)

  
      關于打武昌和立三路線問題

  
      一九三○年六月二十日前後,部隊集結大冶、陽新邊界之劉仁八和三江口附近,準備休息數日,派往上海出席中央召集的蘇區代表會的紅軍代表回來了。何長工與滕代遠先後差一天,都回到了紅五軍司令部。五軍軍委召集了擴大會議,滕代遠、何長工傳達了當時中央會議的精神(立三路線)。總的是中央認為全國革命形勢已經到來,要組織全國暴動,自中央到各省、邊區等,要組織行動委員會〔45〕。對國際形勢的估計是,帝國主義武裝進攻蘇聯,我們要武裝保衛蘇聯。對國内軍閥戰争的估計,大意是兩敗俱傷,自取滅亡。紅軍的具體任務是:紅三軍團進攻武昌,配合二、四方面軍(注:當時是二軍團和紅一軍。)奪取漢陽、漢口;一軍團奪取南昌、九江。三軍團由紅五軍擴編,轄五、八軍和十六軍,八月一日要擴大到五萬人,準備成立第三方面軍。對全國各城市的工人和市民工作、北方農村工作、全國兵運工作均沒有談到具體情況。

  
      八月一日要擴大到五萬人的問題,當時紅軍還不過七千人,如何能完成得了?武裝保衛蘇聯的口号不實際,當時并沒有帝國主義去進攻蘇聯,美國嚴重的經濟危機波及英、法,日本正在圖謀吞并東北。國内軍閥戰争不一定會打到兩敗俱傷,自取滅亡。也看不出我們黨在白軍内有多少兵運工作,每次消滅白軍,都是紅軍硬打死拼,沒看到軍隊起義配合。上述一切隻是感覺,并不是真正理解。

  
      進攻武昌,這是具體的切身問題。當時武昌城有白軍五個團據守,修了堅固工事,江面上各帝國主義兵艦滿布,長江正是漲水期間,南湖水滿,沿江隻有一條大堤,隻沿大堤才能接近城牆。蔣桂戰争結束後,錢大鈞軍十二個團駐嶽州休整,羅霖師駐在陽新城。我軍進攻武昌,錢、羅兩部必尾後攻擊。前有堅城,後無退路,側長江,背南湖,這比一九二九年一月井岡山突圍和六月進攻安福還要危險多了,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擴編為三軍團,我開始是不同意的。我說,現在紅五軍不到八千人,僅三團制的一個師;即使發展到三萬人,也隻有一個軍。到五萬人再成立軍團也不遲吧,何必虛張聲勢,搞一些空架子。實際上不能提高戰鬥力,反而減弱戰鬥力,浪費幹部,幹部又缺乏。後來我提出一個妥協方案,要消滅鄂東南六縣地主武裝,發動群衆建立政權,擴大紅軍,占嶽州為後方,做打武昌的實際準備。

  
      遵照中央指示,成立三軍團,轄五、八軍和十六軍。第五縱隊擴編為八軍,第一縱隊擴編為十六軍,二、三、四縱隊改為五軍,由軍團司令部兼五軍司令部。會議通過了這個妥協方案,成立三軍團黨的前委,中央指定我為前委書記。我在那時并沒有認識立三路線的全部内容,僅僅是從打武昌這個具體行動問題,認為是軍事冒險主義。對立三路線隻是個别問題上的抵制,對立三路線從政治到軍事、經濟都是一條完全冒險的錯誤路線,是沒有認識的。現在還想着,黨中央路線錯誤,下級黨在開始時不容易了解,因為它不容易了解全盤情況;即使了解了,也隻能向中央建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避免嚴重損失,也隻能抵制像打武昌那樣的事。如開始就采取對抗,那就會有分裂黨的危險。這個問題究竟應采取怎樣适當的辦法,到現在我還沒有肯定明确的觀念。

  
      占領嶽州

  
      在劉仁八會議結束後,布置消滅鄂東南六縣(鄂城、蒲圻、鹹甯、嘉魚、通城、通山)地主武裝,略取嶽州為後方。嶽州有錢大鈞兩個大師(十二個團)約四萬人,還有王東原旅直屬隊和一個團。以我們的力量,如何去占領嶽州呢?決定紅軍以一部進占金牛、鄂城,聲張要打武昌。蔣軍果然受騙,把錢大鈞兩個師,星夜輪運武漢。嶽州空虛,隻有王東原旅直和一個團了。約六月底,通山、通城、蒲圻、鹹甯等縣民團,基本被我肅清。

  
      六月底或七月初,鄂南饑荒缺糧,五軍軍部駐在通山縣城,開了一次前委會議,讨論打嶽州的行動問題。這時錢大鈞部已調到武昌,大家同意進攻嶽州。在占領了臨湘、城陵矶,進攻嶽州時,消滅王東原一小部分,其直屬隊和團主力大部在帝國主義兵艦掩護下,乘船逃往洞庭湖中一角之君山。王旅的另一個團,“五一”節在平江已被消滅了。在嶽州繳獲了錢大鈞部的不少彈藥、軍用物資和許多糧食,繳獲七五野炮四門和山炮幾門,紅軍開始有了炮兵。

  
      占領嶽州後,英、美、日兵艦仍如黃石港一樣,很猖獗,對城岸亂轟。我們隐蔽地架好了炮(當時,還隻有我自己和一個朝鮮同志武亭會用炮),待敵艦迫近時,還擊了幾十炮,大概十發以上打中了兵艦,從此它們不敢抵岸射擊了。在黃石港時,我們沒有炮還擊它。在嶽州,紅軍戰士看到我們的炮擊中了敵軍兵艦,不約而同的打倒帝國主義的口号聲,響徹雲霄。

  
      第三天,洪湖段德昌處的紅軍,派兩隻小魚筏子來偵察,我們用小船送了一些鹽和彈藥給洪湖紅軍。感謝段德昌同志,種了我這一顆不大好的種子。他如今早已到馬克思那裡去了,我呢,還留在人間。

  
      占領嶽州五日,繳獲的野炮帶不走,隻好炸毀。山炮則運了兩門到平江,一直擡到長征時,丢到川貴邊習水河去了。

  
      在通山縣城前委會議上,鄧乾元對滕代遠、袁國平決定沒收了一家商店的事,提出尖銳的批評,說這是反對“六大”決議,違反中央路線等一堆帽子。到會者被他鬧得莫名其妙。鄧是想利用此事把滕代遠總政委推倒,他好來代理。因鄧曾寫過一封信給我,信中要前委書記考慮現在革命性質、打擊對象、經濟上沒收誰。我接到這封信時,感到有些奇怪,民主革命階段是“六大”決議明确決定的。劉仁八會議剛一結束,鄧即找我談話,他說滕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能當總政委。我說,滕是一個思想品質很好的同志,舉了他在都負傷的表現,平日在任何困難時,他都是樂觀的,他同基本群衆也有一定聯系,他的總政治委員不宜調動。我入黨不久,又沒有學過馬列主義,你來當前委書記,我仍管軍事問題。他不幹。在前委會上,我不能不說出老實話,我說,滕、袁沒收一家商店是對的,這是鄂南六縣反共總指揮開的,這叫做政治沒收,并不妨害民主革命的經濟政策。宣布沒收後,又是交給通山縣蘇維埃接管,這個處理也是對的,鄧也是懂得的。我把他想當總政委,我不同意,我要他當前委書記,他不幹的情況講了一下。到會者總有半數以上批評了他,他承認了錯誤,說這是小資産階級意識作怪。大家看他作了檢讨,也就算了。當時是六月底或七月初。

  
      第一次打長沙

  
      大約七月十五日回到平江,準備改編、補充、休整短期。八軍以五縱隊編為兩師四個團,軍長李燦,政委何長工。李燦傷發,密赴上海醫治(通山會議前去的),被敵發現遭殺害。由何代軍長,鄧乾元任政委。五軍也轄兩個師四個團,我和代遠兼軍長和政委。第一縱隊擴編為十六軍,軍長孔××,政委餘××(注:當時十六軍軍長是孔荷寵,政委是于兆龍。)。孔叛變後,徐彥剛為軍長,徐陣亡後,肖克繼任,王震為政委。準備七月二十二日在平江舉行起義兩周年紀念。

  
      這時,湖南頭号反革命、殺了幾十萬革命人民的劊子手何鍵,派三個旅進攻平江,以劉建緒為指揮。七月二十二日,敵先頭梯隊進到甕江鎮,離平江城三十裡,二梯隊進到金井,三梯隊進到春華山,各隔三四十裡,擺成長蛇陣。我軍窺破了敵軍進攻部署上的弱點,我主力于二十三日拂曉前,進到離甕江五裡處埋伏(待伏)好,在敵人向平江前進時,兩翼奮起夾擊,該敵大部被殲,小部逃散。當日即趕到金井,擊潰敵之第二梯隊,消滅過半。二十四日繼續進攻春華山,擊潰敵之第三梯隊,消滅一部。我跟蹤猛追,二十五日強渡●梨河,繼續向長沙猛撲,突破一層又一層防禦陣地,從午至夜半,最後激戰于長沙城東陣地,拂曉前攻破守敵約五個團的陣地,拂曉占領全城。

  
      何鍵這隻狼狗隻身逃于湘江西岸。沒有活捉這賊,此恨猶存!

  
      此役,三天打四仗,行程一百四五十裡,經過待伏戰、進攻戰、陣地攻堅戰,我八千人打敗三萬有餘之優勢敵軍,這在軍事史上是不多的。英勇頑強是中國工農紅軍和以後人民解放軍的共同特點。

  
      占領長沙的第二日晨,由八軍留守長沙,軍長何長工、政委鄧乾元、總政委滕代遠、總政主任袁國平均留長。我率五軍兩個師(我兼軍長)向易家灣追擊,殘敵已退湘江西岸。我在昭山下,找到救難之羅六十老倌。羅年近七十,須發均白。給予土豪财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認其為恩人!我當時三十有二歲,前後已隔多年。

  
      易家灣到長沙四十裡,雖有電話線,電話總是不通。第三日他們離開長沙市,到郊外同我通了電話,說反動派到處打槍、放火、割斷電話,他們要撤出長沙。我說不行,立即清查戶口,捉拿反革命分子。清查出大批何鍵部的反動軍官、特務等。我率第四師立即趕回長沙,警備司令部出布告槍斃反革命。槍斃了不到百人,市鎮秩序井然,貧苦人民熱烈擁護。這說明,奪取政權沒有武裝是不行的,對反革命不鎮壓也是不行的。

  
      八月六日拂曉退出長沙,實際上占領長沙十一天。十一天中做了大量工作;二十八日正午即開了前委會,決定鄧萍為市警備司令,并出了布告;出版了省蘇維埃日報;“八一”召開了十多萬人的群衆大會,成立了省臨時蘇維埃政府、臨時總工會;廣泛宣傳了“六大”的十大綱領;動員城市貧民和郊區農民及俘虜兵參加紅軍,擴大紅軍約七八千人;籌款四十萬銀洋,解決了紅軍被服、醫藥困難;繳獲大量槍炮彈藥和軍用電台,武裝了主力和地方紅軍;沒收了帝國主義和地方豪紳财産分發給貧苦人民;處決了一批反革命分子,放出幾千政治犯。這些勝利在當時是很大的,否認這些勝利是不合事實的。但這些勝利并不能掩蓋立三路線的錯誤,挽救不了立三路線的失敗。這一局部的勝利也補償不了立三路線在全國其他方面的損失,特别是白區地方工作的損失。由于紅三軍團攻占長沙的勝利,對于立三路線,也起了支援作用。

  
      紅軍退出長沙的情況:何鍵集結全部力量十五個團,于八月三日晚,在帝國主義十餘艘小型淺水艦掩護下,從長沙市上、下遊渡過湘江,南北夾擊長沙市。我十六軍約二千人,位置于*梨市,維護後路安全(主要是●梨市浮橋);一個師在長沙市西門沿岸,一個師在北門外,一個師主力在浏陽門外及天星閣附近、小部在城南四五裡對猴子石方面警戒。軍團總指揮部在浏陽門附近。另一個師在易家灣,對醴陵、湘潭警戒。四日四時,敵軍開始攻擊,拂曉接近浏陽門(即東門)。直至天已大明,還不見軍團總政治部和省行動委員會出城。我率五軍一個師三千人為後衛,控制浏陽門外高地。眼見南北對進之敵将要合攏,相距不過五裡了,由北南進之一個團,進得比較快。我以兩個連阻擊由南北進之敵,集中師全力突擊由北南進之敵,消滅敵之一個整團,才把總政、行委援救出城。全軍安全向浏陽撤退,并掩護邊區十數萬群衆安全撤退。

  
      成立一方面軍  第二次打長沙

  
      約在八月中旬,五、八兩軍集結長壽街及其附近,準備整訓一個星期。剛到兩三天,某晚接到萬載縣委來信說,一軍團從南昌對岸的牛行車站轉移到萬載縣境。我們當即派軍團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前往聯絡、報告情況和請示。我們接到袁國平帶回之指示信,一軍團前委要我們向永和市之敵進攻,他們準備向文家市之戴鬥垣旅進攻。由長壽街到萬載往返需四天,我們得信後立即出動,到達永和市時,敵已先兩天退向長沙去了。

  
      第三天,朱、毛率直屬隊到達永和市,我們又第三次會合了。當日開了一、三軍團前委聯席會議,三軍團前委同志提議成立第一方面軍和總前委。我提議三軍團之五、八軍編為一方面軍建制,便于統一指揮。當時,五軍約七八千人,八軍約五六千人,軍團部直轄特務團、炮兵團、工兵營約三千人,共約一萬五六千人。十六軍二千人為湘鄂贛邊區地方主力軍。一軍團轄四、三、十二軍,人數與三軍團大體相等。号稱一方面軍,實際上不過三萬餘人,和退守長沙之何鍵部兵力相等。會議一緻同意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總政委和方面軍總前委書記。從此以後,我即在毛澤東同志為首的總前委領導之下進行工作了。

  
      會議還讨論了進攻長沙的問題,我未發言。從三軍團本身來說,迫切需要短期整訓。從一九二九年十一月起,到一九三○年八月,部隊擴大了六倍,從五月開始一直沒有得到休整。有些連隊不但沒有黨的支部,連黨員也沒有,隻有士兵委員會而沒有核心乙。這次打長沙和第一次是不同的。那次是迅速各個擊破敵軍,迅雷不及掩耳地給敵以襲擊。這次追擊之敵四個旅,一軍團在文家市全殲了戴鬥垣旅,其他三個旅安全退回長沙,原在長沙還有一個旅未出動。我軍迫近長沙時,敵取得五六天時間準備,野戰工事做好了,這就使我失去進攻的突然性,變成正規的陣地進攻戰。攻城能否速勝,難以肯定。結果,圍攻月餘未克。

  
      第二次攻長沙未克,其軍事原因是我軍宜于運動戰、突然襲擊,缺乏正規陣地戰進攻技術訓練;政治原因是蔣馮閻軍閥戰争已經結束,蔣介石開始調兵向長沙增援,使守敵增加了信心。

  
      圍攻月餘未下,總前委決定撤出長沙戰鬥,轉移至江西宜春地區,準備在湘江、贛江兩江間機動作戰,這是完全正确的。又決定以一軍團去取吉安,三軍團布置于袁水以北,威脅南昌,阻擊援敵,并決定在湘贛邊界反複作戰殲滅敵軍,這是對的。取得吉安,更有利于我在湘贛兩江間機動。當時三軍團方面有人提出打南昌,也有人反對。反對者的理由是:長沙既未打開,又去打南昌。南昌守敵雖不及長沙之多,但工事不弱;且城周多水池、湖泊,地形不利于進攻,而利于防禦;蔣、馮、閻軍閥戰争已停止,敵軍将要向我進攻,我應準備在贛湘兩江之間,各個殲滅敵人。至于打南昌或打長沙,那時再看具體情況。另一派說,在湘贛兩江之間進行機動作戰,是打拳戰術,打來打去胡子都白了,還取不到湘贛兩省政權。這一派也就是立三路線的繼續,被毛澤東同志說服了。

  
      注   釋

  
      〔45〕一九三○年六月,中國共産黨内以李立三為首的“左”傾領導者為推行組織全國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進攻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将黨、青年團、工會的各級領導機關合并為準備起義的各級行動委員會。在九月召開的黨的六屆三中全會停止了  李立  三“左”傾錯誤以後,行動委員會仍存在了一段時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